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价格异军突起 名家手绘海报价值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1:3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好运 今天,我们在公共场所或影剧院看到的电影海报几乎都是用电脑三维制作的,人们已很难再看到过去手绘的电影海报。殊不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各电影制片厂发行的全开电影海报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手绘创作手法。每当一部影片拍摄完成后,电影制片商就会请艺术家根据影片的内容及情节来创作电影海报。
那时,国内许多著名的画家都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电影海报的创作中,如著名画家蒋兆和、张仃、程十发、黄胄、陈逸飞、关良、华君武、颜地、胡若思、赵延年、詹同、李喆牲、蔡振华、钟灵、金柏松、严定宪、廖桐模、徐新、郑捷克等;创作的手法则有水粉画、水彩画、中国画、油画、木刻、漫画、剪纸等。 可以说,那时艺术家们对电影海报的创作热情是史无前例的,有不少画家还把创作电影海报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因此,很多优秀电影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提炼,电影海报大放异彩,有的电影海报即使过了数十年后重温,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让人难以忘怀。像颜地的《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盖叫天的舞台艺术》,黄胄的《阿娜尔罕》,钟灵的《景颇姑娘》,张仃的《祝福》,蒋兆和的《马兰花开》,廖桐模的《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关良的《周信芳的舞台艺术》,郑捷克的《红色娘子军》,徐新的《早春二月》、《海霞》,詹同的《女理发师》,程十发的《枯木逢春》、《林则徐》,严定宪的《大闹天宫》,金柏松的《南征北战》(重映)、《决裂》,陈逸飞的《青春》,胡若思的《红楼梦》,李喆牲的《我这一辈子》、《舞台姐妹》,赵延年的《李时珍》、《宋士杰》,王建权的《侧美案》、《傲蕾一兰》…… 这些经典的手绘电影海报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大量的心血,每一张海报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据笔者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原稿大都因为保管不善而毁损、散失,只有极个别的电影海报原稿由画家本人幸运地保存下来,收藏者根本没有机会收藏这类原稿。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各电影制片厂发行的电影海报同样弥足珍贵。因为八十年代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收藏海报的意识,即使有人感兴趣收藏,一般像一开的大海报也很难保存。至于各影剧院,一般都张贴了,能保存至今的恐怕已凤毛麟角。 加上建国后三十年(指1949—1979年)政治运动接二连三,许多影片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冷宫,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赵丹主演的《武训传》电影,据说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销毁有关《武训传》的衍生产品,包括电影海报。类似《武训传》电影的遭遇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很多。 最近,笔者在研究建国后三十年(指1949—1979年)电影海报时发现,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绝大多数是手绘的,只有少数海报采用手绘和摄影相结合或是采用摄影特写镜头。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存世数量极少,有的甚至在市场上和资料馆都没有见到过。据初步统计,五十年代大多数电影的一开海报存世在10张以内,有的甚至一张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自然十分珍贵,收藏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海报比五十年代略多,每个品种约数十张。文革时期的电影海报存量恐怕以数百张来论。所以,仅从存世量而言,建国三十年发行的电影海报极具吸引力,因为它很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有人曾大胆预言,未来几年,电影海报的市场价格有望异军突起,特别是明年我国将迎来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届时,电影海报有望成为藏界的热门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