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中国加入WTO几成定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5月25日 16:48 南方周末

  14载的耐心和决心终于突破最后难关

  2000年5月19日18时13分。北京,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欧盟贸易谈判代表拉米正式签署了中欧关于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这其实已经标志着中国为加入WTO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如果不再意外发生类似去年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定局。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巧合。25年前,也正是5月19日这一天,中国与欧盟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现实又何尝不有着类似的某种巧合。2000年5月,一系列重要事件仿佛掐着秒表进行;5月10日--13日的亚洲企业年会拉开了序幕;15日,一个重要的人物再三来到中国,他叫拉米,他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承担着同样的使命来到这里;在22日,美国众议院将表决是否最终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在同一月中,如此多重大的事件如此集中地发生,实属罕见。

  或许有人仍在担心,美国众议院、参议院能否按原计划分别在5月24日、6月8日分别通过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其实,这反而是最不用担心的。有分析家认为,尽管欧洲人并不太情愿在自身相对于美国的优势产业----服务业上退让,避免欧洲企业与美国企业在华竞争的起始阶段就被动,但有分析家认为,中欧最终顺利达成协议,欧洲之所以能审时度势,最后听从了美国的忠告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仅从中欧双边正式谈判过程来看,这最后的一次也是第四回合。前三次分别是1月24--26日,2月21日--25日,3月28--31日。在WTO本身遭遇了西雅图会议的尴尬后,尽管此前每一轮人们都对谈判成功抱着乐观的态度,但现实给人们的却是,对共同目标逼近的喜悦和对中、欧、美三方能否承担这种耐心考验的焦虑的双重感。

  如果从1986年7月11日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时算起,迄今已是14年了,在这期间,当然有中美达成知识产权协议、1999年4月朱(钅容)基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中美关于WTO的联合声明、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WTO的联合声明、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入世双边协议等令人振奋的屡次重大突破。也出现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台湾地区问题数度复杂化等严重干扰。这些都在考验着中、欧、美三方的耐心和决心。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半九十,拿破仑则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在最后5分钟,原因就在于在最后的关头,最后的时间内,距离已经变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因为气馁而选择不同甚至相反的战略。而中、欧、美三方的政治家都坚持走到最后,把手握在了一起。

  现在,剩下的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中国与欧盟达成双边准入协议后,尚未与中国达成协议的只有危地马拉、墨西哥、瑞士、哥斯达黎加以及厄瓜多尔。这些国家只有个别的市场利益要求,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对接。而以后的多边贸易协定将是倒行公事。现在看来,如果按一个比较正常的步伐,中国将可能在今年9月正式加入WTO。

  因此,假如中国在2000年内加入了WTO,其决定历史的时间反而不是正式签定最后文本的瞬间,而是在2000年5月19日18时18分,历史一瞬在此刻锁定。

  当然,更准确地说,被锁定的只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客观环境。没有人否认,加入WTO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以及生存方式。而其中最大的本质改变可能是,作为个人,你必须全世界的竞争者,而不仅仅是你的同胞;作为企业,你也将全世界的竞争者,而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换个牌子再活一次;作为国家,民族的市场与利益将在全世界的大范围内重新分配。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可以在这样的竞争中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快变富,也可能同样快变穷,也可能富者愈富,穷者更穷。当然,有理论认为,打破壁垒本身就创造了巨大的几富,这笔财富为各国所共有。

  有人称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仿佛认定已经或就快世界大同了。这显然是一种错。真正的世界大同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的生活等等全面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固然可能推动其他方面前行,但在政治、文化、民众生活甚至语言都没有一体化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肯定仍然带有国家和民族色彩。

  在外在客观环境锁定时,衰与荣的中国未来决定于中国人自身内因----必须使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企业乃至中华民族都要在竞争中穷尽自身智慧去奋斗,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革除自身体制弊端和心理惰性,在使自己变富的基础上,为世界,为人类的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在面对自弊端改革的时候能不能贯穿在开放中?如果能,则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记者张庭彬


相关报道: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各行业影响
          WTO:车到“关”前必有路
          专家观点:市场将产生“WTO效应”
          WTO:证券市场的机遇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参与CNNIC有奖调查,申请十佳网站评选投票权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