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市场

市场分析
市场动态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电影:进口大片将震荡中国电影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30日 09:41 中国经营报

  每年进口20部大片意味着留给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只剩下20%-30%,更重要的是,面对外资的进入,传 统的电影产业经营理念将不得不洗心革面

  自《红番区》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定格“大片”概念后,电影院就把大片当成刺激市场的兴奋剂和扩大票房收入的摇钱 树。尽管中国电影公司也在拼命向大片看齐,但由进口大片带来的轰动与感动仍然是电影市场的主旋律。最近,中美关于中国 加入WTO的协议正式签订,影音产品市场的开放已成定局,届时,不仅会有每年至少20部的进口大片占据中国电影市场中 的重要地位,而且外资也会长驱直入。这些都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空前的挑战,开放后的电影市场到底会有多大?谁会成为这 个市场的受益者?

  真正的电影市场时代即将到来

  伴随着更多更新的好莱坞“大片”更合理合法的涌入,中国电影产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将被打破,那些熟悉市场运 作的新生力量将成为市场的控制者。这些新生力量既可能是来自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资,也可能是土生土长但已懂得把电影当 成产业来经营的中国商人。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北京市场唯一负责国产及进口影片发行的单位,它可以算是电影市场改革后 的北京电影市场的极大受益者。这家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高军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有过的好时光正在随着中国加入WTO目标 的即将实现而变得越发短暂起来。

  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市场准入协议中,明确规定放宽外语片进口的限制,被称作“好莱坞大片”的影片 数量将从目前的10部增至20部。在对外放开电影市场的初期,中国电影经营者还将会在“利润分账”的保护伞下赚上几年 钱。但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电影产业的变化将不仅仅只来自于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多,沿袭多年的电影产业的经营方式必将被 淘汰。

  据新影联公司高经理介绍,中国电影1993年走向市场化,从此票房开始爬坡。1993 年北京全年总票房 为3000万,1995年开始进口大片,当年北京总票房达到9000万,至1998 年,此数目已升至1.3亿。从北 京电影市场改革到进口外国大片的短短两年时间票房增长两倍,从1995年-1998年引进大片的四年中,北京市票房以 每年至少增长1000万的速度年年递增。而进口大片的市场份额自始至终占据着票房年总收入的50%-60%,据预测, 如果进口大片每年增至20部以上,占有票房比例将升至70%-80%,进口大片的魅力几乎不可阻挡。

  从如此赚钱的大片中获利的正是操着传统经营方式的“院线”们。由于片源供应远远小于观众的需求,再加上外 资在国内经营影院等方面受到的严格限制,老电影院的经营状况早已摆脱了因国产电影无人喝彩所带来的低迷。据介绍,目前 10部进口大片的票房利润由中影公司和发行公司各得10%,外国片商为35%,电影院方为45%。那么,可以估计, “院线”每年光是从进口影片的经营收入中就可以得到超过3000万元的利润,中间商则得到了1300万元以上。

  外资进入将引起多方竞争

  对于电影院经营者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即将不再。而一些具有浓厚外资背景的公司已经在一些“限制”不 严的地区开始了他们对国内影院的渗透。早在一年前,外资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由于进入北京难度很大,美方和港方 的公司选择了湖南长沙、湖北武汉、云南昆明等南方省会城市,与中方企业合资兴建了新兴的影院,并在影院设施、声光效果 等硬件和管理服务等软件上引进国外经营理念,如武汉环艺影院采用美国院线管理方式,在服务上非常到位。不久前,新影联 的高经理带领北京20多家电影院经理赴湖南长沙考察,当他们看到仅仅是“电影院”这一个因素的改进,就已使得湖南大剧 院、东方影城等合资的新兴影院在一年之内垄断了全市大半个市场,不得不令这些经理们对于未来市场的竞争局面产生设身处 地的联想。

  另外,更加强大的对手将会用他们的实力和电影产业的综合经营直接夺取国内市场。外国电影公司大多有很长的 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只要中国的政策放开,他们将很容易也很迅速就可以在中国实现一部影片 的从制片、发行到在自己投资的影院放映的独立运作过程。以新闻集团为例,该集团首席代表施朗然先生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 织后,外资公司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必将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他 表示,届时该集团将根据中国电影产业政策及市场的发展变化逐步调整发展策略,随着条件的成熟加大该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活 动范围。作为一个收入的57%来自电视和电影节目制作与发行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集团旗下的二十世纪福克 斯公司曾成功的将自己公司制作出品的影片《生死时速》、《云中漫步》、《断箭》、《泰坦尼克号》、《小鬼当家》及最近 的《星球大战》引进中国,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票房收入,尤以《泰坦尼克号》业绩最为突出,显示出进口影片巨大的市场 票房号召力。该公司很重视中国的电影市场,也非常看好未来中国电影消费的巨大潜力。他们在不断探讨能够为电影产业带来 更多效益的其他经营方式,由其投资的“福克斯电影摄制厂”新近在悉尼开张,它不仅具有摄影厂的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具有 多种娱乐功能的主题公园也将于明年二三月间开业,施朗然先生表示这是该集团投资电影产业一种新的尝试。施先生同时认为 ,虽然明年的环境有可能变得宽松,市场潜力也很大,但是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来自中国本土和外资同行的竞争,另 一方面也来自于电视、录像、VCD 等其他娱乐项目的冲击。他们将利用自己在其他国家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在影片发行 销售上采取直接面向影院、电视台发行和录像、VCD等家庭音像制品的发行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影片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国内电影业并不会就此束手无策。事实已表明有些影片如动画片《宝莲灯》及几部贺岁片,在自身的质量 及运作方式上已具备竞争力,以今年初的贺岁片《不见不散》为例,在北京的票房为1280万,比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票房高出80万,而前者的制作成本为800万人民币,后者为8000多万美元。《有话好好说》、《红河谷》、《甲方 乙方》、《鸦片战争》等国产影片同样都取得了较好的票房业绩,正如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所言:“影片只有优劣之分,没有 地域的差别。”也正因此,高先生对于今后该公司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目前,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只将自己定位于中介机 构,通过融资、合资等方式兴建了21条院线,高先生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影坛接轨的规模。同时他们还将在影片的营 销上找准市场定位,加大宣传策划力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每部影片的票房潜力。

  虽然中国电影产业明年有可能面对种种压力,但是进口影片具有的票房号召力、先进的电影院软件服务、硬件设 施将吸引更多国人走进影院,提升电影的商业价值,有可能成为刺激消费的新增长点。据资料显示,北京1200万人口中, 只有200万人口是经常走进电影院,而有1000万人口是不进或极少看电影的,也就是说,外资公司将与国内电影产业经 营者共同承担起发掘电影市场潜力的工作,竞争带来的将是更大的蛋糕。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