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艺术品市场 > 正文
 
真实与谎言--沈阳文物市场现状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 11:51 华商网-华商晨报

  收藏是一种时尚,是时下市民投资的一个热点。本报的"鉴宝"活动推出以来,先后收到了500多位持“宝”市民积极参与。

  从某种层面来说,这500件"宝贝"可以折射出整个沈阳文物市场的现状。

  这些“宝贝”是怎样流入收藏者手中的?品相如何?价值几何?大多汇集于哪个朝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代?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赝品?当今文物市场有多少假货在流通?沈阳文物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

  本报记者对这500件“宝物”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人瞠目。

  调查·人:谁让文物收藏更艰难

  问题

  “您所收藏的这件瓷器是怎样获得的?是祖传的还是从文物市场上购得的?”

  现状

  每当记者如此发问,持宝人总会回答:“是祖传的”,或是“某某亲戚给的”。

  500余位持宝人中近400位称其“宝物”来自直系亲属,另有50多位称“宝贝”来自旁系亲属或朋友,只有40多位说是买自文物市场(见表一)。

  “祖传货”咋这么多?辽宁省博物馆一位长期负责文物征集工作的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持宝人说他们的“宝贝”是祖传的,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说出文物的真正来历,就有被收缴的可能。

  曾有一位读者持一件铜印来本报鉴定,他说,他的曾祖父曾是张学良的部下,在征战中,一向不贪财的祖父偶然间获得了这件宝物。

  可专家鉴定的结果却是:这枚铜印其表面有着明显的做旧痕迹,是当代的仿制品。

  发现了现代工艺痕迹的“祖传货”为数颇多,参与本报鉴宝活动的文物专家估计:在数百件“祖传货”中,至少有一半购自当代文物市场。

  日前,在北站门前的一家古玩城:一个南方来的“文物”商人拿着一件“辽瓷”对记者说:“这是我刚从地下挖出来的好货,你要是诚心买,200元卖你,只当是交个朋友了。”

  面对这个故事,记者只能在心底一笑。因为记者竟在器底发现了“款识”。事实上,在明代永乐帝以前的数千年里,有款识的瓷器寥寥无几。

  分析

  事实上,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谎言”,使文物收藏愈发变得艰难而又充满风险,文物市场的诚信状况更加惨败不堪。

  文物交易中有一个“行规”:不说文物的真假,只研究文物的价钱,其潜在含义是“文物有真假,用价来区分,眼力若不够,就得教‘学费’”。

  收藏家詹洪阁认为:“目前沈阳文物市场混乱状况十分严重,我们渴望诚信制度的回归。”

  调查·物:收藏者都藏了啥“宝贝”

  问题

  在参与本报鉴宝活动的500件民间收藏品中,真品究竟占了几成呢?

  现状

  以首期“鉴宝”活动结果论:在10件“宝物”中,真品仅4件,不到一半;第二期鉴宝活动中,12件“宝物”中当场鉴定为真的只有4件。从目前掌握的这500件藏品情况来看,真品的数量可能不会超过100件,也就是说尚不到20%。

  而“宝物”中的赝品也可谓五花八门, 市民邱亚东曾持有一件“祖传”的圣旨前来鉴定,但是专家们发现,上面所有写有邱氏先祖“邱文玉”姓名的地方有被涂改过的痕迹。

  分析

  事实上,市民的持宝状况反映了整个文物市场的流通状况:赝品充斥市场,民间收藏难度极大。

  一位文博界的资深专家曾被邀请前往参观一家私人博物馆,面对数以千计的馆藏,当时他未敢作出一句评价,事后他不无感慨地表示:“这家博物馆里收藏的绝大多数文物都是赝品,我怕我一说出真话,那位收藏者就得晕过去……”

  另有业内人士称,如今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一些文物有价无市,谁会舍得轻易将“宝贝”卖掉?

