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枭雄的逐利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 16:27 《环球财经》 | |||||||||
-本刊特约撰稿人 竟博/文 填补亚洲和中国资本市场、坐收人民币升值、平衡资产组合,国际金融枭雄们这三种目的的“组合”,注定了今春中国概念股遭遇的“倒春寒”只能写在上升波浪的K线图上。
也许有人认为,索罗斯、巴菲特是冲着勃发不止的中国经济而来,他们的到来引发了“中国概念股”的热潮。 不错,资本围着机会转,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核心所在。但是,2003年的“中国概念股”热并非是大鳄和股神带来的。华尔街的中国概念股是先于香港国企H股启动的;内地证券市场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深入内地市场腹地的QFII申请也在巴菲特进入中石油之前;而英国石油(BP)、荷兰皇家壳牌更是早于巴菲特投资中石化和中石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2日BP全部转让35亿股中石油股票,套现130亿港元;2月中旬BP又抛售18亿中石化H股,套现58亿港元;3月18日荷兰皇家壳牌抛售19亿中石化股票,这种外资机构的大规模减持又发生在股神登陆之后。可谓先来的来了,后走的走了。由此,两位枭雄是在近几年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的大潮中“飘”过来的,此轮“中国概念股”的潮起潮落并非他们所为。 索罗斯当年投资海航的资金不过2500万美元,算上8年红利,总额是7135万元,与他拥有的量子基金总资产83亿美元比无异于九牛一毛;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按3月22日市值计算是93.52亿港元,约10多亿美元,与他投资可口可乐的近百亿美元相比也是天壤之别。如此蜻蜓点水式的投资表明他们只是做了一次“俯冲”。 但不论如何应该说,他们是这次投资热潮的助推者,巴菲特肯定助燃了中石油股票上升的“火势”。 资本市场“利”字为先。二位高人造访定有自己判明的目的。索罗斯看上了航空股,巴菲特看上了石油股,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似差距悬殊,但两者都属资源类。中国人多,航空服务资源大有前景,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石油资源正有用武之地。是这些资产的属性吸引了他们的资本。 巴菲特说:“我不了解中国,所以不会对中国做出什么样的判断,但是我明白的是石油行业在中国前景会好”。实际上,3年前巴菲特就开始关注国家能源行业,并早已持有全美石化业8%的股份。看来,投资国家能源行业是巴菲特一个大的布局,选中中石化则是其亚洲投资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巴菲特以集中投资闻名,他曾引用过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看好它”。因此,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应该是打造投资能源业大篮子的一部分,西有全美石化,东有中石油,这样可以实现一个较为平衡的投资组合。 如果说巴菲特首先看重的是中石化的行业属性,那么,中石油资产的中国化属性则是它投资选择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经济被一致看好,持有中国资产会增加获利预期。巴菲特及外资机构扩大对中国的资本流入发生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由于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从中获得了较大的好处,国际上的“人民币升值论”一直颇有市场。 今年2月中旬结束的七国财长会议仍旧保持着人民币升值态度,周边的日、韩、新加坡等国货币在压力下相继升值。人民币面临周边升值压力;同时,中国国际收支上的巨额顺差也存在着内在减压的需要,社保基金获批QDII资格已经预示着中国开始着手这个问题。人民币升值预期提升人民币资产升值预期。 有人预算: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在2008年之前升至5:1,那么进入我国股市的外资仅此就能获得10%的年复利。然而,如此好的预期却与世界证券市场的分布大相径庭,目前,美国占全球股票总值的53%,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只占3.4%,有机构预计,未来亚洲将占到30%以上的总值份额。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着“双雄”在内的国际炒家直奔“中国概念股”,平衡自身投资组合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