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新闻报道















点击此处体验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上网遨游之乐趣


专论:世纪之交我国工业发展特点、矛盾和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6月13日 15:00 中国经济时报

  一、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特点

  1.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有较大提高。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7.0%提高到1998年的42.2%。一些主要产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电视机、布的产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化学纤维等连续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后,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从1992年的21.2%,下降到1998年的8.9%。

  2.工业结构整体上朝合理化方向转换。

  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包括部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在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并从整体上朝着合理化方向转换。主要特点是:具有结构高度化特点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迅速发展,家电工业和服装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而冶金、化工等基础工业适度发展,原材料工业的数量制约转变成质量和结构制约;煤炭、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与重组步伐加快;但是,与国内需求结构变动和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的是,尽管机械设备需求增长很快,但机械工业的发展步伐缓慢,机械装备对进口依赖现象十分严重。

  3.90年代中期以来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以数量协调为主阶段的结束,工业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和竞争能力为主的新阶段。

  在生产方面表现为大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生产设备开工不足。如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结果,10O种主要制成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仅占31%,其中加工组装业重复建设严重、开工率最低,如摄像机、彩色胶卷、电影胶卷、印染布、耐火材料、家用空调、复印机械、载货汽车、轮胎内胎等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在40%以下;而化工、冶金、电子元器件等中间产品的设备利用率较高。在市场销售方面,根据国内贸易局提供的材料,目前工业产品基本上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绝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

  4.非国有企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国企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是非国有企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991-1998年间,按现价计算约有87%的工业新增产出是由非国有经济所贡献的。

  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全面进展并进入实质性阶段,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的改革已基本实现,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数国有小型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取得一定进展。从增加值来看,国有工业占有绝对比重(所占比重超过50%)的行业,除烟草加工、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外,主要是属于公用事业的自来水、电力、煤气和属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采掘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木材采运、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等。而在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采矿业中进行调整、退出比较快,如1997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企业比重减少最快(比重减少超过10个百分点)的行业是食品制造、造纸、食品加工、化学原料、非金属矿,其次(比重减少5~10个百分点)是医药制造、橡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矿、饮料制造、有色金属、化学纤维、专用设备、石油加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电力、纺织、木材加工、印刷等行业。

  四是国有经济有进有退,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国有、集体和其它经济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如在全部工业中,国有工业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4.6%,下降到1998年的28.5%;集体工业所占比重由35.6%,上升到1998年的38.3%,城乡个体工业则分别由4.8%、12.9%,上升到18.9%,其它类型经济由4.4%,上升到19.9%。但是,国有企业仍然在大中型企业中占主导。如在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单位数的66.69%、总产值的68.18%、增加值的73.94%、资产总计的74.69%,中型企业则分别达到60.47%、49.63%、53.59%和62.41%。

  整个所有制结构的布局调整是与其比较优势基本一致的。数据分析表明,国有企业主要在冶金、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供水、煤气等基础工业,及烟草加工和饮料制造行业具有竞争优势;集体工业和其它工业主要在其它一般加工和矿业开采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三资企业在交通运输制造、电子、机械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和化学工业等技术、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三资企业的结构特点,一方面说明了它在我国产业升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三资企业尽管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但并未积极推动我国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就是说,单纯依赖三资企业是否能够全面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5.在需求约束和市场竞争加剧条件下,企业分化和重组步伐加快。

  一是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在家电生产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汽车制造行业也开始显现。二是企业联合、兼并、破产的推行,使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一些优势企业凭借其资金、品牌和规模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一些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由于缺乏竞争能力,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生存难以为继,有的被优势企业兼并,有的不得不关门停产。三是开始重视创造和改善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些为大中型企业提高专门化协作和配套的“小而专、小而精”的“小型巨人”企业开始形成。

  6.我国工业发展与国际联系加强,出口结构得到初步改善。

  尽管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90年代末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但是,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使得我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于H.钱纳里和Y.库布等人的大国平均模式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改善,进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比重继续上升,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帽、杂项制品等方面保持着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机电产品(主要是机电及音像设备、运输设备)取代纺织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反映对外竞争力的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弹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出口的比重我国为27.34%,比90年代中前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出口中一般贸易比重和内资企业比重下降,出口的增长,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对三资企业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7.地区之间工业结构尽管还存在较大雷同现象,但地区分工趋势加快,同时,地区之间工业发展差距也在拉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呈现出分工不明显、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等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品方面。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产业分工加强转化的趋势。与80年代中期相比,大部分省市区的结构差异系数是扩大了,表明了我国地区分工加强的趋势。在行业一级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1985年在0.90以上的有19个省市区,小于0.8的只有4个;而到1995年相似系数在0.90以上的由19个减少到10个,小于0.8的由4个增加到11个。地区分工加强的还具有由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资源型分工向专门化决定的加工型分工转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食品、纺织、造纸、家具制造及非金属矿物制品、塑料制品原来地区分工很弱的加工业分工有所加强。

