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清华大学 傅家骥:国有企业要从“要我创新”变成“我要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19日 09:41 新浪财经

  技术创新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千千万万的事例证明了“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 一规律。过去在计划体制短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不愁产品销不出去,30年一贯制的“解放”牌汽车,历来都是紧俏商品。 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我国绝大部分产品,已从过去的短缺向过剩转变,至今已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市 场竞争越演越烈,如彩电大战、微波炉大战以及各种产品的大战,波及各行各业,有的产品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企业在这种 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生存,怎么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已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问题。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将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在市场上销售并取得利润的全过程。它与目前国内 提的“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等新概念截然不同,后者指的是“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对科技部门或研究院所 来讲,它们的任务,毫无疑问是创造科技新成果,新知识。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些统统属于技术创新的源泉问题,与技术创 新概念相混淆是不合适的。

  技术创新的实施在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所以,要推动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不言而喻,企业自然是 当仁不让的主体。因此,研究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推进技术创新的力度等这一类问题,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企业的主 体地位,技术创新是无法开展的。我们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科技部门、知识创造部门与企业相结合,使它 们的研究成果变成企业真正通用的创新源,使“科技”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在企业中开花结果,使企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源泉,这才是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尽管科技部门也可以办企业,实行科技成果 最直接的产业化(即科技型企业),但这并不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主道路。

  “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是内需的一小部分, 解决扩大内需的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既可创造和改善现时的内需,又可创造潜在的内需。如果我 们的企业产品多年不变样,内需仅仅是靠产品的拥有量的增加来实现,当拥有量饱和或接近饱和时,内需就会减少甚至停滞。 例如国产自行车几十年来变化有限,内需的增加并非是靠拥有量的更新,而是拥有量的扩大,后者增加是缓慢的,当人们已经 拥有它,很少抛弃旧车买新车。当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寿命期不断缩短,这时的内需既来自拥有量的扩大,更来自拥有量 的更新。例如,微型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早期的286型,发展成主导型产品386、486、586,进而到奔腾Ⅰ ,奔腾Ⅱ,最近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奔腾Ⅲ。因此,内需不仅是无微机的人去购买,就是已有微机的人,也要随微机不断更新换 代而购买新微机。因此,在技术进步较快的今天,内需的创造,与其说靠拥有量的增加,还不如说是靠拥有量的更新。

  在技术创新获得广泛共识的今天,为什么我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不畅呢?应该说,其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没 有调动起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始终缺乏推进技术创新的动力。多年来政府对企业做大量的工作,即“要我创新”的工 作,对企业来说,这是被动的,始终没有把这种被动变成企业的主动行为,即“我要创新”。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应把“要我 创新”变成“我要创新”。

  若完成这一转变,至少有两点是重要的,一是企业会创新,即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企业有积极性愿意去创新,即 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下面再简要谈一下这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关于技术创新能力问题。

  企业的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为什么有的企业只“红”一代而昙花一现?在国内市场已日益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如今 跨国公司500强仅在北京落户的就有151家,产品的旧与新的较量,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企业的成功与竞争优势的形成 ,不仅仅取决于目前走红的当代产品,而更取决于能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开发新产品和解决各种难题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在知 识经济挑战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像英特尔公司掌握了计算机微型处理器的核心技术能力,从Inter4004、808 0到80286、80386、80486和80586再到奔腾微处理器Ⅰ、Ⅱ和Ⅲ,这样确保英特尔公司计算机市场的霸 主地位。微软公司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平台技术,软件的不断更新给微软带来滚滚的财源。北大方正公司所以能在高科技 产业领域有长足的发展,正由于它掌握了汉字排版印刷的电子化核心技术能力,才不断推出由“华光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直到各种方正系列的彩色照排系统。正是这些公司都有自己核心技术能力,才有可能保证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竞争 力在短期内来源于当前生产产品的性能属性及其价格水平,而长远的竞争力则来源于能够生产大量不可预见产品的核心技术能 力,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及时捕捉市场机遇,并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而我国的企业,包括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核心能力技术的培育和提升上显得底气不足,不少的企业,如国内 最大的钢铁公司,最大的烟草公司等等,其研究开发能力十分脆弱,发展新产品的后劲不足,在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上不足于 同类产品世界500强企业的1/5,甚至1/10。上述企业有人讲,如果下决心增加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也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研究什么?开发什么?钱用在何处?却不得而知,即缺乏研究开发领域中的投资能力。国内龙头企业如此,可见一般企 业更是盲然不知所措。正因如此,在最近二、三年内,当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甚至 国家直接无偿拨款之后,首先是用这笔资金盖了科技大厦,这就是在政府强调企业科技投入之后,企业科技大厦林立的原因。 可是国外的同行,无一不在研究开发课题立项和项目组织实施上花大力气,把资金用于产品的研究上,使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 核心技术能力。

