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突袭广发幕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 09:19 新京报 | |||||||||
“大鱼吃大鱼”员工坚决抗争,中信有备而来关键人物“穿针引线”有业内人士表示,广发真正强大的年代是陈云贤年代。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这样做太卑鄙了,用卑鄙的手段达到不为人所齿的目的。如果是并购,为什么中信证券单方面发布消息,而从来没有和广发证券表达过此种意向,这不是恶意收购又是什么?”广发证券一位员工对中信证券的收购忿忿不平。
他表示,中信从来没有与广发的管理层讨论合作意向,更不会咨询广大广发员工的意愿,完全绕开了广发的经营和运作的主体,以银弹攻势直取一些面临宏观调控压力资金紧张的广发股东,希望藉着资本优势,劫取广发优质资产和经营成果。从9月1日中信证券宣布收购广发证券以来,广发证券员工的抵制收购声音就不绝于耳。而这种反对收购之声背后,体现的是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在公司经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格格不入。 “大鱼吃大鱼” 中信证券有资金优势 市场竞争往往导致“大鱼吃小鱼”。然而中信与广发的实力非常接近。中信并购广发完全是“大鱼吃大鱼”,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一时震惊业界。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排名,广发证券去年以1903亿元的股票交易金额在所有券商中位列第六,中信证券位列第十。而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以4109亿元股票交易金额位列第四,广发证券以2807亿元位列第七。广发证券注册资本与中信旗鼓相当,经纪、投行等主营业务实力与中信证券有得一拼。 9月3日,广发证券员工发表了强烈反对中信证券敌意收购的声明,声称对于这种不宣而战的敌意收购行为,我们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我们坚决反对中信证券的敌意收购,并将抗争到底! 广发证券员工向记者表示,中信证券上市融资了18个亿之后,资产规模大于广发证券。但其200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5652万元,还低于广发证券上半年利润5948万元。比经纪业务:营业部规模只有广发的一半,营业部平均客户资产远低于广发,比投行:在新的保荐人制度下,中信保荐人数为17人,只有广发33人的一半。无论从资产质量,盈利前景,每股净资产,中信与广发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该员工甚至把中信证券的收购比喻成下山摘桃子。 而中信也有广发所不具备的优势,中信证券是国内惟一一家公募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这就注定了是中信证券收购其他证券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收购中信证券。 据市场人士分析,中信证券选择这个时机“突袭”广发的主要原因是市道低迷发动收购战可以降低收购成本。此前不久,中信证券已如法炮制,将原万通证券揽入怀中。 中信此次收购广发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商业决定,尽管在收购之前,跟广发现有高层和大股东缺乏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在掌握一定股权比例之后就立刻发布全面要约,但仍然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决定。相对于广发证券优秀的资产质量和经营团队和享誉业界的好口碑,用仅仅高于净资产20%的价格对广发证券的股东进行收购,无论最后能否控股,中信证券这个决定都是非常精明的做法。即使不能成功,参股广发证券也是一个收益很好的商业行为。 中信证券成竹在胸 “穿针引线”人物浮现 中信证券此次收购广发证券似乎已经成竹在胸,中信证券方面有关人士此前曾表示取得广发30%股权没有问题。中信证券相关人士表示,选择广发证券却并非是公司单方面的意愿,主要是广发证券股东向公司提出了收购的要求。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信“突袭”广发之前肯定跟内部有了接触,做足了准备。 广发内部员工表示这次收购与一个原广发证券高层有很大关系。该人士对广发的股东情况都非常熟悉,正是靠了他“穿针引线”,中信证券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而记者了解,“穿针引线”的人物就是公司前总裁方嘉春。 方嘉春,原华福证券副总裁。在广发证券收购华福证券后,成为了广发证券副总裁、总裁。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方嘉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华福证券尽管被广发证券收购,但是却经营良好,它的每一个营业部都是盈利的,这在证券公司中是少有的。 当年中信证券也曾试图收购华福证券,但没有成功。