  二、当前我国工业增长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产品结构层次上,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度扩张,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品的供给与不断升级变化的需求不相适应。由于传统的粗放经营增长方式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形成了一些低效或无效供给。如据对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的分析,机械加工的废品率、原油加工的损失率90年代普遍高于80年代,而电炉炼钢合格率、轧钢材合格率、机械工业钢材利用率、平板玻璃一级品率、锯材出材率、胶合板一二等品率90年代普遍低于80年代。这种现象在县乡一级更为严重,新建了一大批技术水平很低、缺乏规模经济的“十小”企业,导致企业产品合格率低,产销率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1998年一季度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大企业为93.3%,乡及乡以上小企业为70.2%,依此计算,仅仅小企业不合格产品就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20%。

  一方面是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积压,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品种还不多,质量还不高,更缺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名牌产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还不强。市场需要的冷轧薄板、镀锡板、镀锌板等优质材,还大量需要进口。工业发达国家石化产品达到几千种,我国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品种只有1800种。我国合成纤维差别率只有10%,国外达到30%~40%。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企业在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工业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资金利税率持续下降。如1980年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25.20%,1991年为11.88%,1997年和1998年则仅分别为6.92%和6.3%。

  2.在工业结构层次上,低水平的加工工业过快增长、而生产率提高较快和附加价值较高的加工工业增长缓慢,产业高度化不足。

  这首先表现在我国原材料工业比重很大,不但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而且也高于重化工化高潮时期(与我国目前所处阶段相近)的日本和韩国。如我国1997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1997年为31.9%,1993年曾高达35.6%,而日本重化工化高潮时期的1953年和1965年原材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2.0%和26.6%。1971-1979年是韩国向重化工业高度倾斜时期,1971年和1979年原材料工业占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9.1%和24.1%。

  第二是我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的不足。如轻纺工业中的服装与纺织的增加值比例,我国1997年仅为0.42,不但低于美、日、德、英、法1992年的平均水平(0.64),也低于韩国(1991年为0.44)和巴西(1989年为0.58);重工业中的加工程度差距更大,如机械类工业与初金属(钢铁和有色金属)比例,我国1997年仅为3.54,不但大大低于上述5个发达国家9.2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1991年为4.69)。

  第三是部门内部的加工深度不足,使得在相同的产业部门内,我国的附加价值偏低。如我国和日本主要工业部门增加值率比较,劳动力密集型的食品、纺织等轻纺工业增加值率,我国略低于日本;加工程度高的金属制品、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电子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增加值率差距更大,比日本低5~16个百分点。

  3.在技术结构方面,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产业升级步伐不能适应需求快速变化的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大力消化吸收和改良引进技术是后起国家加快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导致技术开发投入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一是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且持续下降,是导致技术储备不足、企业自身素质难以提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以研究与开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例,我国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而且所占比重还在逐年下降,1990年为0.70,到1997年减少为0.46。二是我国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不足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如“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之比为0.54,“八五”下降为0.46,1996年和1997年再分别降至0.42和0.39。

  4.装备制造业的落后,成为我国工业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国内市场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增长也一直很快,但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80年代中期以来,机械工业固定资产、劳动投入和产出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都呈下降的趋势。由于对机械工业的实际投入不足,机械工业的自身装备非常陈旧和落后,产品质量较差,缺乏竞争能力。全国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中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价值量)仅占13.75%,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也只有17.33%,机床工业两者也只有17.42%和20.93%,也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分别为25.95%和28.06%);全国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产品中优等品率(价值量)仅9.36%(优等和一等品合计39.35%),而充当装备工业的装备的机床工业产品优等品率仅1.66%(优等和一等合计32.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等品率为23.03%,优等和一等合计为63.26%)。也就是说,机械工业不但没有起到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持续下降。

  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一方面造成机械设备对进口的强烈依赖,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的实现。据估算,国内投资用设备约有60%需由进口来解决。这样就导致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陷入困境,要么是继续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但这样带动的是国外市场;要么强制实行机械设备的进口替代,但很可能是以牺牲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代价。

