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经营 / 内容





王文京:我为什么要提电子商务议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3月16日 13:13 中国经济时报

  ■采访手记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被列为头号议案的主题词就是电子商务。会议期间,提出电子商务议案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学者,另一个是企业家。

  而这个企业家是代表中关村的一群网络精英提出这一议案的,“平常跟他们也挺熟,要开会了,我就去问他们,有没 有什么意见需要反映的?”

  一份题为“加快电子商务立法,促进互联网业发展”的议案就这样诞生了,“连材料也是我让他们提供的。”

  被舆论认为做事稳健的王文京肯定还有更深的考虑,这些我们不妨听听他自己的解说。

  即使在一不小心就能听到一个网络神话的今天,王文京的成绩也是醒目的:从1990年以来,他领导的用友公司一 直稳坐财务软件行业的头把交椅,最新的统计数字,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其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份额也超过了所有国内同 行。

  他今年才36岁。

  王文京的成功有运气的成份:他有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的双重知识背景,19岁进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21岁即 主动要求,成功负责实施了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会计电算化工作,两年的时间里接触了100多个单位。

  24岁那年,他辞职当了个体户,创办了一家完全民营性质的“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

  这应该是王文京一生中最根本的转折。

  比王文京运气好的人应该还为数不少,但像他这样看准了就干的恐怕不多,他抛弃的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东西,对于 远在江西上饶山区的父母和乡亲来讲,在国务院工作和当个体户无疑有着天壤之别。

  我相信不忠不孝的人在事业的路上是走不远的,王文京当时只要有一念之差就不会有今天的用友,他在国管局干得还 挺不错,领导也很赏识他。

  他以一生为赌注付出了机会成本,这注定赚点小钱根本不在他的视野之内。

  所以用友在他的眼里一直是一个有前景的、可以做大的事业。

  但是他无疑没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这一点,从他给公司制定发展的目标上就可以看出来。

  走出了国管局高高的围墙,以后的发展似乎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王文京也觉得自己“基本上很顺”。

  这让人觉得难以相信。

  王文京有他的道理:企业在经营中没有困难、没有对手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它。实际上,这些都是企业 领导人面对的常态,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就是处理麻烦事、化解压力。

  你要问王文京有什么成功经验,他的回答很简单:按照企业的规律去做,把事情做好。

  “比如说?”

  “比如说服务,大家都知道重要,对软件企业就更重要,可是有几个人能把服务做到家?”

  “尤其是有时候碰到麻烦。”

  王文京笑了:“通常都很麻烦。”

  他认为企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

  但是,产品和服务都是人做的。

  在用人、处人上,王文京还真有两段小故事。

  一件是1992年的人才流失,当时用友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金蜘蛛”的骨干大多是从用友过去的。“当时我很难 受,后来想明白了也就轻松了: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用友的发展并未受根本影响,后来,1995年,当中的一些人又想回 来,王文京的答案是:只要人品没问题,一律欢迎。

  第二个广为IT界称道的,是王文京和苏启强的分手。苏启强是用友的另外一位创业者,1994年,他离开用友创 办连邦软件连锁店。他们的分手没有打得不可开交,双方在公开场合都肯定对方。

  现在王文京对用人已经形成一个明晰的思路:

  第一是要向自己的员工详细阐述企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如何分步骤去实现它。“员工非常在乎公司的发展前景。”

  第二是要给员工做事的机会,“要在各种不同的阶段,给他足够宽广的舞台。”

  第三是待遇。

  第四是给员工一个工作起来身心愉快的文化。中关村是不是硅谷

  记者:一直想找个人说说中关村,这段时间一直在盯段永基,盯溜了。前两天在“两会”新闻中心查到,您提出议案 :促进互联网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立法,就想到,您也许是个合适的人选。段永基提出要把中村关建成硅谷,而且要“倾全 国之力建设中关村”,但是前两天我见到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他认为中关村离硅谷不很远,未来的中国硅谷也未必在中 关村。

  王文京:中关村的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各级政府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中 心,它是建成硅谷这样一个模式,但不会跟硅谷一模一样。因为,美国许多经济、社会和人文的东西跟中国还是有很多差别。 硅谷,一定是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么大一个国家,高科技产业不发展肯定不行,那肯定是从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地方去抓。所以我觉得1988年在 中关村搞实验区,然后搞科技园,从国家宏观决策来讲是很正确的,我们作为企业来讲,也觉得环境和氛围也在往这个方向发 展,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有这样一种文化,还在做的时候就轻易下结论,因为任何一个大一点的事业都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才会有结 果。

  记者:您的这种感触是不是因为自身的体会?刚开始做财务软件时,有没有人给你下结论?

