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调整与升级:“十五”我国工业发展核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4月12日 11:57 中国经济时报

  把握“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需至少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工业内部结构随收入水平增长而 变化的一般规律;二是近年来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三是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工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 化。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动一般都从轻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逐渐向以基础工业为主的 重工业转移,进入以原料和能源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基础工业得到较充分发展基础上,工业重心又向加工组装工业转移 ,使工业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提高,进入高加工度化阶段。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工业生产要素结构(主要指劳动力、技 术和资本的结合关系)的变动。工业化初期,整个工业发展以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为主导,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在工业资源 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重工业化的进展,原料和燃料动力工业的发展要求投入大量资本,因而资本又居于主要地位。随着工业 部门结构向高加工度化方向转变,技术开始取代资本,并成为工业生产力第一位的要素,工业化过程因此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 业主导——资本密集型工业主导——技术密集型工业主导三个有序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2年,为矫正重工业倾斜 发展战略导致的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轻纺工业被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轻工业比重在短短几年从43%上升到50 %。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轻、重工业保持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第三阶段从1992年开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动了以家用电器为核心的机电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 制约下推动起来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了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结构重新出现较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到1998年,重工 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0%。

  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始于矫正传统产业结构的扭曲问题,但总体变化趋势基本遵循世界各国工业 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工业结构正跨入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和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 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的阶段。由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高,加工组装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所以在新的结构变化阶 段,加工工业总体规模和比重明显提高的可能性较小,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对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贡献突出的 行业如电子、数控机床、精细化工、汽车等的快速增长将是结构变化的主要方面,多数加工行业的发展重点在于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装备工业特别是提供重大 技术装备的机械制造业,将成为下阶段带动工业结构升级转换的高增长领域之一。在各行业装备升级所产生的巨大需求推动下 ,实

  施进口替代战略,提高重要装备产品的国产化步伐和比例是该领域工业增长的主要内容。

  影响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因素分析

  1.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从我国工业结构内在矛盾的基本特征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居民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消费品工业经历了 一个“补课型”的快速扩张时期,并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 重化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特 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进入90年代中期,在买方市场特征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 形势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才能求得发展,原有工业结构的内在缺陷便凸现出来,并成为限制 企业发展的瓶颈,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

  就具体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趋势看,工业结构内在矛盾的转换首先表现在传统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市 场约束,一部分资源开始从消费品最终生产环节向零部件生产、材料工业等消费品生产的中上游环节转移以寻求发展,并带动 “引进型”产业的国产化过程不断加快;其次,传统消费品工业的改造升级将使设备投资大量增加,形成对装备工业的巨大需 求,并将通过对装备工业改造升级的要求,对材料工业、基础零部件工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后,高加工度化 产业将主要集中在新一代工业消费品产业和设备制造业,这两个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并带动材料工业、 基础零部件工业等一系列产业的改造、创新、升级,这些产业的创新升级活动反过来对装备工业形成需求,并推动装备工业和 新一代工业消费品产业的发展。

  2.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 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20、30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1倍,达到年均增长2—2.8个百分 点左右,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化步伐加快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解决制约我国结构升级的瓶颈,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步伐。其次,城 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对多数工业行业特 别是汽车、建筑、建材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并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收入结构和消费习 惯的改变有直接作用,从而带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业、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现阶 段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已经基本解决了衣食和部分用的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住宅、轿车、轨道 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 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 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特别是电子和通讯行业 在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低的背景下保持了超常增长势头。随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高技术产 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将继续保持目前的高速增长态势。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增长的行业分类

  综合考虑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轨迹、国际经验和各方面影响因素,以及各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可将“十五”期间各 工业行业依其增长趋势大致划分为四类。如下表所示:

  高增长主导产业的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伴随着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或者说是通过高增长主导产业的更替实现的 。正确选择今后若干年内既能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又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适应的主导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长 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高增长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考虑多方面因素。从需求方面看,主导产业的发展应与消费结构演进的方向相一致,因而具 有足以拉动其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从供给方面看,主导产业应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速度快,与上下游产业关联程 度高,能有力地带动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初步认为,“十五” 期间我国应以机械、电子、汽车和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机械工业

