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淡化”速度意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3月06日 11:50 经济参考报

  速度问题,曾经是人大代表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去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期间,对速度问题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在一年后开幕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却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两种现象:

  一是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原先专门用于表述经济增长速度的地方,其内容已由类似“国民经济保 持较快增长”这样的语句变成了“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并且,原先铁定要在报告中出现的、关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经济增长率)和当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具体数字也不见踪影, 只剩下一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被记者采访的代表中,已很少有人还特别关注速度问题。至少可以这么说,速度已不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人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速度意识淡化了,代表们的速度意识也淡化了。

  速度意识“淡化”了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近几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199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1996 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9 .7%",997 年“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目标,定为 8% ”;

  --199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97年“经济增长8.8%”,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定为8% ;

  --199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1999年“经济增长 预期为7%左右”。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第一次以总理身份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朱镕基同志指出,1999年增长速度指 标是“指导性”的。

  看来,速度意识的确淡了。

  “淡化”说明了什么?

  经济学家、广东省代表陆百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这是一件好事。它表明,我们国家已经把注意力从关注数 量增长转移到增长的效益与质量上来。

  他认为,考虑到我国去年7.1%的增长速度,是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解决相当部分国企脱困 和改善再就业等多重目标基础上实现的,1999年所取得的第一项成绩就是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提高。速度意识的淡化,还表 明了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日趋娴熟,以及遵循市场规律驾驭市场的信心。正如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经 过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既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丰富经验,又取得了遏止通货紧缩趋势的初步经验。”

  有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年降低,由1992年的14.2%降到1999年的7.1%。 但同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却在逐年增加。这个“增长差”的存在,当然不能忽视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因素,但 更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淡化”并不是轻视增长

  黑龙江黑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阎树忠代表对记者说,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开头即指出,“发展是硬 道理,是解决我们面临问题的关键。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 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

  他认为,对这段话可做如下理解: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我们解决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根本保证, 但这种速度必须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速度。

  陆百甫代表指出,不能将“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高速增长”。“发展”当然包括“较快增长”,但还应包括“结构 优化、效益改善与质量提高”。如果没有后者,只有简单的数量型增长,这种增长速度不仅不可能持久,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 也是不利的。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在速度问题上栽跟头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如果哪一年过分追求高速度 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客观经济规律,那么,伴随着高增长而来的必然是高通胀,下一年国民经济也必定会落入低增长的 深渊。在这种大幅震荡中,国民经济资源大量被浪费,而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顺利 进行。

  因此,真正意义上速度意识的淡化,应当是质量效益与增长速度的协调统一的结果。

  那么,质量效益从何而来?阎树忠代表认为,答案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向结构调整要效益,要向改革 要效益,要向全面加强管理要效益,要向科技教育要效益,要向扩大开放要效益。( 王小波)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