  王文京:很早的时候,80年代的时候,不是有人说,中关村是“骗子一条街”吗?那时,的确一度有很多公司是以 商贸为主的类型。但是,当时的确还是有一批是以技术、产品为核心的某一个阶段的,技术贸易也是必须的。但是,现在大家 不提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

  这一轮的中关村发展跟过去有个很大的差别,国际国内的金融环境跟过去有很大的改变,金融资源在往中关村这样的 地区流动,这对中关村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条件。

  而且观念呀、政策环境呀,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个人对中关村发展成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区还是抱有希望也很 有信心的。因为我对全国情况也有些了解,(高科技)产业中心还是在北京,最具条件的还是北京,包括全国人才也在向北京 聚集。

  互联网是不是机会

  记者:在前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一直在跟着人家,包括生存得长命、生存得好的联想、四通,用段永基的 话,叫“与狼共舞”。那么,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它们其实是一回事(王文京:对),是不是给中关村不跟着人家走,进而 超过人家提供了一个机会呢?

  王文京: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跟别人走的问题;第二,互联网是不是一个新的起点。

  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现代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现在的高科技产业,国际化色彩就更浓了,它是一 个典型的国际化的产业。也就是除了美国,其它各个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也都离不了国际化的分工,都离不开。你不可能完全 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也没必要,因为高科技产业全球一体化的色彩很浓,所以你必须要与狼共舞。

  我们都说印度,印度现在是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其实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因素是,它在全球软件产业国际 大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参与了国际分工,发挥了它的地区优势。

  像台湾、像东南亚一些地区,它在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微电子工业的发展,也是因为在国际大分工中,找到了 自己的定位。

  所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的。

  第二个问题,你讲到,互联网这一浪,是不是我们可以超越的一个机会。

  互联网这个产业还在继续发展,有些问题我也没有看得特别清晰。但是IT业的确是这么三个浪潮:第一个是硬件制 造,第二个是软件,第三个是互联网络的发展。

  互联网里面也分很多层次,比方说互联网的设备制造业;互联网的软件平台,就是软件支撑这一块;互联网的增值服 务;再就是互联网的内容。

  后两块占的比重比较大,因为它跟所在地区关联度比较大,不像前两块,基本上是美国的公司占据最优势的位置。

  从内容、服务看,国内企业机会比较大,所以也有这种可能。

  记者:您讲了两个方面。关于第一方面,我跟祝维沙聊过一次,他就讲美国是原创高科技、台湾是代工高科技——因 为台机电这个母体,他不赞成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走,而是认为中国要搞,就搞应用高科技,搞差异性产品,比方说,你跟人家 打不过的地方,就别跟人家打。

  王文京:这个观点我觉得也是对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考察你的优势么。包括软件业也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 的优势一定在应用软件上,而不是在支撑软件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嘛,王选教授经常强调这个观点。先做自己的优势,然后扩 大自己的优势领域,你想什么都做、平铺开来,也不现实。

  记者:但是他说,跟在人家后面走,帮人家卖产品的路子他不想走。

  王文京:我觉得,应用科技的路子是要走的,但有一些你不得不跟别人走的你也没办法,不跟差得更远,因为你原来 的基础不行啊。

  比方说我们的家电工业,一开始不也是跟着别人走,经过这么多年,一步一步发展,不就逐步起来了吗?但是没有这 个阶段,我们的家电工业不可能有这个局面。而且客观上讲,我们的家电工业之所以有这个局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区域优势了。 国际上一些厂商——至少是核心厂商,都转移战场了。

  我们在市场份额上

  仍旧保持全国第一

  记者:那您看您的财务软件也是跟着别人在走吗?

  王文京:财务软件它属于应用类的科技,它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应用模型,也就是管理方面,一个是信息技术上。 在信息技术我们是应用,国际上怎么发展,我们就怎么跟,从Dos到Windows,Windows到现在Web。

  但是在应用本身这一块,我们不是跟的,那就是根据用户本身的要求、本身的经济、管理体系、制度、模式,这个是 我们自己的,你跟也没用,因为你不能照搬美国和日本的那套,所以,技术上是跟,因为我们是应用技术,那你肯定得跟。

  记者:建立在人家的平台上。

  王文京:对呀。平台怎么发展,你就得怎么升级么。但应用本身这一块呢,我们是自己去研发的。

  记者:那么现在财务软件这一块……您开始做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状况?

  王文京:1988年,那时候还没有商品化的意识,那时候都是各单位自己搞。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是要把它做 成一个商品,做成一个产业。

  从这个角度开始做的。

  记者:当时除了您,还有别的竞争对手那么想吗?

  王文京:当时……全国同期的只有三家单位。

  记者:那除了您,还有谁呢?