  问题

  在参与本报鉴宝的为数不到1/5的真品中,各种文物的品相如何。

  现状

  参差不齐可以概况这个问题。在这不足百件的真品中,品相上乘者仅占五分之一,品相居中者为五分之三,下乘者为五分之一(见表二)。

  以吴奉生先生所持有的那对红釉花瓶为例,虽然从“伪满”到现在,才不过70多年的时间,但是能够保存完整并成对出现的花瓶数量却不多,因此这对“宝物”的价格也就要相应的高一些。

  张博文先生所持有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的字,遒劲有力,就连这幅字上的挂绳都是当时的产品,专家断定这是郑氏一生中的精品之作之一,其价自然要高出同类很多。

  与张先生的收藏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民李先生收藏的一对清代晚期的瓷瓶,因其品相上的问题,从而在价格上大打折扣。

  分析

  既然在广大民间收藏者手中,其所持有文物的品相大多居中,那么,想要拿这些“宝贝”在市场上卖一个好价钱,并非易事。

  问题

  收藏者手中的“宝贝”大多是哪个朝代的?

  现状

  报名参与本报鉴宝的500余件藏品大多集中在红山文化、清朝、民国、“伪满”等四个时期,其中清朝晚期作品最多,“伪满”次之。收藏品的门类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清代末期出产的瓷器最多,达到82件;“伪满”时期的瓷器和书画,达69件;先民的头饰、首饰、挂件居第三位,达53件(见表三)。

  收藏者们对于汉、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的瓷器、铜器也很热衷,尤其是元代的“釉里红”,但经专家鉴定,无一为真品。

  在所有收藏者中,有两类特殊的人群。一类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者,他们大多对藏品文化背景了解不深,有一位读者来电直接就说:“我收藏的是‘红山’”!事实上,这些“红山”玉器往往为当代伪造,目前在沈阳市场上贩卖的,通常产自辽西北、内蒙古赤峰等地区。

  另一类为古币收藏者。这类收藏者基本都不是专业收藏古币人士,他们收藏的古币大多集中于北宋时期和清代晚期,其市场价格都非常低廉。

  分析

  有关专家认为,整个沈阳文物市场上较有号召力的也不过是红山文化玉器,清、民国时期瓷器,清代书画,铜器等几类文物,这与我省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据介绍,沈阳市整个文物市场上卖得最多的是清代瓷器。瓷器并不是一个好仿造的对象,随便一个款识就可能“露怯”,但是由于清文化对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这个王朝与当代不算远的时间距离,都使得沈阳人对它“宠爱有加”。

  沈阳路上的一家著名文物商店经营的大多为清代中晚期产品。该店老板是一位江苏人,他说:“其实我手里也有很多其他时代的东西,但是沈阳人就认清文化,没办法。”

  有关专家指出,与全国的文物市场比较,沈阳市文物市场可以说是既有特色又有差距。所谓特色,是像红山文化、“伪满”等历史时期出产的文物,这样的“宝贝”只可能在东北出现,是独一无二的。

  所谓差距,沈阳文物市场与北京、天津、西安、成都、长沙、广东等地的文物市场几乎不可同日而语,沈阳文物市场不仅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所贩卖文物的品种还很单一,主要集中在瓷器、玉器、铜器上,很多卓富文化内涵的东西在这边都见不到。可能是地域所限,所以沈阳文物市场流通较多的是辽、金、清、民国时期的文物,而三代(夏、商、周)、汉、唐的文物却极为少见……这些恰好是沈阳文物市场的“软肋”所在。

  调查·内幕:造假,一个盛世的悲哀

  问题

  既然在500件被调查“文物”中,有4/5是假货,那么这些假货都从何而来呢?

  现状

  下面的四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故事一:造假之“产业”

  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位副研究员讲述:“我们曾经去内蒙古赤峰暗访假文物,发现当地几乎造假成风,甚至有很多人家因此盖起了小二楼。”

  “这种假文物制造厂往往是‘夫妻店’,大多一楼开酒店,二楼当造假窝点。造假手法非常高明,拿仿造一件辽代瓷器来说:先去盗掘一座没什么文物价值的辽代古墓,将从该墓葬周围辽代地层挖到的土进行发酵,按照辽代的工艺去制造瓷器。这样的假瓷器,可以闻到腐尸的气味,而且由于土的埋藏年代恰好是在辽代,所以即便用科学仪器进行碳-14测量,也未必能得出正确结论。”

