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微软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跨国公司的技术研究院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19日 09:21 新浪财经

  从基础研究说起

  就象众多学者一样,我热爱的是做基础研究,我多年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环境,能让我和一些才华出众的人在一起, 发明突破性的科技,造福世界上数以亿计的电脑用户。今天,我拥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身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我的 新使命是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研究环境,和有同样梦想的人合作,共创人类计算的未来。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介绍决定基础研究机构成功的因素及我的看法:

  领导的方式

  一个公司的环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朝气的、自豪的、和谐的环境能够提升公司的成果。一个平等的、真诚 的、自由的文化能够将有才华的人组成一个杰出的队伍。

  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在一些公司,或因业务不景气,或因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研究经费往往被削减,甚至撤销 。很幸运的是,在微软,公司的前景一片明朗,比尔·盖茨对科研有最明确的承诺。他不但亲自管理研究(在微软,研究是唯 一不经过我们的总裁,而直接汇报给比尔·盖茨先生的部门),而且花特别多的时间和我们的研究员一起讨论将来的研究方向 。

  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我希望我对员工和研究院的贡献是:提供对科技趋势、社会经济演变、公司未来方向的看法 。从这些看法,我们可以共同定下一个有启发性的使命和研究院的大方向。我深信,每一个成功的机构,都要有很强的使命感 ,不变的大方向,靠它们来启发员工和帮助决定研究方向。

  引导,但不控制——除了由我负责研究院的使命和大方向外,研究的项目、细节、方法、成败,都由研究员自己来决 定。我们聘用的人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对于细节,我可以提出我的意见,但是决定权在研究员手中,因为他们懂的远远超过我 。我会全力地支持他们,就算我不认同他们的决定。

  自由、真诚、平等——这是我多年来所负责的每一个机构的共同特点。在一个自由、真诚、平等的机构里,每一个人 都深深地互信、互助、互重、无论资格、级别,每一个人都能够直接对任何人提出他的想法。就算是批评、争论,也是在互信 、互助、建设性的前提下做的。在我的机构里,我不容忍官僚作风,不容忍傲慢作风,更不容忍明争暗斗。

   

  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在微软,我们做管理的人员在随时提醒自己:雇用比自己更聪明,更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才对 得起公司。除了聪明,我也希望每一个研究员都热爱研究,都对计算的未来有一份使命感。

  研究的风气

  基础研究需要一个特殊的研究风气,因为基础研究不是做产品,也不是做应用研究。我们的期望是研究结果在五到十 年后能成为主流,所以,如果我们给自己必须成功的压力、或太短的时间,或只做今天的产品、用户所需要的东西,那我们还 不如去做产品算了!要做好基础研究,我们必须要有:

   

  长远的眼光——如果只是看今天的用户和产品的需求,那么一些最重大的发明(如互联网、图形用户界面、鼠标、激 光打印机)都不可能发生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所有今天的产品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研究上的,我们必须投入今天的基础 研究,才会有明天的产品。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研究在五到十年后能成为主流。所以,我们要推测将来五到十年科技的演变 ,产品的趋势,用户的需求,以此来决定研究的方向。有时,就算无法把握这些因素,我们也仍然会凭我们的看法去从事研究 。

  冒险的精神——基础研究的定义就是发明一些现在不可能的事情。而要想解决不可能的事情,必须冒相当的风险。有 些研究机构在做研究之前,就要求设计产品、制定工作日程、尽快赚钱等。他们的环境不容许失败,所以每个人都不敢冒险, 更不可能做出有突破性的研究。反之,要做好基础研究,就要有冒险精神。我们当然鼓励成功,但我们也鼓励失败。不承认自 己失败或否认别人做得更好是做研究的一个通病。我希望每一个研究员都能坦然地面对失败,并从失败或做得更好的人那儿学 习,再接再励。

  开放的环境——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鼓励研究员加强开放性和与外界交流,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和学校、 研究机构的学者一起切磋研究的项目。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国内的院校、研究机构比起来,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所以,我 们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借助国内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共同发明计算的未来。

  员工的满足

  很多人可能认为待遇是员工的最大需求。当然,良好的待遇是重要的,但对一个研究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有足够 的资源来专心地从事研究,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能有机会将技术转化为成功的产品。

  丰富的研究资源棗微软中国研究院将利用公司雄厚的资本,让每一个研究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地做研究。 这种资源是多元性的:

  研究经费:不但包括了研究所需的计算机、软件、仪器、实验室、论文集,还包括足够的经费去出国开会、考察、或 回校学习。

  研究队伍:一个研究队伍,除了数名研究员之外,还有多名副研究员(类似博士后)、实习生、开发人员和访问学者 。这样一个多元的队伍能够很快地做出成果。

  人力资源:我们深知研究员更希望全神贯注地做他热爱的研究,而不必去做他不热衷也不专长的工作。所以,微软中 国研究院将雇用多名技术支持人员、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数据搜索员等来支持研究员的工作。

