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投资理财 > 《价值》2004 > 正文
 

投资是一种信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20:18 科学与财富之价值专刊

  □ 袁 剑

  很多年以来,在世界顶级富豪云集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一直紧随比尔.盖茨之后,成为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有钱人。而在以投资为生的人当中,巴菲特则绝对是赚钱最多的人。因是之故,巴菲特成为投资领域当然的无冕之王——一个活着的神话。一个可以发财的神话,自然会吸引众多的发烧友和模仿者,而试图破解巴菲特神话的出版物更是汗牛充栋
。有趣的是,无论人们怎么虔诚地、一丝不苟地研究和模仿巴菲特,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甚至连这种迹象也没有。难道,巴菲特真的是难以模仿的吗?

  由于有无人企及的投资纪录,巴菲特的发烧友和研究者们倾向于神化巴菲特的投资过程。虽然巴菲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的确有自己非常独到的标准,但这些显然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完全是可以复制和模仿的。既然可以模仿或者复制,那么,早就应该出现巴菲特第二、巴菲特第三、巴菲特第N了。但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可见,所谓巴菲特神化绝不仅仅意味着某种技术层面的标准(哪怕这种技术再复杂),而是有着更加个人化的玄妙因素隐藏其中。那么,这些不可捉摸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仔细检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我们就会发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其实异常简单,那就是价值投资。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利用市场的错误,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买进并长期持有那些有价值的股票,而从不理会市场的波动。

    按理说,这种简单明了的投资原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至于如何判断市场是否出错,如何判断公司价值,则完全可以跟着巴菲特依样画葫芦。然而,即便你认同了这种投资哲学,也完全克隆了巴菲特的投资技术,你恐怕也很难成为巴菲特。因为,就像所有的投资理论一样,巴菲特这种看上去无比正确的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一个简单的理由是,你根本无法判断市场出错的程度以及市场出错的期限。比如一只值10元一股的股票,你在8元买进,但这只股票继续下跌至1元一股。多数人恐怕很难忍受。不仅如此,如果这只股票徘徊在1元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此时,如果你有幸没有发疯,恐怕也很难再认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时间成本正在趋向无限大。30岁时牺牲你可能得到的大部分消费,倾其所有买进一只股票,等到你80岁的时候,让你成为亿万富翁(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或者干脆在你死后让你成为亿万富翁,你会作这种选择吗?显然不会。除非你买进这只股票是为了验证某种真理,而不是为了赚钱。不要以为这种“市场错误”只是小概率事件,只要你真正置身于市场,你就会了解,这种错误不仅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经常发生的高概率事件。甚至你索性就已经置身于一个错误的市场之中,比如中国股市,经常被这种让人沮丧而痛苦的投资“经验”所包围,你如果还能坚守巴菲特的理论,那你可能已经接近巴菲特,但这并不能保证你能够投资成功。因为你可能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运气。事实上,即便是置身于美国这个有效市场的巴菲特,也肯定经常遇到类似的处境。在这个时候,我相信,巴菲特已经不再是凭自己和人类有限的理性在投资,而是在凭借一种信仰在投资。换句话说,巴菲特必须凭借对个人投资原则宗教般的虔诚才能够坚持下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投资原则,不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它,而在于你是否真的“相信了”它。有人说,巴菲特的时间成本为零。在我看来,这真正洞悉了巴菲特的秘密。一个时间成本为零的人,显然是一个信徒,是一个远离人性而接近神性的稀有动物。信仰不能保证你的世俗成功,但却能保卫心灵的安全。巴菲特很幸运,既维护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又获得世俗的巨大成功。但显然,巴菲特本身只是一个偶然,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就注定了,我们这些俗人很难成为巴菲特。即使你能够完全模仿巴菲特,你也很难像巴菲特一样幸运。因而,我们无法成为巴菲特。

  克尔凯郭尔说:“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用在投资生活中,这句话可以变成:“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投资”。诚哉斯言。因为有限的人类理性根本就无法随时随地地指引和保护我们。无论人类理性看上去多么强大,多么完美,我们依然生活在不确定之中,而惟一能够战胜这种不确定性的,绝不是什么高深精妙的理论,而是简单的信仰。

  理财和发财

  谈到基金,我的许多朋友总会条件反射式地露出不屑的表情。一位朋友更是直接挖苦说,基金总是后知后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跑不过基金的。那么,你为什么跑不过基金?

  对于这个问题,流行但显然非常肤浅的解释是,基金拥有强大的研究力量,拥有这个社会中最顶尖的理财专家。但事实则是,基金既没有像他们自己吹嘘的那样,有超乎寻常的研究能力,基金经理也绝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一群智商超常者。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相比,基金惟一的优势可能在于:他们的收益率期望要比一般投资者低得多。

  对于基金来说,一年下来,收益率能够超过银行利息,就能够大致交待过去了。如果能够超过10%,就已经是非常优异,而如果像去年某些基金那样超过20%,大概立马就会被捧为明星基金,其基金经理也立即会被喜欢夸张的媒体誉为“杰出投资家”。当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来衡量基金业绩,那就更好。因为按照这种标准,基金的业绩是否合格是与大盘指数比较的。这就是说,在熊市中,大盘跌20%,基金净值只减少 10%,基金就可以称得上优秀。因为它让你少赔了。这虽然是一种很让人生气的标准,但却是基金的标准。

  与基金这种“低标准、宽要求”相比,普通投资者的自我期望值却要高得多。虽然大多数人嘴上总是说,他们进入市场仅仅是因为银行的利息太低,言下之意他们并不贪婪。但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怀着暴富的欲望来到股市的,一年10%的收益率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发财冲动。在私下里,他们甚至经常在制订着每年翻番或者翻几番的投资规划。股市的巨大波动性总是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这种幻觉,在这一刻,他们实际上已经输给基金了。因为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从来就是投资的大敌。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中道理相当简单,同样一只股票,盈利目标低的基金总会抛在你的前面,而将风险留给了你。卖股票的过程如此,买股票的过程亦然。

  如此看来,限制自己的收益率期望就变成了普通投资者战胜基金的首选课程。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无法通过这项简单的测验。这当然不能怪这些投资者,因为与基金相比,他们成本收益是完全不同的。不管年度业绩如何,基金经理都能轻松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但普通投资者要拿到这个薪水,恐怕就要将自己的盈利目标设定在100%甚至百分之几百的高位上了。付出同样的人力成本,达到同样的收益率,基金经理们的个人收益却要远远高于普通投资者,这就难怪普通投资者要将自己的盈利目标设定在远远超过基金的水平上了。这当然很不公平,但现实就是如此,就只好请你克制自己通过股市发大财的欲望了。实在克制不了,你要么离开股市,要么将钱交给基金打理,别无他法。

  做了这么多年的投资,我一直不太明白“理财”这个词的含义,尽管它是如此的时髦。现在,我终于有点明白过来了。所谓“理财”,就是拿着别人的钱玩。如果是玩自己的钱,你就千万不要把“理财”跟“发财”(将收益率弄得很高)弄混了。真那样,你离破产可能就不远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投资新闻 全部巴菲特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