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将重点检查银行汽车信贷消费,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即将出台
购买一辆家庭用车被29岁的李蓓和她的丈夫列为2004年年度计划。但以他们目前的收入,要买车只能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去年年底,他们就已经和多家汽车经销商接触过,本计划一过完春节就进入实际行动阶段,但2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通知要求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以下简称《通知》)的通知可能会让他们的计划遭遇麻烦,
因为关于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也是此次检查的重点。他们将不得不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格审查,而且,更要命的是,以前搞汽车贷款卖车热情高涨的经销商,现在都开始变得过度谨慎起来。
猴年春节刚过,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们似乎就预感到好运不会再那么频繁光顾了。一位汽车经销商甚至告诉记者,“好日子也许就一去不复返了。”
银监会《通知》为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开路?
据悉,《通知》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银行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四大国有银行排定上市时间表、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即将出台、汽车金融公司马上要在中国组建之际,银监会此举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建设银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鉴于目前个人诚信体系缺失,商业银行不敢大开车贷之门,因此履约保证保险成为当前占垄断地位的车贷模式,银行一般通过保险公司发放车贷,购车者向保险公司缴纳履约保证保险金,但起初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不算严格,展期情况很多。商业银行无法彻底借鉴国外一般用车辆本身作为抵押的做法,因为一来车价下降很快,二是中国的信用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车又是动产。所以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汽车放贷上比较谨慎。
有看法认为银监会检查银行汽车放贷为即将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开路。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在就即将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办法中,汽车借款人被细分为个人汽车贷款、经销商汽车贷款和车队汽车贷款。而个人贷款买车首付最低是二成。而信用机制的建立依然是汽车贷款管理的基石和汽车贷款有序发展的瓶颈所在。
中联汽车市场总经理张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银监会“是该查一查了”。他告诉记者,“关键是培养中国公民的信用等级。银行毕竟是个企业,必须对车贷出现的呆坏账负责。所以它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严格审查贷款人的资质情况可以理解。”保监会将废止旧车贷险条款费率
银行业的丝毫动静都影响着与其唇齿相依的车贷保险业务。今年1月份,保监会紧急下发了《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各保险公司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截止到3月31日一律废止,各保险公司应根据本通知要求重新制定车贷险条款费率,规范车贷险业务。”新通知提醒各保险公司对新的车贷险要谨慎办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很多保险公司停止了车贷险业务。“谁来给保险公司保险”成为车贷业务停滞的症结所在。汽车消费信贷纠纷成“不和谐音”
标准普尔把汽车金融服务看做是中国市场上的一个新亮点。但并非所有人都看好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奇瑞在北京的一家经销商告诉记者,“没有信用体系的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也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外商投资比中国人理智多了,看到中国目前的信用体系,他们也不会贸然行动的。”
而著名汽车分析人士钟师认为,银监会对银行汽车放贷业务的整顿是好事。但对绝大多数经销商来说,个人消费信贷政策将直接决定其销量。一位吉利的经销商告诉记者,“除了捷达、雅阁这些最好销的车型,基本上所有的车型销量都受到了银行收紧汽车放贷的影响。”
近年来因为汽车信贷问题产生的纠纷数量一年多于一年。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去年在北京市场,汽车消费信贷发生的纠纷已经导致了17人的死亡。
尽管这一数据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业内影响很大。“有些事情不得不借助于黑社会来摆平”,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很多公司成立专门的清付部,专门追讨款项。但目前很多分期公司存在着款项追讨不回来的情况。这位人士还告诉记者,目前分期公司存在两种,一是公司业务做得很大,公司可以承担风险;另一种分期公司本身是一个壳,跟贷款者一起合伙诈骗银行资金。
2003年底北京经销商中间流传很久的一个故事就是去年底两个开着奥迪车的骗子在北京骗走了一辆价值170多万元的宝马轿车,骗子伪造了房产证、身份证等所有证件,之后这辆车在秦皇岛被发现,但是诈骗者已经以130多万的价格把车脱手了。
一家商业银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曾经借助于个人信用公司来调查车主的个人信用。但最后成本太高没有继续。银行风险也可能存在于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
尽管银监会此次检查的银行汽车放贷主要集中在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方面,但有人士认为,由于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外资、民营资本都开始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因为需要借助于银行大量的融资也可能导致银行风险。10年前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银行风险有可能今后重演。虽然目前在汽车行业一片大好势头下这一隐患还未完全表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出现汽车投资过热的问题。近日,标准普尔预测,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中国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将很快出现。未来几年,能够在中国攫取大额利润的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少。而《汽车与社会》杂志咨询师周立群认为一个年增幅超过50%的市场很难说是正常的。不可能每家汽车企业都能有美好的未来。她甚至预言,尽管未来几年内汽车业会有大量资金投入,且销售预期强劲,但利润收缩将导致至少一家大型外资汽车生产商撤出中国市场。(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