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王选:这是我一生的第九次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2月16日 13:20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写这一期“采访对象”时,破例没有按对方的职务来确定身份。因为我认为用任何一种行政头衔都无法描述王选 弥漫在整个北大方正乃至整个中关村的那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何况王选一直就不是北大方正集团的行政首脑。大家都称呼王选 为“王老师”。“王老师”的称呼几乎适用于每一个和王选打交道的人,王选的秘书这样称呼他,员工这样称呼他,记者们这 样称呼他……

  不断被报道淡出的王选,给记者的名片上透露出一种辉煌之后归于教书先生的恬淡——“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 究所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教授”。王选给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他谈起技术话题来可以说没完没了,记者很难插进别的问题,方 正员工告诉记者,王老师做技术报告能讲好几个小时一点看不出疲惫。

  王选与生俱来的专注奠定了他“当代毕 ”的业绩。

  王选总结,北大方正靠技术引导市场,引发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的四次技术革命和革新:第一次堪称革命的便是著名 的“告别铅与火”、直接进入激光照排时代。王选的创新技术和高性能书版排版软件、交互式大屏幕报纸组版软件等组合在一 起,使1987—1993年淘汰铅字的革命中,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曾经企图打入中 国的英国Monotype 、美国王安、HTS 、IPX、日本写研、森泽、二毛等公司纷纷退出中国市场。这一时期是 北大方正利润最高的阶段;第二次技术革新是告别报纸传真机。1992年,《人民日报》通过卫星用这种方式向全国22个 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文报业中是第一家,在西文报业 中也很少见;第三次技术革新是告别传统电子分色机。1992年1月,《澳门日报》采用方正彩色报纸出版系统,文字与彩 色照片合一处理,输出一页彩版仅需20多分钟,现已缩短为2分钟。目前国产系统占彩报市场90%以上;第四次技术革新 是告别纸和笔。

  王选是一个灵魂人物,无论他淡出到何种地步。

  所以用“方正领袖王选”来定位本期采访对象应该是最准确的。

  记者年初就想采访王选,但是今年以来,方正时不时爆出的高层之争和冷门消息,让记者不知何时“下手”是好。先 是透露出方正业务主体方正(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出现1亿多元巨额亏损的惊人消息;4月份,方正紧急引入“空降部 队”―原惠普(中国)公司销售副总裁李汉生出任方正电子公司总裁;9月,香港方正第二大股东向王选逼宫,20日,方正 60多名中高层干部联名写信要求王选留任。接着,方正高层重组,新领导班子形成。记者12月3日采访时,王选已正式确 定留任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一职。

  王选对记者说,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九次选择。

  王选老师的第九次选择,适逢方正十多年来开创的以“开创性研究和商品化”为内容的“顶天立地模式”出现危机的 时候。

  技术和管理谁应占先?一直是以联想和方正为代表的中关村两种创业模式,不自觉地私下较量的老话题。结果,走“ 贸-工-技”的联想苦于没有核心技术,一路小心翼翼,靠微利经营稳步前进;走“顶天立地”模式的方正大开大阖,由所向 披靡直至“雪拥蓝关”。

  技术和管理掂来掂去,哪一头都缺不得。

  要透过王选老师传奇性的经历来辩证技术和管理的关系,记者就不能不介绍王选此前的其余八大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选择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大二分专业,好多学生都报到数学专业去, 觉得跟计算机打交道很枯燥,没有意义,计算数学不见得有多高深的东西。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了几个重 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17岁的王选看了以后高兴不已。

  第二个选择,是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王选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在有了几年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 中去。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研究,使王选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

  第三个重要选择,是在二十多岁时,为了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王选决定锻炼听力。从1962年开始听英国BBC, 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揭发收听敌台。

  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就是从事决定王选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那时的王选曾经很 可怜,一个月只有四十多块钱劳保,为了省点钱,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少坐一站就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 就只好自己抄。

  当时王选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 光照排系统。别人和当时还寂寂无名的王选开玩笑“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

  用激光束扫描,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 ,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王选的数学 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减少巨大的信息量。当时的计算机,速度还 及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的话,要算几万个拍节,这几万个拍节运算量很大 ,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产生一两个字。由于王选软硬件兼修的背景,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对这种关键性 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把它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

  但是王选用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大家难以理解,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因此逼迫王选走上了自己动 手产业化的道路。王选说自己这一动手,就从1975年干到了1993年春节,做了差不多18年。期间没有任何节假日, 每天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