  造假者的造假依据材料也令专家惊讶。一般认为“辽瓷”上只能有两个猴,四个猴的是假货。但造假者却拿出“伪满”时期日本人出版的考古发掘图录告诉专家,70年前,已发现有四个猴的“辽瓷”。

  故事二:造假之“随意”

  一位支援辽西北志愿者讲述了另一个事实:“由于辽西北的各种化石受到了灭绝性的开采,很多人就打起了造假化石的主意。”

  假到了什么样?那位志愿者介绍说,将一块鱼骨头拍在水泥里,晾干了,就算“文物”诞生了。

  假化石甚至还骗倒了一批世界级的专家。本世纪初,世界顶级自然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曾发表署名文章,称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恐龙化石”。谎言很快被戳穿:这块“特殊化石”竟是用多块普通动物化石拼接而成。

  故事三:造假之“专业”

  每一种假文物背后都有一整套复杂的工艺。

  一位曾拿着件元代“釉里红”来本报进行鉴定的“行家”信誓旦旦地说:“我这件瓷器,当代人无论怎么仿制,都绝对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当代人过度地夸大先贤的工艺技巧,却藐视今人的鬼斧神工,就正是很多“行家”栽跟头的根本所在。

  专家介绍,在辽宁文物市场上见得最多的假文物,莫过于是仿红山文化玉猪龙了。一般造假者通常采用熏、烤、烧、煮、炸、蚀、沁色、酸蚀等工艺做旧,由于玉器石料本身就是“老”的,因此鉴别难度很大。

  故事四:买假之悲惨

  事实上,中国的文物造价之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有个故事曾盛传于文博界。一位河南商人曾高价买到一块“战国玉璧”,认为“捡到宝”,从此事业荒废,专心要收藏“古玉”,并表示该玉的价值将超过300万元,如再收到一块,那后半辈子就够活了……但很快这块玉的“战国”身份就被否定,身价一跌再跌。第二年,这位先生已是生活潦倒,那块古玉已跌到了20万元。这位老兄婚也离了,房子也卖了,租了一间农民房住,再问那块玉,“别提了,你要喜欢就拿去给孩子玩吧。”

  这个故事看似玩笑,实际上却是很多假文物收藏者的内心剖白。一些收藏者往往省衣节食,只为买到个好物件,有时真的是倾家荡产。

  分析

  为何造假之风会刮得这么凶呢?有关专家认为,主要是当代人浮躁的心态、造假的暴利诱惑让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

  如今渴望能够一夜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很多人希望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值钱的东西,这就给了文物造价者以可乘之机,以至收藏之风不衰,造假之潮亦泛滥不已。

  但文物造假的根本,却是个别商贩为牟取暴利进行的一场技术和智力“赌博”。仅就一个仿清代景德镇官窑的瓷瓶(高度为十厘米)而论,生产成本不过几元钱,一旦到了文物市场,开口价就是几百元,如果品相很好、仿得极像,就可能超过千元,遇到“门外汉”,可能十万元也打不住。如此之高的利润,怎么让人不垂涎三尺呢?

  调查·预测:沈阳文物市场何处去

  在衣食无忧之后,收藏文物无疑将成为市民理财投资的又一个方向。在本报的调查中,发现逛文物市场次数最频繁的,并非是什么文物收藏方面的“行家里手”,而是正在极力进修的“学生”们。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收藏文物不仅是一件很有文化品位的事情,而且还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升值”市场,即便最终赔了,也还可以留下个物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不动产”。

  有关专家认为: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玉器、挂件仍然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领域。书画、铜器由于造假有一定难度,可以作为投资的参考方向。

  收藏家詹洪阁指出,对于收藏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要避免浮躁的心态,踏下心来好好学习与收藏相关的文化知识,变功利为智力,化学力为眼力,这样摸爬滚打几年后,才可能培养出一位良好的收藏者来。

  詹洪阁认为,未来收藏领域可能被拓宽到近现代的出版物作品,像海报、号外、特刊等的收藏,这些东西往往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有收藏价值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市场价格必将水涨船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专家们异口同声的呼唤———沈阳文物市场的诚信之风。本报记者 何骞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文物市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