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种庄稼?一位农民的期货萌芽和解决方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30日 13:5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记者问。 “信息。各种粮食的价格信息。”崔正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崔正林,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岗子乡红庙子村农民,初中文化程度。2003年年底,这位种地20多年的庄稼人开始琢磨起期货来。
还要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去年底开播的农民之友期货信息栏目说起。 两个难题 39岁的崔正林是7口之家的主要劳动力,家里承包着40亩的耕地,还替别人种了10亩。 除了少量的豆角胡萝卜外,50亩的土地每年能收获两三万斤的玉米。从去年开始,乡里的粮管所被私人承包了,粮食收购也放开了,种的粮食可以卖给任何人。 但是,崔正林的难题是到底应该把庄稼卖个什么样的价钱。今天5毛3卖给了赵二,要是明天王五5毛6来收?每斤3分钱的差价,两三万斤就是八九百元的损失。但是如果今天不卖给赵二,明天又跌了3分钱怎么办? 八九百人民币,对于崔正林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上有年过七旬的父母、下有三个学龄子女。去年最大的孩子在松山区当地中学上高中,每个学期学费1500元,每月生活费200元。再加上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年学杂费各500元左右,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 “实话说,我还是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交的学费,村子里很多人都是借钱供一个高中生。”崔正林有一些小小的得意。他介绍,这个1000口人的村子大概有二三十个正在念高中的学生。 “好像听说以前有统计说我们这里的人均收入2000元,但实际根本达不到。”崔正林说。但即使是2000元年收入,夫妇俩人的收入也抵不住一个高中生每年的花费。 沉重的压力迫使崔正林想一条谋生的道。但外出打工不现实。“虽然打工每年可能赚到五六千块钱,肯定比在家种地好,但我上有老下有小,出去就照顾不上家里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崔正林听到了著名的期货专家李磊在中央广播电台农民之友讲期货。 “当时并不知道期货是什么,但听得懂他讲的玉米、小麦、大豆的价格。不但有国内各地的价格,还有国外的价格。” 听了一段时间后,崔正林决定冒一次险。“当时听专家说小麦要涨价,而且华南华北都已经涨了,我们这里还是5毛多一点,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各村各乡去收购小麦。” 5毛3分钱的价格崔正林收购了一万斤小麦,过了一个月,当地价格涨到了6毛7分钱。 上网种庄稼? 又快到了播种的季节。到底今年该种什么?也是崔正林的一个难题。虽然种菜的收入一般高于庄稼,去年一亩豆角收入1000元,一亩玉米收入300元,但蔬菜的风险远高于粮食,去年种的胡萝卜卖不出去,几乎全烂在了地里。 “我开始琢磨期货这个事,听那个专家讲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还有国外的那个什么所,很神奇,他们都能报出9月的价格,甚至还有明年的价格,这对我们种地来说太重要了。”崔正林说。 但最令他苦恼的是,“我们这里太闭塞了,连网也不能上,根本看不到粮食的价格信息。” 除了听收音机外,崔正林惟一的获知价格的途径是向同样做粮食收购的外村人打听和交流。 电台留下了李磊的电话,在做重要的商业决定时,崔正林总会给李磊打电话,“大米价格会怎么走?玉米还会涨吗?”等等。 自从在中央广播电台做节目以来,李磊每天要接到10个以上的类似咨询电话。包括今年该种玉米还是棉花?甚至有农民问他该不该养头牛。 “这个节目是早晨五点半播,刚开始我以为没有几个人会起得那么早听,没想到这么多人不但听还打来电话。”李磊说。 在采访结束时,崔正林有些担心地问记者:“你说这个专家预测的价格到底准不准?” 期货市场解决方案 崔正林的担心或许可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来解决。 早在今年“两会”召开时,作为人大代表的朱玉辰向“两会”提供的为农民增收方案:一是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尽快推出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服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民增收;二是建立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市场信息;三是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避险;四是培育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农业。 “由于期货市场可以报出长达18个月的价格,农民完全可以根据未来的价格决定自己播种什么样的庄稼。如果害怕价格会变化,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先卖再种,就能锁定风险。”朱玉辰说。他表示大商所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农民解决播种难题。 明确打出“功能牌”的还有郑州商品交易所。但如果让各家各户分散播种的农户参加期货交易根本不现实,这也是两家交易所为什么要提倡“培育农产品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的原因。 “农户+公司”和“订单+期货”,也许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恰当组合。(安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