  5.忽视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化、多样化的形成,营销能力滞后于制造能力。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产品开发、品牌竞争和市场开拓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是,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拓过程中,我国企业呈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两头弱、而中间(加工制造)大的特点。在国内市场,没有根据市场细分化特点来组织生产,对中西部市场和农村市场开拓不够。从收入来看,农民消费已经稳步进入了“千元级”阶段。刚刚进入“千元级”消费阶段的广人农民家庭对家用电器等一些耐用消费品有着迫切的消费需求,但我国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并没有重视市场细分化特点,绝大部分企业只是把针对城市消费特点或者纯粹依赖进口图纸的机电产品原封不动地销往农村,很少专门研究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应农村环境和消费特点的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尽管出现了重视国际营销的趋势,但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偏弱,出口结构严重滞后于生产结构。由于我国低水平加工工业比重大与外贸依存度高并存,而比较优势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如果仍然保持上述分工格局,将使我国站在不利的贸易地位,特别是一些低层次产品我国已占世界市场相当份额,大规模出口,不但面临进口国限额的限制,甚至会遭到倾销指控;即使不限额,也会出现各省、各企业自相竞争,造成增出不增收。在国际上,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更加低廉的优势已成为我国传统产品的强劲对手,在我国传统出口市场将展开低价竞争的局面,也迫使我们必须提高出口结构层次。

  6.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外资进入在提高了产品档次和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内资企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档次和竞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但是,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三资企业在成长性行业(具有市场潜力的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等于它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目前三资企业不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如汽车制造业、交换设备和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和发达国家逐步转移、我国刚刚兴起或正在兴起的家用电器如录像机、摄像机、复印机、冷冻设备、洗衣机、电动工具和摩托车等行业占据优势,而且在日常用品类中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些行业,如啤酒、饮料、方便食品、洗涤用品、新兴纺织品等中,三资企业也在国内市场成为重要角色。外资企业挟其技术、营销、管理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也在挤压内资企业的市场。特别是在内资企业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档次较高的城市市场上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逼迫不少内资企业只好退而求次转向农村市场,使得内资企业在中、低档较狭窄的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7.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没有根本转变,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

  近一时期出现的产业规模集聚,还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个别企业。在相当一部分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中,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而大量的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较差,相互之间进行过度竞争,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信用不足,专门化协作发展水平还很低。

  8.在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的竞争中,国有企业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从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点的适合市场竞争的企业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国有企业量大面广、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国有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应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至今尚未找到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战略性调整进入攻坚阶段。

  9.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秩序混乱,抑制了正常的需求和生产。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冲击了市场,妨碍了正规企业的正常成长。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使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一些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一些管制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消费品市场和服务领域的扩张。

  三、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要把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为中心任务,把大力发展装备工业作为突破口,把体制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条件。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快企业和宏观两方面的改革。在企业层次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激励和有效约束机制。在宏观层次要强化依法治国,完善企业兼并、破产制度,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加快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起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组织。

  3.正确处理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升级的内容要由过去强调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技术体系升级,建立起企业创新的机制,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一是建立重点产业快速折旧制度和促进企业现代化政策,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如对一些骨干企业或重要行业的设备投资贷款进行担保或贴息,并建立国产化设备推广的风险基金。二是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创新投入的政策,并实现技术开发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三是加快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制定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政策,加强引导,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组织消化吸收和改良攻关,通过利益诱导等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转移。四是建立技术服务和技术人才网络。五是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攻关能力,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以支持,并出面组织重点技术的消化、改良和重点设备的国产化。六是通过加速折旧和将无形资产投入计入成本等措施,支持发展新兴劳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4.通过企业兼并、企业分解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拓展跨国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生产和服务网络系统,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一些个合理的“大而全”型企业进行分解,积极引导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发展体系,推动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

  5.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按照发挥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保持控制力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方面,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通过消化引进技术和技术开发,争取有突破性发展,同时逐步从低技术的一般消费品工业、初级加工的原材料工业退出。规范竞争秩序,放宽对民营经济市场进入的限制,打破对市场的分割。尽快建立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已具备相当技术和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为其成长壮大创造条件。将国家的一些行业优惠政策从所有制倾斜转向面向所有类型企业的产业倾斜。

  6.充分重视外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作用,在技术变化快、与国际有较大差距的工业领域,鼓励外资投资,并放宽对外方股份比例的限制。同时,国家要有预见性地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外资控制或滥用其优势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应拓展民族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尽量避免外国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不断扩大其股份比例的趋势,要保证在一个行业内至少要有一个内资主导的企业。

  7.适应国际竞争和加入WTO的要求,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出口升级。如赋予更多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完善进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允许有出口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深化进口体制改革,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同时,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结构,加快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通过形成具有国际国内营销网络——开发、创新、设计中心——生产基地的分层网络,推动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8.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住房制度改革,尽快清理、取消、调整一些不适宜的限制消费的政策,加强城乡电网、路网改造,改善消费环境。同时,规范竞争行为,阻止地方保护,长期不懈地坚决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王岳平(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