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利率市场化:放还是不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3月01日 16:49 和讯中金网

  ■戴相龙最近指出,要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的次序,取消对利率的各种限 制和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是管制还是放开,什么时候放和如何放,不仅影响着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也 极大地影响着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倾向

  利率市场化不是出笼虎

  记者:一谈利率市场化,都自觉不自觉地压低声音,似谈虎色变,大家在担心什么?

  张志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教授):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好像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不再管制利率、任其随 意波动,因此在真正放开之前,有关部门对这一话题非常忌讳,就连学者也尽量回避。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利率市场化不是出笼虎,政府不仅能够继续调控利率,还能通过对利率的控制来调控宏观经济。

  刘振亚(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并不直接调控存贷款利率 ,但当利率出现大幅波动时,也会跳出来画个圈把波幅拴住。

  记者:出于对通缩的关注,各界的目光都盯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争论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大于多少才不算通缩, 是否意味着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

  张志超:美英等国的实践证明,以货币供应为目标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在于,你也许可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你 不可能控制货币的需求量,这样最终你还是不能控制住货币。所以利率成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当然 ,现在所谓的以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吸收了货币主义的合理内核,从而赋予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含意--即以利率为中间 目标,但眼睛盯着宏观经济的表现,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表现。美联储的利率调控就是这样做的。

  李晓西(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如果没有利率变动的信号,其实是很难掌握货币供应量增长多少才算合理的。 1993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了60%-70%,谁能判断出它是不是合理的呢?又怎么知道现在的基础货币增加15%是否合 理呢?利率的变化才能较为客观地反应出供求关系的变化。洋月亮在中国咋不亮?

  记者:七次降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人批评利率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郭建伟(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处副处长):国内目前主要是调控市场利率,但市场利率与投资者的关系并不紧密,离老 百姓就更远,投资者对利率不敏感是因为缺少利率传导机制,想像美国那样变动利率一点点就可影响全社会是不可能的。

  宋国青(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实际利率高是原因之一。1997年的实际利率达到了历史最高 记录,接近10%的水平,这么高的利率有几家企业付得起?企业的盈利率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当时讨论为什么国有企业亏损加剧乃至出现了整体性的亏损时,大家找了一大堆原因,如重复建设、管理差、包袱重 以及产权问题等,其实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只能影响国企长期利润率的下降,但实际上国企利润的波动非常激烈,只能用波动 同样强烈的因素来解释,这就是实际利率。不能否认降息的作用,当然,也要把握好时机。

  赵晓(国家经贸委):我们以前在文章中打过比方:一个饿汉,需要吃五个馒头才能饱,现在给他吃了三个,还没有 饱,你却不能说吃三个馒头跟没吃一个样。降息没能马上启动经济,并不能反证高息没有促使经济下滑。

  张志超: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是否定货币政策的做法,或者一看降息效果不太明显,就怀疑利率政策的作用。事情应该 反过来想,现在把利率调好了,实际利率保持低水平的情况下,加紧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发育完善利率赖以发挥作用的 一整套制度和环境,这是最重要的。目前应加快信贷消费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赵晓:在中国的消费信贷不可能很快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变通的办法,譬如,将财政政策与鼓励住房购买结合起 来。规定2000年,谁买房子利息全免,由国家财政来支付,但到第二年即2001年购房时则免一半,第三年免1/4, 第四年全部由自己支付。这样,在传导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利率政策的力度,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我相信将财政的 钱用于刺激居民买房,会比投钱建工程更好,因为它能四两拨千斤,真正地从需求方拉动经济。

  有人说条件还不成熟

  李晓西: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最重要环节。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决定着资源的配置,依靠利率的浮动,可将资金 引向最有效率的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赵晓:我同意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但要考虑其实施条件。就中国的情形而言,至少有四个条件需要考虑:一 是资金供求是否较为均衡,如果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那么,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二是是否存在一个较为 完善的微观基础,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无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如果金融机构是垄断的那么,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垄断者暴富或 寻租的机会;三是宏观经济形势的考虑;四是要考虑银行是否可以不再作为“第二财政”,国有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市场化后的 利率的问题。

  眼下资金已经出现宽松环境,可以说第一个条件初步具备,但第二个条件目前还不能说具备,就第三个条件而言,中 国目前出现了通货紧缩,同时人民币汇率因日元升值以及东南亚国家汇率迅速收复失地而变得安全,因此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 机会,但就第四个条件而言,国企改革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将制约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刘振亚:银行慎贷,是因为国企赖账他没辙;贷给私企,又怕像杨白劳似的东躲西藏,最后连债主都找不着。利率改 革有助于填补这一贷款真空,银行有动力,企业也有动力,企业信誉好,融资成本就低,可以使强者更强。

  记者:银行是国有的,把钱低息贷给朋友不是不可能吧。

  宋国青:在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局面尚未建立起来之前,放开管制后可能出现利率大幅攀升的局面;假定利率波 动处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由于银行国有、投资主体单一,金融腐败会更猖獗,腐败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但放开后会更表面 、更直接。利率市场化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张志超:我同意上述看法,但我倾向于认为现在条件正好。

  郭建伟:各项改革应同步进行,我不赞成一步到位,但也不认同什么条件都成熟了再改,改革能跑就跑,不能跑就走 ,走不动就爬,但不能停。还是把握先干后说的原则

  记者:利率放开还有一件事儿让人担心,就是风险,有些国企可是连高利贷都敢借的主儿,反正借了就不想还。

  郭建伟:这正说明同步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需求得不到贷款,主要是因为银行觉得风险太大,而相应的 风险要有相应的收益与之匹配,但利率管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实,企业有好项目,回报率高,不在乎几个百分点,而信誉好 的企业还可以砍价,这也有助于培养企业的信誉意识。

  刘振亚:风险不会比现在更大。按照国外的经验,完全市场化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这期间,可以分阶段往前走, 不可以“休克”。重要的是要建立信誉“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别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别想再得到任何一家银行的 贷款,这是经过实践证明很有效的办法。当然,法律保障也是必要条件。

  郭建伟:人民银行在利率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1996年统一银行间拆借市场,就是想演变出个“美国联 邦利率”来做放开后的调控工具,但市场建成后并不活跃,很长时间没交易,而股市大起大落,资金需求变化大但又缺钱,现 在已经把两个市场连接起来了,情况有了很大好转。

  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原来在电脑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投入,要改造、联网,还需要一大笔开支,这项工作也一直在做,今 年基本可以实现全国联网,这样才能通过贷款登记制度为信誉借贷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只有做到全国联网,多头开户 、逃债赖债才能被及时发现。更主要的是,现在算出当日资金成本要在5天之后,如果不能实时报出资金成本、供求状况、收 益、风险等诸多指标,还是像以往那样靠拍脑袋定价,利率无论是管制还是放开,结果都是一样的。

  各家银行也在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准备,没有相应的人才,硬件再好也白搭。应该说,利率市场化已经悄悄地走着, 当然,随着内部经济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对利率放开的市场需求和压力会越来越大。《财经时报 》□于颖/文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 > 宏观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