  除了具备主导产业的一般特征如需求弹性高、需求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征外,机械工业还是为国民 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生产手段的主要部门,是整个工业技术素质提高的前提和保证。另外,机械工业是目前吸收各种技术成果 最敏锐、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其比重上升本身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而发展机械工业是提高整个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 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最重要的切入点。

  根据机械工业“九五”期间特别是近1年多来的发展态势,我们初步认为,“十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速度应高于全 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3一6个百分点左右。整体技术水平要达到并超过9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产品 的国产化率力争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要着力推进企业的联合和重组,力争在“十五”末建立起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具有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从产品发展的重点看,第一是高水平、高性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特别是 数控装置和智能化网络、柔性生产设备,以及计算机、仪表、电气三者结合的综合控制设备;第二是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设备,尽快提高动力设备、农机关键配件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水平;第三是发展节能节材新产品,同时加快一系列能耗高且量大 面宽的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最后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出口产品。

  2.电子工业

  首先,电子工业是当代高技术产业群中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产业,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随着数字信息 技术的发展,电子工业已在国民经济技术进步中起到主导作用,其技术进步速度远远超过其他部门。加之电子技术与各产业发 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推动整个工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实现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意 义重大。

  其次,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国防、管理、广播宣传、社会生活各领域,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 广阔。一方面,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为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 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加快对通讯电子产品产生新的更大需求,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市场的普及也将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广阔的 市场。

  最后,由电子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特点和节约效应,电子产品迅速的革新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所决定,电子工业将成为带 动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龙头。具体地说,电子工业本身是高技术产业,是附加价值高、发展迅速的知识技术集约型产业; 电子技术渗透力极强,它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所产生的融合技术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等,将使工业产品的性能大幅 度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部门的应用,对于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及产 品成本也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发展电子工业,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是解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技术瓶颈的根本 出路。

  “九五”期间,电子工业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即使在近年来需求不振,国民经济各行业增速普遍降低 的大环境下,其增速仍十分强劲,并稳居各行业之首。根据各行业专家的分析和未来几年的市场走势预测,我们认为,“十五 ”期间电子工业的增长速度应保持年均增长23%以上的水平,其中,投资类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年均增长速度要达 到40%,电子元器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消费类产品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

  3.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最能说明一国工业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玻璃、电子等许多 产业配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外贸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都 把汽车工业作为工业化加速以至成熟时期的主导产业。

  目前关于汽车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研究成果多不胜数,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 成熟。从需求角度看,一方面,“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更高 的要求;另一方面,轿车进入家庭消费后,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据统计,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轿车需 求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从我国人均需求的增长趋势看, 21世纪初,或者“十五”期间将基本达到这一收入水平,轿车需求 增长的前景广阔。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的现实,轿车需求的高增长期有可能提前到来, 并为汽车工业发挥主导产业作用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持。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 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可以 预计,“十五”将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抓住机遇,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汽车,建立起立足 国内并与国际逐步接轨的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实行规模经营,切实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4.建筑业

  国际经验表明,建筑业在多数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都曾发挥过主导产业作用,这不仅因为人类一切经济和社 会活动都离不开建筑产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对建筑产品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将建筑业作为我国“ 十五”期间的主导产业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

  有关研究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对建筑业的需求可保持12%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能源 、交通、原材料、水利等国家重点骨干工程和跨世纪工程的兴建,对建筑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用等问题的基本解决,消费热点将转到改善居住条件上。2005年要实现城镇人均10平方米 居住面积(或人均15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小康目标,我国将兴建约20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与此同时还将兴建80亿平方 米的农村住宅,改造24亿平方米城镇住宅和25%的农村住宅,这些都将形成对建筑业的巨大需求。最后,随着农村改革开 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已成必然趋势,但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仅靠大中城市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农村人 口,所以在建设大中城市的同时必须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也将形成建筑业的巨大市场。所以,将建筑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市场基 础是存在的。

  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十五”期间建筑业发展速度应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3—5个百分点,其中对外承包工 程营业额预计年均增长将达到12%,并于2005年达到70亿美元以上,人均年竣工面积将可能达到100平方米,达到 发达国家目前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杨建龙

  (本报告为《“十五”工业发展环境、趋势与政府调控方式研究》课题报告之三。课题负责人:刘世锦、冯飞,课题 协调人:熊贤良)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