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6月19日 15:16 信息时报赢周刊
——台湾传统产业转型的思考 80年代的美国,管理学以“多元化”及“跨国企业”为主流,各个企业为求竞争优势,莫不在本业之外,伸展触角经营其它产业。这股风潮也吹到台湾,80~90年代间,有管理科系的大专院校,一定有一两位教授主讲跨国企业与多元化经营。 除了学校授课,台湾许多企业身体力行,在本业之外转投资,获利往往超过本业,引起其它企业仿效,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台凤。 1984年,当时年仅27岁的黄宗宏掌控台凤后,台凤本业虽然还是有盈余,但股票、转卖土地,则为台凤集团及黄家带来暴利。 这种情形也发生在建筑业,80~90年代间,房地产随着股市热度飙涨,最红的产业就是建筑业,在当时,一名建筑工人月薪,远远超过一名大学毕业生,房价的上涨,让受薪阶级感到一屋难求。 房地产的景气,让诸多财团愿意投资建设公司,这却种下了日后集团跳票危机。 企业集团喜好“一窝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成立新银行。1981年后,台湾当局开放新银行政策,财团几乎都投入了这个金融战场,在开放分行之后,就连地方性的信用合作社,都想转型成为银行,台北三信升格成为台北国际商银就是如此。 信合社想升级成为银行,集团成立银行,多半有些“输人不输阵”的意味;从另一角度来看,银行亦为集团举债最好的来源。 在一窝蜂流行后,诸多财团尝到了苦果,亚洲金融风暴加上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使得建筑业不景气持续至今。 传统产业的困境,可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 分析1997年至今,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集团,可以发现多半属于“传统产业”,也就是建筑、钢铁、造纸等产业。早期近几无限制的放款,让银行从业人员害怕,传统产业的前景亦让银行失去信心,因此传统产业要贷款,比起从前困难许多。 安锋企业重整律师谢仲瑜就表示,传统产业失去了产业优势,再加上投资人、银行的不看好,传统企业不仅重整不易,就连转型都有困难。最要紧的是,这种不看好传统产业的“预期”心态,导致预期的“结果”,最后就造成建筑业与钢铁业目前的处境。 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另一项困境,在于内部人员的心态。现在有许多传统产业要转型,但对传统企业的员工来说,转型的只是工作方式,企业主与员工并没有连“心”都跟着转型。 由于通讯与网络的发达,电子商务又变成了流行,曾有人说:“搞了电子商务不一定赚钱,不搞电子商务一定不赚钱。”传统产业便误以为:要成功转型一定要投资电子商务。于是,在原来的部门外,又增添电子商务部门,对企业来说,等于又多了一个部门开销;对员工而言,反有许多时间可以上网打诨。 员工心态没有跟着转型可以理解,但多企业主却又陷入了“流行转型”的窠臼。以媒体为例,中国时报两年前整合中国时报与中时晚报,联合报去年提出优退计划人事减肥,两大报并在网上竞争,标榜实时新闻,希望能成功转型跨足网络,增加与电视新闻竞争优势。但在明日报、东森新闻报相继出刊后,两大报网络上优势不再以外,就连记者人才也被明日报等媒体挖去不少,两大报只好再重新征人,没有达成实际人事减肥之效以外,也不算成功涉足网络。 “转型”之外,另一项让企业永续经营的方法,就是处分资产,美其名为“企业瘦身”。学者佩服企业主的勇气,对企业“瘦身”的成效却有质疑。 以美国赛兰斯公司(CelaneseCorporation)为例,该公司为求降低成本支出,不断出售技术创新的企业,虽然改善财务状况及股价,但仍无法避免最后被收购的命运(该公司在1986年末,被西德石化巨人赫斯特公司所购并)。 美国资深顾问师罗勃.托马斯柯(RobertM.Tomasko)在其著作《企业减肥》一书中就提过,很多企业以为“瘦身”就是出售资产,或是大幅裁员,经过许多企业证明,“瘦身”确能为企业节省成本,增加盈余,但若非事前经过仔细评估,集团出售企业或是裁员,对集团整体而言都是负面的。 托马斯柯认为,企业会膨胀,就是在极盛时代组织过度扩张,中级管理阶层太多,也就是同一件事要经过层层管道,换言之就是“冗员”过多,但要如何找出多余的幕僚,达成人事精简之效?传统产业的企业主由此思考,相信比盲目的追求“转型”、“瘦身”,对企业的经营更有帮助。 目前以电子产业为主流,电子产业厂商要向银行融资,手续过程都不困难,一些产品得过奖项的厂商,融资更加容易,且贷款额度往往会多于市值。但也别忘了,1980~1990年间,建筑业是最热门的产业,当时建筑业取得融资,和现在电子业一样容易。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长黎昌意就提醒中小企业,特别是得过奖的厂商,不要以为得奖就是市场保障,银行会因市场需求作出大于市值的授信,并不代表厂商可以创造更多盈余,要记得,今日的产业新贵,可能到了明天就失去市场优势。中小企业还是衡量自身能力,以免重蹈部分大财团覆辙。□尚凯豪 【关闭窗口】
| |||||||||||||||||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