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经济观察 / 内容



文摘:必须摒弃“校企不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23日 10:38 经济参考报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同时发生较大的体制变动,有人称之为“中关村地震”。以主要经理层 “大换马”为标志,这一轮“体制创新”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笔者以为,更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触及,不论怎么变,怎 么改,及早还原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原貌方为上策。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风险,这是经营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和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更大、“死亡率”更高 ,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同样不能完全摆脱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运。如曾被华人引 以为荣的王安电脑公司,最终只落得声销迹匿;曾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雄居第一的AST公司,如今已是“不知何处去”了。 有盛有衰,有生有死,本来并无特别稀奇之处,但是,在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域,胜者不一定完全是竞争强者,败者却未必败在 竞争对手之下--“败给自己”并不鲜见。许多人已经关注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体制问题,并把体制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体制的弊端究竟在哪里?笔者以为,至少对创业较早、规模已经较大、在行业和社会 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最大的体制问题是“校企不分”,如果不痛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至今困扰整个国家的 “国企问题”将会在这些企业重现,而且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所谓“校企不分”,是一个简明的提法,其实还包括“院企不分 ”、“所企不分”等,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相当广泛,应当承认,较之传统的国有企业,它们的体制是较为适合当 时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在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它们有过飞速的 发展和爆炸式扩张,业绩令人瞠目。但是,当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当国外竞争对手和各种民营经济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后 ,它们体制上的不适应就日益突出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固然令投资者心动,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世 界上有哈佛××?牛津××?剑桥××?更没有听说过国家的科学院、重要研究所同时又办公司、甚至被公司所“养”了。

  在国有企业中,政企不分是众所周知的“体制病”,而“校企不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政企不分”的延续或“变种” 。在中国,民办教育还很弱,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院校,自然百分之百的是国家投资,百分之百的是“国有资产”,它 们对所办企业的管理,只能按照“事业单位”的模式来进行;主要负责人是“官”而不是企业家。在这个大前提下,校企不分 的企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给学校带来收益、甚至可以在市场上取得一些巨大成功,但是,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市 场规律运作,决定了它不仅有一般的“官”婆婆,还有学校这个“二婆婆”,决定了它在产权上不可能清晰、责任和权利上不 可能明确,那么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机制,又怎么可能真正建立呢?

  笔者以为,是下决心革除“校企不分”的时候了。只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只要积极按市场规律去办、按资本运营的 要求去重组,切断学校与企业的“脐带”,虽然短期会有痛苦、甚至影响一些利益,但从长远看,这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获生机 、重现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政策层面看,最终像禁止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办公司那样、禁止国有大学经商的相关法令也会出台 ,这也是市场经济日益规范、竞争更趋有序所必需的。实际上,现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体制改革上难度重重,背后的真正难 点正在于此。因此,早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创造一批符合市场运作规律、又有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张 健



>>> 经营 / 经济观察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