后来广发证券收购华福证券成功,方在其中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方是中央党校博士,但是跟广发证券的精神领袖陈云贤在福建师大读硕士时是同学。2003年春,陈云贤被广东省政府调离广发到佛山市任常务副市长。陈云贤离开广发后,方没有成为董事长,而是广州市政府领派了一位对证券业不熟悉的人接任。方没有接任陈云贤的董事长之位,悄然离开广发,负气出走。而原广发常务副总裁董正青则荣升为广发总裁。 但是,关于方离开广发证券记者还听到了不同的说法。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总裁的方嘉春和常务副总裁董正清一直不是很融洽。董是负责广发证券投行业务,广发证券一直把投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广发证券的投行业务一直做得很好。 而且,董是一个鹰派人物,做事硬朗。这样与做事保守的总裁方嘉春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但是董管理投行做得不错,最终结果是方最后离开广发证券。方嘉春到广发证券的一个小股东香江集团做高管。 还有一种说法是方经营方法过于保守,被股东所抛弃。但是由于没有采访到方嘉春,上述说法都未得到确切证实。 有广发证券员工表示,方离开广发后一直在背后运作,联合了几个股东试图复出。此次他与中信暗中达成交易,同意将其有可能支配的20%多的股权出售给中信,这块股权正是中信最大的筹码。 但是记者在向广发证券求证时,广发证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仅仅是个别人这么认为。北京一家券商老总则提醒记者,目前应该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一些深厚背景的大券商的整合已经开始。像中信收购广发,光大集团开始增资扩股,市场收购是一种利益趋向,个人在收购里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因素。中信收购广发肯定得到了监管层的支持。 中信并广发面临整合难 目前看来,中信证券已在这场收购中占据上风。但是对于中信证券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收购广发证券的股权,而是怎样驾驭风格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广发证券。 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差异如此之大,并不是简单的“优势互补、文化相近”的问题。在如此严重的文化冲突下,怎样去实现“整合”。 中信得到将是空壳 在9月3日广发反对中信证券敌意收购的声明质疑,“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同为国内十大证券公司,双方在投资银行、经纪、基金与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几乎完全雷同。面对如此严重的同业竞争,试问怎能做到‘强强联合’?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差异如此之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优势互补、文化相近。在如此严重的文化冲突下,怎样去实现‘整合’?” 北京一家小型券商的负责人表示,广发的机制相对其他证券公司来讲,要灵活一些,激励机制比较不错,成立吉富公司,让员工感觉有些盼头,但是现在突然多了个婆婆,让员工不能不担心,未来会怎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进入广发证券,中信如果无法保持广发的原有文化、保证广发员工的利益,都很难实现双赢。正如广发员工所说,尽管资产不会跑,中信得到将是一张空壳。 有业内人士告诫,广发证券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地方券商成为一流的全国大券商,而且长期保持在10大券商内不倒,这里面值得中信学习的地方太多。 众所周知,证券公司是个服务公司,人才的流动非常广泛,据悉,当年陈云贤为了使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任何一名员工若在本职岗位不合适,公司都会再给三次不同岗位机会,尽可能不让员工流出,员工流动率几乎是行内最低的。 广发的多层次客户服务体系在市场低密时期为广发带来了丰厚利润,当广发的人才一旦选择离开,广发的业务都会江河日下,中信就是真的收购了只有现金和营业部房产的空壳广发,中信将会是打击了广发,但最终壮大了其他对手。 广发人精神 “神仙打他们的架,我们做我们的事。永远记住:自己就是自己,公司就是公司。”一位中信员工对于这次闹得纷纷扬扬的并购案这样表示。 但是广发证券员工似乎不这么看,“广发人的精神是你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一位广发的员工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广发员工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广发业务才会这样棒。他们把公司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一点中信的员工是理解不了的。广发的文化是保护员工,因此,员工归属感较强。尽管收入仅处于行业内中等水平,但还会充满热情地为广发工作。 一位广发证券员工对于这场并购这样看待,证券公司需要合并重组来增强与国际券商抗衡的能力,这对证券市场也是好事。