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国人寿命变长将导致寿险提价”的说法遭到保险专家和业界人士的质疑。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一位精算专家昨天指出,在保监会对寿险生命表修订的最终数据没有出来之前,很难简单地说哪些寿险产品的价格会升还是降。
中国保监会日前启动的对寿险生命表的修订,将于2006年完成,是现有生命表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幅度调整。作为寿险产品定价和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提取的主要依据,生命表
的调整不仅为保险业界所关注,还牵动了普通市民的眼光。
知情者透露,此次生命表的调整不会涉及整体框架,而仅是数据的更新,另外还会新加入健康和重大疾病的有关数据。专家特别指出,这里的生命表,专指寿险业经验生命表。与国民生命表有所不同,经验生命表的数据来自保险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而国民生命表的数据则来自人口普查。
参与修订工作的精算师也向媒体透露,生命表调整的最主要原因,是保险业业务结构和规模的变化,这和人们的普遍印象迥然不同。上海财大精算专家介绍说,在美国,生命表的调整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候七八年调整一次,有时候十来年调整一次,其主要依据就是寿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经验生命表具体描述了某一个客户群体死亡规律的概率分布,是寿险定价的主要依据。那么调整后的生命表将对寿险产品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来自保险销售一线的情况表明,客户在观望。许多人认为,由于居民寿命变长,年金类的产品将会提价,因为保险公司将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而以客户死亡为赔付依据的寿险产品可能会降价,因为死亡率下降了。
在上海财大的精算专家看来,这种预测并不一定科学,“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寿命是变长了。但是某些特定群体,比如40-50岁的知识分子和年轻白领,他们由于承受了巨大工作压力,死亡率反而出现上升趋势。”这位专家的言外之意是,只要被保险公司的经验数据证明某一群体的死亡率比较高,那么他们购买寿险产品通常会比其他群体要贵。“生命表还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她说。
除了生命表,寿险产品定价还有另外两个依据: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公司费用率。一位参与修订生命表的精算师指出,死亡率是寿险,特别是年金产品价格制订的主要因素,但是最终价格的确定,取决于3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