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中不少已于近日开始部分还贷,个别无力还贷者也将签订详细的还款计划表。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的信用问题不再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社会更关心的是,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群体,大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理财观,管好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记者近日为此进行了采访。
小王四年的学费都是靠贷款而来。他的收入分配主要有三大块:还款、生活费、父母
家用。“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他说。他首先把分配的天平倾向还款,毕竟事关自己的信用。余下的钱扣除自己的生活费,绝大部分寄给远在老家的父母,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紧,很需要他这笔钱。小王清楚自己将为此在四年内难有什么积蓄,他说,“如果我可以选择,我是不会向银行借钱的,但没有这笔贷款,我就不能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业,更不用提什么前途了。”
小陈由于家里的变故,在学校时贷了一年的学费。他刚刚踏入社会时就幸运地找到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2900多元的债务对他来说还不及一个月工资,他早早地将钱存进了银行,然后便是忙着和银行联系提前还贷的事了。说及还款感受,他笑得很轻松:“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新潮的一代,我们喜欢用明天的钱来改变今天的生活,大学贷款只是我们步入信用社会的预演。”
虽然和小陈一样只贷了一年学费,女孩小张还是选择了分期还款。由于刚刚工作,收入不高,又独在异乡,近3000元的债务仍给了她很大压力。“背着债务踏入社会,那种感觉很窝囊,我打心眼里特别想尽早还清。可单位的薪水实在不高,每个月1400多元的工资扣除吃饭、日用和房租后只能剩下三四百元。”小张说起自己还贷的经历:“银行给我打过一次电话,从那时候起,我就每个月往指定户头里存钱。看着离总数越来越近,我心里觉得特别踏实。很快,我就能‘无债一身轻’了。我有许多人生梦想需要实现,但远离债务是首要前提。”
小黄刚刚毕业的时候进入了一家中介公司,每月3600多元的收入让他“忘记”了欠贷的事情,吃吃喝喝,潇潇洒洒地过了四个月,当银行打电话给他后,他才慌忙开始存钱,谁知大厦一夜将倾,他奉为“铁饭碗”的中介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关门了。近一万元的债务成了小黄不可逾越的鸿沟,眼看还款时间到了,他只能到银行申请推迟还贷。小黄很后悔没有防患于未然:“单位说倒就倒,我从中等收入水平一下降到赤贫,别说还贷,生活还要靠家里支持。”
四个年轻人的还贷故事正反映了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四种不同的理财观。一位银行信贷科的负责人说:现在像小陈和小黄这样初入社会便一帆风顺的年轻人,对于手中的钱财,常会停留在学生时期有多少花多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阶段,甚至利用银行借贷,随意扩张信用,造成负债累累、日不敷出的窘境。在这一点上,小黄身上的教训是发人深省的。小张和小王因为还贷比较吃力,以及受中国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了对信贷的排斥心理,这又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对的。把握好使用信贷的限度,“量入为贷”,才是信用社会正确的消费观。当然,这种消费方法可以将自己收入化为存款和投资的资本,年轻人越早开始储蓄投资,存的金额越多,就越容易提早帮自己积累到一笔资产,同时,最好采取如标会或定期定额基金的强迫投资法,才可以有效提高财富。本报记者 张磊 陈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