  王文京:除了先锋,还有上海的立诚。

  记者:现在都听不到它们的名字了。

  王文京:是。因为它们后面的发展没有跟上么。

  记者:您有没有研究过,它们为什么没有跟上你们。

  王文京:因素很多。产品没有持续开发呀,没有持续去升级它的产品呀;有的是市场因素,没有去全国拓展市场呀, 也有企业自身体制的限制。

  记者:比方说,对先锋来讲,它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

  王文京:先锋……这个不太好评说,大家都是兄弟单位么。

  记者:不是都淘汰了吗。

  王文京:淘汰了……我觉得先锋主要还是自身体制因素。

  记者:那现在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王文京:现在是多家在竞争,现在是在不同层面上的竞争。因为随着产业的发展,应用和产品都已区分出层次来了。 整个市场分为高端、中端、低端,竞争也是在不同层面上的竞争。

  我们现在主要在中高端。

  记者:那么在中高端中,深圳的金鼎……

  王文京:它偏中低端一点。

  记者:但是……可能也是一种炒作吧。

  王文京:它的市场宣传非常……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我们的用户基础,还有研发上的技术,应该说是更强吧。另外 我们的服务支持体系构建得更完整。

  我们在市场份额上仍旧保持全国第一,1999年最新统计,我们的市场份额401%,而且我们是从1991年 开始,不,1990年吧,连续10年保持市场第一的位置。

  记者:那么,先锋还有立诚下去以后……

  王文京:好多拨了。

  记者:好多拨了?

  王文京:三四拨吧。

  记者:这是第一拨。第二拨呢?

  王文京:第二拨,有金蜘蛛,第三拨有万能。第四拨就一批了。

  记者:很多上来了?

  王文京:不,第三拨有很多,现在剩下不多了。最多时有两百多家,经过这几年竞争,淘汰得差不多了。

  记者:目前这个市场容量有多大呢?

  王文京:据我了解,也就10个多亿吧。

  记者:销售总量?

  王文京:嗯。

  我们去年也制定了

  互联网络战略

  记者:那您看,现在互联网那么火,很多人捞到钱了,您心里怎么想?

  王文京:我觉得,从技术上讲,互联网首先是一次技术革命;然后从商业上讲,它是一个新的经济;从投资来讲,它 是一个新的机会。

  我的看法是这样,但现在处于发展前期,有的问题下结论还太早,但我觉得这个方向,这个时机,这个商眼还是很好 的。

  我们去年也制定了互联网战略。

  记者:是吗?

  王文京:我们年度中间也发布了我们互联网战略。我们的互联网战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所有的软件产品要转向 互联网应用模式,这方面我们的产品都陆续出来了。

  我们战略的第二部分就是要开展网上的企业应用服务。

  我们战略的第三部分就是公司自身的运作也要电子商务化,就是我们自身运作的网络化。

  记者:第二块类似于现在的网络公司。

  王文京:对。当然第一块呢,我们还是以软件为主。

  记者:那是去年8、9月份,在香格里拉……

  王文京:我们发布网络财务。

  记者:那像您做事这么稳当——大家都讲您很稳健,没看准的事是不会做的。

  王文京:怎么说呢?我们给人印像是比较稳健,实际上跟我们的宣传有关系。

  实际上我们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呀,还有市场的拓展方面,我们还是走在很前面的。我们还是很创新的,但是我 们在经营上比较稳健。我们有一个经营理念,叫创新与均衡,就是要拼命创新,但是要均衡发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因为 你关键是要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创新一次就下去了,以后你不能再创新了,那不行。

  怎么样才能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呢?就是你企业经营上必须很扎实,有一个很稳固的财务基础,你才能保证有力量持续 创新。

  财务软件市场可到

  100亿人民币规模

  记者:1991年以来,财务软件市场平均每年是以怎样一个速度增长?

  王文京:40%左右吧。

  记者:我知道……就像同一家报社有几个记者都来找您,这张报纸在您眼里就有点不值钱了。这个道理跟您从事的领 域是一样的,如果财务软件有几个对手在竞争,那利润也就要稍微薄些吧?

  王文京: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供求关系问题。供需之间不是有个价格弹性吗?供需之间是有函数关系的。其实价格低不 一定说明它的利润就小,因为你市场大了,价格低了,仍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啊。你价格很高,市场又小,没用,那也是小生 意。

  记者:那您就要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了。

  王文京:增长点,我觉得,这个领域还在发展,目前市场一年10亿人民币左右,但还没到市场高峰。

  记者:那市场如果成熟了有多大?

  王文京:这个市场成熟了,一年100亿人民币的规模是有的。

  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软件,

  我们比同行领先两年

  记者:金碟至少在媒体上给人的感觉,好像咱们比人家也不是超前很多。

  王文京:应该说我们技术上是领先的,可能是宣传上的问题。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我们是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而且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我们在1997年就开始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产品,就是Webbase模式,开发工具完 全是用的Java,而且操作界面全都是浏览器模式。

  那时候,我们拿出产品的时候,国际上也没有几家用这种技术做出产品的。我们到法国巴黎去参加一个国际管理软件 交流会的时候,外国公司也惊讶:中国的软件公司已经用Java做出了基于Web服务器的管理软件,而且用户已经在用了 !

