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买收益率与当前利率平方成比的债券?为什么追求高收益的人会去买这样一种证券:虽然保证高收益,但在三大股指之一从原有水平跌落25%以上的情况下具有损失大量本金的风险?为什么寻觅保证投资回报的人会接受这样一种股票:其仅有的"保证"指望,不过是一个投资于同类证券的投资组合?
第一个问题应该去问宝洁,该公司从银行家信托公司那里买下了由此类证券构成的
投资组合。第二个问题应该去问数以千计从苏格兰人寿保险公司那里购买"国际收益及增长红利债券"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刚得知:虽然他们得到了保证的收益,但他们损失了三分之二的本金。至于第三个问题,则应该去问"分级投资信托基金"之"零股息优先股"的买家,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正代表他们要求赔偿。
这世界上,也许真的有人捉摸当利率的平方超过某个水平'时,自己应该如何反应。或者真的有人为了得到保障的回报,在已卖出Eurostoxx 50股指"卖出期权"的情况下,必须对冲自己的赌注。但上述证券的买家并不是这些人。进行此等古怪赌注的唯一正当理由是:你经过计算发现它们的定价有误,潜在的回报率胜于风险,而且你家底殷实,可以投入少量资产,使其成为分散良好的多样化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但是,对这些复杂的衍生产品进行估价并不容易。就现代金融工具而言,这些还算是相对简单的。估价过程需要有高级的数学模型,并得到长期大量的历史数据。具备这些技能的人为数不多。少数确实具备这些技能的人在专业金融机构享受高薪待遇,这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活跃于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投资银行;正是这些投行开发了苏格兰人寿"国际收益及增长红利债券"。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金融工具的销售方,才具备对这些产品进行估价的条件。
为什么我要去买别人想卖的东西?这是一个始终值得考虑的问题。有时答案很简单。丰田公司很善于制造汽车,因而有很多汽车可卖。但这种逻辑不适用于一方付出,另.二方得到的投机性金融交易。无论是银行家信托公司与宝洁达成的交易计划,还是悬崖债券以及分级投资信托基金,其根本性质都是理解这些产品的人向不理解这些产品的人销售这些产品。这些交易没有其他理由可言。
对此,解决方案在于更好的信息,但不是通过监管者往往主张的方式。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们可以要求那些销售有毒食品的企业在包装上列出毒性成份,但这并不是真正明智的出路:警告字样或用小号字,或难以理解,口若悬河的推销员还可以说服顾客不把标签内容当一回事。就有毒食品的销售而言,主要的防范还不在于明文规定的法规,当然这也有帮助,而是企业明白:这么做的后果将是自身声誉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金融市场何尝不应如此。近期发表的针对英国储蓄及投资行业的《赛克斯报告》(Sykes report)指出:中心任务是重建信任,而这一进程的主要行为人不是监管者,而是企业本身;这个见解是完全正确的。
与此同时,最好的建议是:不要买自己不理解的金融服务产品。多年来,这句格言已使 美国投资大王沃伦·巴菲特获益匪浅。其实,这句格言应该是不必要的。我不理解丰田汽车的工作原理,但我知道这家制造商声誉不错,而且当我买下一个型号的时候还会继续存在。在金融市场,假如我们对产品的可靠性和销售方的诚信有信心,一如我们对汽车的可靠性和销售方的诚信有信心,那么市场将运作得更好。这个似乎要求并不高。(约翰·凯(John Kay))
作者简介:约翰·凯(John Kay)曾是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者,目前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所创建的伦敦财政研究所,是在同类智囊机构中声望最高的研究审构之一。同时约翰·凯也是英国Halifax银行的非执行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