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经济观察:养老金的洞如何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4月11日 13:14 中国经济时报

  退休老人称养老金是“救命钱”,是老年生活幸福的经济“安全网”。老年人最担心的是,“这个‘安全网’可别破 了洞”。然而,目前这个“安全网”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隐性的洞”——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限制了养老金的如期发放。

  这一问题引起许多部门的关注。4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大型国际研讨会,国务院体改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保险公司等各界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为“补洞”献计献策。

  养老金有个隐性的大洞

  当退休老人有时不能如期拿到养老金时,抱怨有关部门狠心“扣压”了,其实有些部门挪用等违法行为只是外在因素 ,最根本的还在于制度转轨中造成的隐性债务问题,它是不可避免的制度成本,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这一问题。

  为渡过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1995年我国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 相结合(简称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沿用现收现付制,个人帐户部分采取积累制。从现收付制转到完 全积累或部分积累,都会产生转制成本即隐性债务。

  解决隐性债务,各国各有自己的招,有的是由财政承担,有的是加大企业缴费逐步消化。我国选择了后者。

  然而,这一招却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司长宋晓梧忧虑地说,“企业既为在职职工预筹积累养老保险基金,又为老职工承担养老费用, ‘双重负担’压着企业,加上近年来,国企效益不好,统筹保险费收缴率下降,大部分省、自治区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

  据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美国安泰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的“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预测,如果 企业完全承担这种双重负担,缴费率从2000年到2030年将持续高达35%左右,显然不堪重负。

  为了给企业减担子,许多地方采取了个人帐户“空帐”运作。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利用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基金的 混合管理,向个人帐户透支。

  “这实际上是在用未来的基金风险减轻当前的基金压力。”国务院体改办高书生处长告诉记者。由于个人养老金帐户 是“空帐”,这些“空帐”到人们达到退休年龄时就会变为实实在在的养老金。如果这些“空帐”和欠帐不及时弥补,长期累 积,就会形成沉重包袱而产生支付危机。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空帐规模已由1997年底的140多亿元上升到448.85亿元(仅地方统筹部分) ,1999年,个人帐户空帐已超过1000亿元。

  怎样补上隐性债务这个洞

  怎样弥补隐性债务这个“洞”?有关学者想了不少办法。

  有关学者提出,可以考虑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使每年的养老保险收入较多地超过养老保险支出,用“结余”弥补 。

  然而,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贾康则认为这一办法会形成对财政收入的排挤。

  他说,提高缴费率对企业及职工来说,都会进入企业生产成本,国家财政对企业的所得税征收就会减少;对行政事业 单位而言,就会增加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事实上,从八十年代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以上,是世界 各国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养老保险收入的欠缴率每年却在20%左右。可见高的缴费率并不能产生高的养老保险收入。

  有专家认为,可以借鉴智利等国的经验,“用财政补助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政府本来就该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 主体。但近年,我国财政紧张,只会是“拆东墙补西墙”,扯襟见肘。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美国安泰保险公司组成的课题组则建议,采取“开源节流”。

  “开源”指利用多种途径筹资,弥补隐性债务。

  首先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压缩一些属于“越位”或效率不高的财政支出。有关机构预计,今后5-10年,财 政约可以腾出7-8个百分点用于养老保险补贴支出;

  其次是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如开征特种消费行为税、个人所得税附加等;

  三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可以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据了解,哈尔滨市对15户 破产企业中的4户进行国有资产拍卖,所得资金近1亿元一次性划入养老保险基金。

  “结流”则包括延长退休年龄,严格退休条件,调整养老金与物价或工资的挂钩机制等。

  另外还有发行特种国债筹资,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等。

  仅仅是被动地“补洞”不行,使积累基金能合理投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养老金的发放。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只能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

  年初,国家已允许一定比例的商业保险资金通过证券基金投资于股市,这对养老保险基金也是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尽快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危机的路子,尽快采取措施消除养老保险的巨额隐性 债务,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将没有后顾之忧了。 本报记者 王延春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