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现在就像进了一个黑屋子,人进黑屋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动为上’,谁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面对国内经济出现投资过热、股市暴跌以及汇率升值压力等问题时,一位银行业人士如是理解央行“以稳为主”的工作基调。
当你把这个“黑屋子论”套在中国股市的头上,你会发现,再去理解证监会或者国资委的“一举一动”甚至“不动”一下子便变得如此简单明了。
2003年是中国股市不知所措的一年,盘面的表现是浮浮沉沉,随意飘荡,缺少了主心骨。尚福林自2002年年底被任命主政中国证券市场以来,时间已近一周年。但很多人在对回顾尚福林一年来的主政历程后,便给了他一顶“无为主席”的帽子。最开始舆论的评价是尚主席追求“无为而治”,是对证券市场历年来“政策乱市”的沉默纠正,是“大道无为”。而现在,舆论的评价是尚主席“不作为”。而“不作为”的最重要依据是,在大家一片热论并认为当前是全流通出台的最佳时机关口,仍然听不到尚主席发出任何具有实质性声音。
好在让尚福林庆幸的是,在进入11月的股市冬天里,全流通的争论热浪挽救了股指击穿1300点的命运。否则,千三破后,铁盘无底,尚福林又必将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随后,“证券市场被边缘化了”的声音开始被人试探性的喊出来,面对国资委的强势,舆论异乎寻常地理解了尚福林“弱势主席”的处境。而尚福林对当前“非流通股股东应该让利给流通股股东”的主流舆情显然极富敏感力,他在如此恰当的“时间之窗”明确表示“在解决股权分置,上市公司部分不流通等对市场影响重大,涉及社会公众股东利益的问题时,必须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这次讲话,四两拨千斤,为其赢得了一年来少有的掌声。
而与此同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可没有这么幸运,尽管这位被称为国有资产大管家的实权派自上任以来,在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发展等方面成绩可圈可点。但其在证券市场全流通的问题上,被激进人士批评为漠视7000万股民的根本利益。就连其“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是两个概念。但无论是减持还是流通,基本出发点都应该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给予保护。”的讲话也被舆论负面地理解为对“非流通股股东让利”主流声音的模糊性“泼冷水”。
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表面上在全流通问题上,李荣融说国资委是配合证监会工作,但实际上国资委才是掌握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生杀大权的,而尚福林“保护公众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承诺的腾挪空间也基本上取决于李大管家的态度。这种断言实际上对李荣融十分不利。因为它的话外音是如果全流通这个关乎中国证券市场百年大计的问题得不到在正确的时间内正确地解决,那国资委难辞其咎。
而证监会到是“弱弱流水任自然”,成了证券市场的旁观者了。
其实,无论是强势的国资委还是弱势的证监会,本质上都像是进入黑屋子里的人一样,区别在于前者虽然面对一大堆与国有资产有关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问题时,因为手中握有国有资产处置大权而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而后者虽然先天肩负证券市场的存亡发展大任,但“中介者”角色使其力有未逮,只好呆在黑屋子里静待环境变化。
但真正的困境悖论是在于当前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似乎未曾有过的急迫和重要,朝夕之争关乎未来,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不能完全地不顾及其他。更何况对于是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来说,减持和全流通本是天然的一个过程。但国资委的麻烦在于全流通可以等,但庞大的国有资产减持却不能等,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国有资产要有进有退,进行战略布局转换的需要,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每年都在惊人地流失。所以我们看到国资委热情于谈并购谈重组,高调称赞乐凯向外资转让股份等等。国资委意图明显,那就是全流通是一锅粥,难搅和,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全流通上,贻误国有资产战略进退的大事。而证监会的麻烦在于全流通对国资委不是大事,但对证券市场的大计来说却是“天王山”,不过不行;同时,国资委搞减持又把证券市场的事情牵拉了进去,证监会不表态就难落个“不作为”的嫌疑。可要命的是证监会手中根本没有“实力牌”,虽生死攸关却又被别人控制住了咽喉。
这样以来,全流通的问题就被异化为强势国资委与弱势证监会之间的博弈。两者皆百口难辩,只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继续寻找双赢方案”的太极应对之招。
事实上,减持与全流通问题争论已三年之久,方案已够开个展览会了。以国人的智慧,该想到的也不会遗漏到哪里去。有人已经尖锐地指出,建立在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大盘点位、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尤其是股民反复被锤炼的心态等大背景之下,全流通问题已不是莫测高深的事情了,凡有理性者皆知方案得失。换句话说,全流通方案已经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开这个口,谁敢开这个口?
《六韬》云,为将者,勇、智、仁、信、忠也。也许,中国股市全流通智者如云,独缺勇者———这是属于政治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