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本身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无可非议,但是广发证券的发展是靠市场手段发展起来的,给社会创造了价值。这样的一个公司被依靠政府扶持起来的公司兼并,我们不服气,这样的市场行为收购是在非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如果大家真的按照市场规则来玩游戏,而不是依托政府,我们心甘情愿。 一位离开广发证券到外企供职的员工表示,民营企业家在实战中用血汗换回的经验,所提倡的企业理念、文化不是一个旧有国有企业可以比拟的,在外企工作得到的经验让我相信:广发必定会更接近成功。 广发仅剩余辉 在近期发行的新股流通大股东名单中,除了南方证券无一例外地入榜外,广发也总是榜上有名。 如果按照市场新股市值配售的中签率结果测算,广发无疑已经成为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重仓机构的新科状元。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广发证券为何在2004年上半年主动在二级市场出击? 2003年春,陈云贤被广东省政府调离广发到佛山市任常务副市长,而原广发常务副总裁董正青则荣升为广发总裁,微妙的人事变动似乎已经暗示广发证券未来发展走向的巨大变化。 一位自己创业而离开广发的员工表示,广发的经营机制和工作效率在同业中是佼佼者。但那是陈云贤博士建立起来的机制,继任者似乎不如陈博士精通业务,并且因为争夺权位,广发管理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团结了,这也许就是被中信利用的机会。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广发真正强大的年代是陈云贤年代。广发真正的精神核心,是围绕陈云贤的。随着陈的离去,广发的优势已经成为历史,它已经与陈云贤一起离开了广发,广发剩下的只是余辉。 知情人士表示,即使在陈云贤时代,广发管理层已经埋下某些隐患。而导致今天事情发生,首先是领导班子不团结。 精神领袖陈云贤造就广发奇迹 中国证券公司规模都偏小,证券公司整体实力和国际券商比起来有非常大的差距。目前一线证券公司有中金、中银、中信、银河、国泰君安等,广发略显弱小。 但是,前几家券商股东都有雄厚的政府背景或是管理层有很深的个人背景,而广发没有。广发员工也认为自己是平民券商,从这一点来讲,广发是优秀的。 广发从创立开始,稳健一直是陈云贤确定的发展主旋律。11年来,广发证券一直是十大券商中为数不多的不倒翁。广发的一位员工表示,在股市疯狂时他们埋怨过公司的保守。但是到了饥荒之年,才体会到要在茫茫股海中航行不倒需要多么持久的毅力,作为广发这艘中国股市巨轮的舵手需要多么大的责任感。 有员工甚至表示,在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剩”者为王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成功的策略,稳健经营是广发证券最大的财富。广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24亿的净资产,也不仅在于其遍布全国的业务网点、中国第一批数量最多的保荐人,广发的价值更在于多年积累打造的稳健经营作风、团结求实、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独树一帜的开荒精神。有业内人士表示,他对广发的尊敬是建立在对陈云贤博士崇敬的基础上的。上海一家证券公司高管告诉记者,陈云贤离开广发注定了广发今日的命运。但是,令这位券商高管困惑的是,陈在证券业界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第一人,最后却选择离开了证券业。 陈云贤,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的元老,从若干年前的“二陈”(原湖北证券陈浩武)到仅剩下“一陈”,其余的证券元老都已纷纷下马,陈云贤去做了佛山副市长,是惟一能从证券行业安全降落的元老。 知情人士透露,广发证券前十年的稳健发展应该完全归功于陈云贤博士。 陈1988-1991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1991年从北大经济学院博士毕业后到广发银行创办证券部,后来这个证券部独立出来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广发证券。 在陈云贤时代,广发证券的核心业务发展方向定格在投行领域。除了1996年大牛市外广发在二级市场介入并不深,这使得广发在2001-2002年的熊市中能轻松自得,保存实力。 陈云贤在广发以其渊博的学识、高瞻远瞩的智慧和高尚的人品赢得2000多名广发弟子的崇敬,广发在陈的带领下从广东省的一家小券商发展为全国著名大券商。 之前,广发证券已经通过并购将锦州证券、华福证券分别收入囊中并成功进行了增资扩股,发起设立广发基金管理公司,此外又重新购回原来已经出让的广发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广发证券已在金融控股路上初成气候,有“南中国诸侯”之美名。一位证监会工作人员私下表示,以他了解的信息来看,广发的资产质量、经营能力应该排在全国三甲之列。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刘宝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