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石定环:加强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19日 15:44 新浪财经

  内容提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 介机构的建设。决定明确了科技中介机构属非营利机构,它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也就从政策上赋 予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和全程技术服务为宗旨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7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一支不 可忽视的力量。

  我国已建成3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到2000年末,将发展到500家。进一步加强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就要提高认识,改善内外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促进国际合作。

  本文就生产力促进组织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 建设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生产力促进组织对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扶助中小企业创新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台湾、香港 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就依法建立了这类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具有财团法人的法律地位,并已经在60年代建立了亚洲生 产力组织。目前亚洲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这类机构,其名称多为生产力中心,欧美国家一般也都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这 类机构。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 高和作用的不断加强,各国政府重视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本国经济振兴,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当今时代,经济增 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作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体系内重要主体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欧美各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地制订了专门计划,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其目 的主要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灵活机动的特点及其对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冲破经济发展的僵局 ,赢得可贵的经济增长。如80年代,中小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创就业机会、扩大外贸出口、推动技术 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进入90年代,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中不断培育 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经济摆脱衰退和复苏无力的状况,迈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期。

  与此同时,是否拥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也成为各转型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因 素。近年来的发展表明,转型国家不管俄罗斯、东欧、还是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已经成为抑制这些国家经济衰退、 实现体制顺利转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台湾、新加坡在这一风暴中受损甚小,其中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带来的缓冲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结构优化、市场竞争等诸多方面的作用,是影响我国改革成效和经济 能否有效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客观地要求中小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在体制 转轨与结构调整中,发展中小企业是减缓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中 小企业承受市场变化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偏 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推动我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 是在今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要进 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决定明确了科技中介机构属非营利机构,它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 也就从政策上赋予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较快。科技部作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 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咨询、中介服务业,推动建立了技术市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科技评估机构、新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和全程技术服务 为宗旨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7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 将由直接管理转为宏观调控,这就需要一种中介机构人为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同时,迈进市场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足,不 可能仅靠自身进行创新和竞争,这就需要一种中介机构作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桥梁。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就是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原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在1992年联合发出的《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试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意见,1992年当年,科技部与部分地方和部门合作,在南京、沈阳 、成都、西安、合肥6地和机械行业相继创办了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试点。

  到1994年下半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达32家,为发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优势,原国家科委开始酝 酿成立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1995年4月6日,民政部批准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注册成立。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前夕,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健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 务机构”的号召,1996年《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的决定》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服务体系建立与发展。 1998年底超过了200家,目前已达到300家,其中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约占五分之四,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包括区 域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约占五分之一。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及主要行业都建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建成的3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 形成了一个地方与行业相结合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创造了多种服务方式和多项服务业绩,深 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各界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加大了支持和指导力度。在地方,越来越多的党 政主要领导主动过问和关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继山西省党政第一把手去年9月到山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考察并参加有关活 动后,福建省委书记今年6月就科教兴省问题到福建省乡镇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了专题调研;江苏、河南、辽宁、吉林、 黑龙江、上海以及深圳等省市领导也都认真考察了本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岳阳等许多地市政府更是经常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工 作。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全国政协的关注,今年上半年,全国政协科技组专门听取了科技部关于生产力促进 中心等中介机构的汇报并赴若干生产力促进中心调研。全国政协科技组建议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有关 法律和政策以给其合法存在与发展的空间。

  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在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几年来,我国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据对1998年底前成立并运行的全国23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调查统计,截止到1 998年底,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已近800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占76%以上),拥有总资产8.5亿元(其 中固定资产6.1亿元),实现服务收入2.18亿元。此外,为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和服务体系网络化的需要,为进一步发 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优势,科技部正在组织构建全国生产力信息网,目前,该网已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并与香港生产力 促进局信息网络联结运行。

  经从业人员的不断探索,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创造了多种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服务业绩。部分中心根据自身特点 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主导业务,像河南省中心的企业形象和品牌策划,江苏省中心的企业诊断,山东中心的供求信息, 深圳市中心的快速形成,机械中心的质量认证,安徽省中心和开封市中心的CAD应用推广,山东烟台中心和辽宁省中心的人 才培训,山西省中心、福建乡企中心和鞍山市中心的导入技术和人才等等,都是在当地叫得响的主导业务,并逐渐在地方经济 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1998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共联系和服务企业7万余家,为企业培训13.5万人次, 提供信息250万条,咨询服务58200项,技术中介4300项,通过服务使企业增加销售额170亿元,同时为社会增 加就业机会5万个。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在健康有序发展,方兴未艾。科技部规划,到2000年末,在全国将建成500家地方和行 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基本上建成一个布局合理的社会化的企业创新服务网络。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

  生产力促进中心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机构数量、规模、服务质量、政府对它的管理和扶持政策看,仍存在很多问题。

  面向21世纪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组织的认识。

  不管是各级政府还是从业人员,首先要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为新的起点,从科技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 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从行业和区域技术创新工作的整体、从我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老工业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等 多个方面和层次来提高对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认识,抓住科研院所转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从事生产力促进工作的同志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重视,对它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有充分 的认识,特别是要重视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应当看到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会起到举足轻重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往往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大企业的摇篮。联想、方正、四通、远大等,以十几万元的资产 起家,短短几年、十几年的功夫,成长为经济小巨人,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显示了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

  2、要进一步改善生产力促进组织发展的环境。

  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既要有硬的投入,更要有软环境的支持。特别是良好的政策和加强知识产权、金融等相关法律 法规等环境建设,是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后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目标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其性质与通常意义的企业有根本区别。创建之初,我们 就明确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恰恰是国外非营利机构的核心。由于过去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没有非营利机构的概 念,一直以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划分单位类型。

  国际上一般把生产力促进中心定位成非营利机构,我国虽定位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事业法人”,但在实际操作 中,由于没有制定类似国外对非营利机构的免税政策和相应的扶持措施,因而很多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创收的压力,发展受到 了一定的限制。

  3、要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组织的服务功能。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体现政府意志、具有公益性的非营利科技服务组织,因此必要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起步之 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服务,逐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获取收益,形成良性循环。

  要搞好服务,一是要加强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人才要的是通才,能对中小 企业的普遍问题有一个通盘的认识和分析,从而为它们组织相应的人选来解决问题。目前的人员中纯搞技术和管理的较多,一 方面需要吸引一批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考察学习等使搞技术的人掌握经济、管理、金融和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确定自己的服务方向和对象,推出精品服务项目。要摆脱机关作风,深入企业,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开拓各种形式的具 体服务项目特别是独具地方或行业的特色项目,从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企业诊断等方面进行阶段或全 程、单项或综合服务。三是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网络的设置一定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4、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力促进组织间的国际合作。

  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在不断借鉴国外类似机构的运行经验中成长起来的。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 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应当把国际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认为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国 际化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要通过不断的考察和交流,学习国外成功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二是生产 力促进中心通过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介绍国际技术与产品等促使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来。三是通过 INTERNET网络等,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服务对象之间信息资源交流的国际化。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