  王选人生的第五个选择,是在80年代初,坚持不懈地走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今天产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大家都说北大方正有名有利,而在当时,把技术变成商品,看不到前景。

  王选的第六个重要抉择,是从1992年开始花大力气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对此王选感慨 良多。

  第七个选择,是进军日本市场。日本印刷极端发达,但很可爱的是它的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是方正的可乘之机。王 选说,日本市场大得惊人,可以靠这个大市场,把年轻人推向市场最前沿。

  第八个选择,是从1995年开始,准备进军广电业。

  我第九次选择的价值和意义还无法说清

  记者:您的具体身份在我看来本来就是很模糊的,您的这张名片能不能说传递给我这样一个信息:作为技术领袖的王 选老师在刻意强调科学家的定位?

  王选:我从来就不管资金运作和经营,后来连技术领袖也卸任了。1993年初我脱离技术第一线,技术方向和技术 管理还由我来做;1996年开始,我把技术管理也交给肖建国(现为方正研究院院长)承担了。

  记者:传媒连续传出王选老师淡出的消息,现在您具体淡出到什么程度了?

  王选:现在可以说我这个董事局主席比以前更有权,说到这里就行了。这是我一生的第九次选择。

  我本来可以真正淡出了,但是9月20日,我们方正60名中高层干部联名写信要我留任,60人,占到我们中高层 队伍的90%以上,这令我非常感动,我深感只要一个人做的事情完全按照集体的利益,他就必然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所以我这个主席短时间内还不会退。

  我为什么要接受呢?因为我还能起到我的特殊作用。我非常明白大家的意思,新领导班子要靠我的影响来领导,来排 除干扰。

  记者:今后,您会怎样运用您的权力呢?

  王选:我会把这个权用好的。现在我会怎么管呢?

  在技术方向上,我决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坚持。本世纪初,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瑞利年轻时就发誓:60岁以 后,决不对任何新方向发表意见。我的新方向都是在61岁以前提出来的,以后我也会提意见,但决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坚持不 懈地去推动。

  在管理上,资金运作我不会,销售也不擅长。要我做的是支持新领导班子的改革,排除一切干扰,致力于建立一个团 结、奋斗、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不是我自己去管理,而是要发现和支持更多的人才,发动大家的意见。李汉生(现为北京方 正电子公司总裁)会起重要作用,但决不是他一个人。

  我的座右铭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牢记瑞利的话,避免我年龄偏大给方正带来损失。

  记者:您一生的前八次选择基本都有定论,而且被方正的发展证明是正确的。那么第九次选择会怎么样呢?

  王选:我九次选择的价值和意义还无法说清,但是将来如果我写回忆录,这会是我一生非常精彩的一段。

  方正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培养出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专家

  记者:您这一生很辉煌,有没有遗憾的地方?

  王选:我最大的遗憾是方正没有培养出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专家。

  我们方正现在最缺的就是有技术背景的管理干部。我们中国不缺少技术专家,但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所 谓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一个管理人才就可以使一批技术尖子发挥非常好的作用。学了数学、物理、计算机、无线电,再去学 MBA,将来会很有前途。

  记者:您是不是很遗憾自己没有成为这样的稀缺人才?

  王选:不遗憾。我不懂管理。我不喜欢要权、不喜欢控制别人的秉性,决定了我不宜发展为企业家。我更适合寻找一 个合适的人,让我支持他来做管理。

  记者:方正的矛盾为什么会在今年集中爆发?

  王选:因为香港方正亏损了。李汉生上任的时候,库存和应收账款达到5亿多元。其实1993年以后,与国内其他 出版系统厂商相比,方正的技术领先程度明显加大,但人均利润比1988—1993年严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产品越 来越成熟,价格显著下降;盗版严重;在报业以外的出版市场,国外商品大量进入,方正面临激烈竞争;另外,管理跟不上, 也得不到本该得到的利润。

  记者:为何等到亏损了,方正才开始改革呢?

  王选:创业期间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高效益,掩盖了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的管理弱点。以技术起家的企业,在成长初 期,技术的作用常常是第一位的,但进一步迅速发展时,管理会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创业难,守业也难,国外大公司都是靠 出色的管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实现真正的守业。守业阶段,管理比技术更重要,更需要懂管理的人,而不是我王选这样 的人。没有良好的管理,产品会定位不准确,研发周期会得不到控制,有些技术很先进、有创新的产品会因为不贴近用户而不 受市场欢迎。方正技术研究院集合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假如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在市场上不见效的 话,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方正的竞争优势和利润也会下降,最终员工的待遇也会受到影响。

  记者:会不会因为您在技术方面的威望太突出了,从而忽视了公司的管理呢?