  在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积累不足或方向不明确的条件下,企业若发展,势必走扩展产业领域的道路,进行“浅表层”的 多角化经营。例如有的空调器厂上汽车产业。有的冰箱厂,不仅上全了“白色”家电,还进军“黑色”家电的各个领域,甚至 再上计算机产品。这些“浅表层”的多角化,均不可能触及和形成企业自己特色的核心技术能力,这都不利于向更深层次的技 术上发展。正如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说的“我们也犯过很多错误,重要的是,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如果不成,吸取 教训,继续前进”。要有这种精神,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才能积累,进而形成巨大的发展优势。

  另外,国内上述一些企业做法的后果,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条件下,必然形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给待业调整和改 组带来新的困难。

  解决企业研究开发力量不足的出路,也有多种渠道,例如,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中心建设,走产业研究短期或长期相 结合的道路,社会上应用性的研究院所拼入企业或厂所合资成立技术开发机构,以及利用社会上虚拟研究院所等等。在这一方 面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以及颇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其次,关于技术创新动力问题。

  激发企业自身的积极性是办好企业的关键,尽管我们年年要求企业扭亏,而年年又成效不大,其原因何在,国有企业 亏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拿不出对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在这一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技 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那么拼命的推进技术创新,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却不那样起劲?这就涉及 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从解决动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入手。在此方面政府做了大量 工作,也获得一定的前进,但其中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一直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长期把企业家视为政府的公务员,经过 任命上岗,干到60岁下岗,经营好的企业和长期亏损扭不亏的企业,其厂长经理的工资收入相差无几,至多靠非定期一次性 奖金来鼓励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安徽省一厂长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同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亏损的情况下,一个二、三千人 的厂,却多年创造上千万元的盈利,成为全国同行的高效企业,也是省里“明星”企业,正因如此,省政府决定发给该厂厂长 20万奖金,后经党组织讨论,认为减半合适,又经几层机关的研究,层层打折,最后厂长领到的仅仅是一张奖状。像这些厂 长年薪不过一万多元。赏罚不分明是对企业家缺乏激励的一种表现。企业家比一般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作用,他们的 责任大,贡献大,风险也大,可是他们的获得往往比企业内计件工人的工资还低很多。许许多多的企业家往往是靠自身素质, 靠觉悟和靠党性来承担这一重任。

  应该明白,企业家的经营水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占据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能力等等都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产 ,是名符其实的生产要素,没有这些以无形资产表现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怎么会有财富的增值,国家哪来的税收?因此企业 家的这些无形资产完全有资格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在我们不承认企业家的这种特殊的作用时,视他们为一般公务员,怎么会产生更大的经营积极性呢!目前发生的消极 现象,例如“五八现象”、“在职消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等不能说与此无关。从已揭发的“五八现象”看,都是在国有 企业大多数不景气的条件下,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自身却无权合法占有其中一小部分,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有些人铤 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其后果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至于说到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在职 消费”,这不论是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往往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由这种“浪费经济”花掉的钱,可能是经营者合法收入的 百、千倍甚至更大的倍数。我们的激励制度应使这种浪费经济变成节约经济,使经营者花钱,就像花自己工资一样的节约,这 才能促进节约经济的产生。另外,从各方面揭发的数据看,国有资产流失,有人估计,在80年代,每年平均500亿元,9 0年代至少有800~1000亿元在流失,这个“漏洞”是由于国有企业代理人不到位,对经营者监督不力造成的。除上述 损失之外,决策失误乃至不负责人的决策以及人选不当导致的领导无能,也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与建立企业家 的激励机制有关。

  关于企业家的激励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进行了长期的探讨,至今虽不能说已经有了尽美尽善的制度,但是 已为企业家的激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中如年薪制,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等短、长期相结合的激励形式等等。但是在进行 这些尝试时,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例如,建立企业家的市场,由市场选择企业家而取代现今的行政任命制度,彻底实行政企 分开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监督经营者包括以政府官员化身的国有企业委托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如果这 些必要条件不具备,则进行相应的改革,很可能在人家那里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国有企业中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