  记者:技术上的领先经常用时间来衡量。您是领先很大一截,还是打个盹,人家就能赶上呢?

  王文京:这要看你是哪一个技术层次上的,有大领先,有小领先。像我们这次的领先,差不多比国内同行(领先)两 年的时间吧。

  记者:感觉上好像不是这样。

  王文京:一个是我们的宣传(不够),另外一个,外面对我们这个领先不怎么了解吧。因为我们搞这个研究,不是一 天两天就能搞出来的,你没有几年的积累搞不出来的。

  有立法需求的主要

  是互联网公司

  记者:那您提出电子商务法的议案,是因为您将要进入这个领域了。

  王文京:不光是我们要进入这个领域。

  这个问题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中关村接触到一批做互联网的企业,特别是新生代的企业……

  记者:它们的财务软件是你们帮做的。

  王文京:不是因为财务软件的问题,而是我们平常在交流过程当中,感受到这个问题。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 程感受到这个问题。主要是他们有这个需求,包括这个材料也是我们通过他们提供的。人大要开会了,我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要带到会上,这个问题又比较突出。

  记者:应该说,是你代表中关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的吧?

  王文京:那也不敢这么讲。我代表不了中关村,只能说我代表掌握到的一些情况吧,因为中关村太大了。

  记者:因为段永基我一直盯着,他拿出的两份提案都是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

  王文京:我认为段总对中关村的发展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首先是四通的企业实路是成功的,尽管发展上有些曲折;另外,在这次中关村的发展上,段总还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记者:除了在“两会”上,还有哪些方面呢?

  王文京:不光是“两会”。在这之前,促进知识经济、促使北京各方面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关村园区的批 复,以及他现在还兼中关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裁。

  我觉得在中关村很多方面,段总都做出了贡献的,我本人也很佩服他。而且他在社会活动方面,也有很强的能力。我 觉得一个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需要各种不同的人去推动、去呼吁、去实践的。

  记者:我看您关于电子商务的议案,连立法要点都建议了。

  王文京:互联网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那么,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务,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网络经济是 一个新的经济形态。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潮流,我们国家应该抓住,我看《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意见加了一句话,就是发展电子商务。

  另外一个,电子商务发展,很多方面跟法律是相关的,比如说信用问题,比如说合同形式,电子签名是否有效;票据 ,电子单证……也不一定是圈地,因为做任何商业,都有个时机问题。在合适时机,谁搞得越早,当然就越有利。当然你搞得 太早也不行,但时机合适时,当然是越早越有利。

  记者:那恐怕也不见得,前段时间首创证券开业,我跟他们的总经理于楠谈了一次,他就讲现在时机还不是最好,他 要瞅准了再进来。

  王文京:这肯定是大家有大家的选择。我觉得对一个产业来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记者:这是不是有点主观?张树新恐怕觉得她那个时机合适:人家都没搞,我搞了。

  王文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

  记者:那您觉得目前的时机挺合适?

  王文京:我是觉得互联网涉及领域很多,不是一个笼统的互联网或电子商务能把它讲清楚的,有的领域可能就得早点 动,有的领域就得迟一点。比如说ISP这样的,就要早点动。

  记者:ISP他们觉得恐怕还不是发展的主流方向——ICP肯定是不行了,他们觉得有前途的是电子商务中的Bt oB。

  王文京:现在还有ASP,应用服务提供商。而且我觉得IT业发展快、新东西多、变得也快,其实很多东西没有一 定定论,最后就看谁抓住了主流,谁就赢了。但是,肯定要有一批企业做铺垫的。

  记者:我明白了。其实更主要的不是您有用法保护电子商务的强烈需求,而是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需要法律赶紧出来 。

  王文京:我有些感觉,但并不完全是我自身的感觉,更多的是来自现在从事互联网业务的一些人,他们有强烈的需求 。

  记者:那都是哪些人呢?

  王文京:你都知道,就这批公司。

  记者:现在这些公司需要法律保护了。

  王文京:不是企业自身需要,而是要开展网上业务,就必须要有相应法律保障。

  记者:作为人大代表,您无疑是出于公心,但作为他们,肯定是企业有需求。

  王文京:有需求也没什么不好啊,没有需求就没有法律。

  记者:我不是说有需求不好,我是觉得这有助于我们判断这些企业发育的程度;他们现在已经有法律需求了,这说明 他们已经进入到比较实质的阶段。

  王文京:对。 与总裁谈心□本报记者 童辰


相关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增加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
相关报道:北京将举办风险投资与电子商务研讨会
相关报道:评论:电子商务主角之辩
相关报道:评论:电子商务不是“点子”商务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经营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