  王选:1995年,让我当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的时候,也没指望我去搞经营。

  记者:您怎样评价方正目前进行的改革?

  王选:下到我们公司跟中层干部们聊聊,你会深有感触……7个月以来,变化太大了,方正不改革是绝对不行了。李 汉生在短期内裁员400人,以前方正观念有问题,官本位思想太严重,觉得领导的人少了,权力就小了。我很赞同惠普公司 女老板的观点:在最能显示优势的领域下赌注。李汉生砍掉了非主业,强化电子出版和数字媒体业务。研究院没裁员,这部分 人员应占公司的1\4,现在还不够,明年人数会增加。

  第二大支柱技术至少会管方正8年的繁荣

  记者:目前,中文出版技术上,外国公司的力量越来越强,方正的管理不足有没有使技术受到影响?

  王选:如果不是方正有那么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几次大潮流中都站在了前面,就不可能保持今天的地位。方正在什么 地方受到冲击了呢?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彩色广告、高档画刊制作,我们连50%市场都没有,虽然外国对手很强,但我们还 是可以进大印刷厂,这是李汉生上任以后的重点。第二个冲击是作者写稿方面,作者用Word写稿,再用方正系统转,这样 Word抢走了一部分前端市场,但是我们也没被挤垮,在印刷厂和出版社的书刊专业排版领域,方正系统仍占大部分市场。 尤其是凡书刊参加评奖的,还是要用我们的系统排。

  记者:方正曾经是很突出的技术驱动型企业,现在还是吗?

  王选:毫无疑问,方正的技术领先是不容怀疑的。我们最近强调管理,是为了让技术发挥得更好。方正的出版系统这 一块业务每年都赚钱,即便是在去年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出版系统也是赚钱的,只不过被别的业务吃掉了。

  我们在报业出版系统市场上为何固若金汤?因为方正和华光占据了国内报社出版系统99%的市场,海外中文报纸8 0%的市场,一项技术一般是独领风骚几年,我们维持了11年,是很可以的了。方正在报业市场的占有率现已上升为90% ,我主观上不想垄断,但这是客观上造成的。

  记者:您在技术一线的时期,方正占了技术独家垄断的先机,固若金汤,现在在国外竞争对手大举入侵中文出版系统 的时候,您还能放心地淡出吗?

  王选:依靠已有的四次技术革命和革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方正正在发动第五次“告别软片”的技术革新,它给方正 带来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我1976年研制照排系统时就有的梦想,我一直被这个理想极大地激励着,两年前才成熟 。今年,《羊城晚报》采用方正直接制版系统,从电脑系统直接输出感光版,免除了输出底片、显影、定影和晒PS版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了效率。预计7年以后激光照排机将停产,电脑直接制版将成为主要的输出手段。

  北大方正今后在出版领域的技术发展重点将是给报社、出版社、杂志社提供高度集成度、一体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推 动出版业全数字化流程的发展;加大网上出版技术的研发力度,迎接互联网时代。

  对于方正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考虑三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并及时策划,否则五年后就要萎缩。

  记者:第五次技术革新能保证方正多长时间的繁荣?

  王选:7年。

  记者:7年以后呢?

  王选:方正在广电领域明年将盈利,3年以后将成为方正的第二大支柱,将来收入会达到甚至超过报业出版系统。而 且在这个领域肯定能涌现出一批将才、帅才。方正选第二大支柱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用户要有钱;一个是技术方向一定要 有足够挑战性,方正就是适合聚集一批年轻人锲而不舍,一直做,一直做,直到有一天,发现竞争对手全部趴下,充分体现方 正的技术优势,而不是靠公共关系、广告优势。中国有3000家电视台,而且电视台比报纸有钱,正具备方正第二大支柱的 条件。

  广电领域是方正一直处心积虑要进入的,1995年终于抓到机会。1995年9月4日,李岚清同志找到杨伟光台 长,因为看到中国的动画不够发达,希望中央电视台跟北大方正合作,做动画制作。他们9月4日谈话,我9月8日听到这个 消息,当时马上产生两个想法:第一,方正可望进入广电行业,以中央电视台动画为切入点;第二,由此带来的无限的需求刺 激,会使我们成长一批将才和帅才。从1995年起,方正就开始着手为电视台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技术逐步成熟。

  再有日本方正,以它现在的名气,也该变钱了。

  记者:这第二大支柱技术会管方正多少年繁荣?

  王选:至少8年!

  ○本报记者 王秀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