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稳健把握中介牌照 意在做大保险公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2:42 中国经济时报 | ||
郝大为 保监会日前在两周内连续批准了7家保险代理公司、两家保险经纪公司和4家保险评估公司开业。 这正好印证了年初保监会有关人士在批准百余家保险中介机构筹建,并为约500家此类 与保险中介的审批大开绿灯相比,中国政府自1996年批准新华、泰康等5家中资保险公司成立后,长时间内就一直严格把关,未再对中资保险公司做真正意义上的审批。现在,同样是对保险机构的审批,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在笔者看来,一松一紧,正好反映了保监会对整个保险市场稳健发展的把握。 做大做强保险公司 对于两类保险机构审批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除了对不同类型机构本身的要求不同外,可从看出,监管机构期望扩大现有保险公司规模的良苦用心。 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充分考虑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为充分利用中国加入世贸前期及过渡期发展壮大中国保险业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相对于保险公司的严加审批,短期内大量保险中介机构的设立,就是希望利用中介的触角迅速扩大现有公司的规模,使之做大做强。因为如果市场上保险公司也相应的增多,必将会把由于中介机构产生带来的业务规模扩张效应稀释。 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看,许多顶级保险公司都是在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主业,即抓好承保、精算、险种开发、成本控制和资金运用等核心工作,而从理赔等与主业联系不紧密的领域逐步退出,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精简、高效的机构。 而保险中介正是架设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交易的桥梁,从事与保险公司主业联系不紧密的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公司是生产产品的工厂,代理公司则是销售保险产品的商家,保监会大力批设中介机构,就是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保险公司转换经营思想,集中精力生产好产品,努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保险公司若仍然沿袭老一套“大而全”的模式,必将影响其主业的发展。 变零售为批发 以现有数量最多的保险代理公司为例,保险公司通过专业代理公司开展业务,实际上等于是把零售业务转变成了批发业务。由于现有代理公司也是法人机构,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中介必将对投保风险进行初步的选择和评估,零售的业务经过专业代理公司的初审,交给保险公司时已是成批的半成品。 因此这种省时、省力又提高承保业务质量的营销方式,将为保险公司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保险公司的每一位正式员工费用大约在10万元,而使用保险代理人则不但无固定开支,而且是先收保费再付手续费,可省去大量的前期费用,节约交易成本。 目前,保险代理公司对于审核基本可以确定的案件往往实行垫付制,待保险公司正式赔付后,再补充自己的账户。这样在增大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同时也提升了保险公司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因为往往人们对公司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理赔的速度上。 从中国保险中介业的发展来讲,大量批设中介机构成立,将有利于民族保险中介机构迎接入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大量外资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习惯做法和经验,这其中除了管理服务上的新观念外,也包括业务方式,如采用直销还是利用中介。尤其是对于一些来自发达中介市场国家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可能更习惯于利用中介机构来开展业务。 在美国市场上,有60%的保险业务都通过经纪人来完成,在英国市场,保险经纪公司也是与保险公司、劳合社并称的三驾马车之一。 个人营销制还能存在多久 保监会今年3月份新批准的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就明确表示,他们将不采用大陆流行的个人营销制。当类似机构脱离了本土环境,来到中国时,如果我们的市场上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自然会被外资中介机构来填补。 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外资中介机构也在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在入世中承诺“对于大型商业险经纪、再保险经纪自加入时起,将允许设立外资股比不超过50%的合资企业,中国加入世贸后3年内,外资股比可增至51%,5年内将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 “依照国民待遇,将允许外国保险经纪公司不迟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并以不低于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条件提供统括保单业务”。而且目前已有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获准在华营业。 可以预见,未来中介市场定是一个群雄逐鹿、竞争激烈的领域,为了能在将来获得有利的地位,中介机构就必须利用好中国加入世贸后的过渡期,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扩大保险中介业务量,在市场上确立应有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