  学术界的认可棗我们有开放的环境,员工不必担心因公司把他们的重大发明变为公司机密,而丧失了与国内外学者交 流,或被认可(获论文奖)的机会。

  造福人类的成就感棗如果做得成功,研究的成果应不只是一篇论文,而应是一个机会,能够转换成产品,让上百万、 千万、上亿的人使用,这才是研究人员最大的成就感。Xerox PARC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研究机构,许多计算机业最 重要的科技都是由Xerox PARC并没有重视这些伟大的发明(例如:bitmap显示、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 )。但是,Xerox PARC 并没有重视这些伟大的发明,也没有将它们转化成产品。最后,Xerox PARC的 研究员都陆续离开了研究单位。在微软,我希望通过公司多元化的成功产品,能使我们发明的科技成果被每一个计算机用户享 用。

  我希望微软中国研究院能开创一个开放的环境,拥有真诚的文化,培养一批有才华、有长远眼光、有冒险精神的员工 ,为他们提供长期的资源支持。让每个员工都有最高的成就感、使命感,让微软中国研究院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

  我的人才观

  自从微软中国研究院宣布成立以来,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中国设立研究院?我一向的回答都是:“主要 是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人才。”“人才”为什么对微软如此重要?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在一个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一个工业社会中。这原因很简单。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 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但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 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举一个例子,世界上最小的Basic语言就是比尔·盖茨一个人写 出来的。而为微软带来巨额利润的Windows也只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做出来的。

  而在一个研究机构中,人才的重要性更高,因为研究和开发有着相当的不同。一位研究员“想”的能力比“做”的能 力更重要。一个了不起的研究员(如爱迪生)的成就,是一般的研究员根本无法相比的。举一个计算机界的例子,在1970 ?/FONT>1980年之间,Xerox PARC是一个只有数十人的小实验室。但据我曾在Xerox工作的朋友A lan Kay说,这数十人有“可怕的才华”。这“可怕的才华”带给了计算机界多项了不起的发明:激光打印机、Bit map白底黑字的显示、用鼠标的GUI(图像用户界面)、图像式的文字处理软件、以太网和面向对象技术。这六项发明, 启发了微软、苹果、惠普、IBM、Sun、Cisco及其他公司,终于在十年后把这些技术带入主流。今天的人类能进入 信息社会,Xerox PARC的数十位研究员功不可没。

  爱才的例子

  因为人才可贵,比尔·盖茨先生常常提到,对微软最大的挑战,就是继续快速地发掘和雇用和现在的员工一样优秀的 人。针对研究,他也曾说,研究的成功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到中国来办研究院。

  1991年,当比尔·盖茨先生决定创立美国微软研究院时,他请了多名说客(包括在DEC公司带领VAX队伍的 Gordon Bell先生,微软的首席技术官Nathan Myhrvold 先生),专程到美国宾州的卡内基梅隆 大学,邀请世界著名的操作系统专家雷斯特教授(也就是我现在的老板)加入微软。经过六个月的时间,在盖茨先生三顾茅庐 的诚意之下,雷斯特教授终于加盟了微软。

  雷斯特博士加入微软以后,也同样地,用最高的诚意和无限的耐心,去邀请计算机界最有成就的专家参加微软,共创 未来。上文提到的一些专家(如Xerox PARC发明激光打印机的Gary Starkweather,在Xero x发明文字处理软件的Charles Simonyi,在Xerox带领软件研究的 Butler Lampson, 在Xerox 带领硬件研究的Chuck Thacker, 在苹果做出Finder的 Steve Capps,发 明VAX的Gordon Bell),还有上百名在其他方面的世界级专家,都在这八年(或更早的时候),经过雷斯特博 士的游说,加入了微软。

  我个人也被微软研究院多年经营的成功及和这些专家共事的机会所吸引,并被雷斯特博士的诚意所感动,最终决定加 入微软。但我也可举一个非微软的例子。在加入微软的第二天,我意外地接到了苹果电脑公司总裁史提夫·乔布斯的长途电话 。他在中国找到了我,并告诉我,自1996年我离开苹果之后,他曾多次找我回苹果。但是他对我换工作没有去找他感到十 分失望。他希望说服我考虑回到苹果。当然他没有说服我,但是我对他的器重非常感激,他的爱才也值得我钦佩和学习。

  发掘人才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微软研究院是如何去发掘 人才的呢?

  首先,我们要找有杰出成果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有些是著名的专家,但有时候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人 。许多计算机界的杰出成果,经常是由一批幕后研究英雄创造的。无论是台前的名教授,还是幕后的研究英雄,只要他们申请 工作,我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他们的工作,并游说他们考虑到微软中国研究院来。

  另外,我们要找最有潜力的人。在中国,因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所以,现阶段杰出的成果和世界级的领导者比起美 国要少很多。但是,中国年轻人(如应届硕士或博士生)的聪明才智、数学基础及创造力等,决不输于美国人。所以,与其说 我们是来中国找专家,不如说我们是来中国找潜力。对我而言,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 入。我认为这类的“潜力”比专业经验、在校成绩和推荐信更重要。

  如何去判断这些方面的能力呢?在微软,我们有比较特殊的面试方式。每一次面试通常都会有多位微软的员工参加。 每一位员工都要先分配好任务,有的会出智力方面的问题,有的会考反应的速度,有的会测试创造力及独立思想的能力,有的 会考察与人相处的能力及团队精神,有的专家则会深入地问研究领域或开发能力的问题。面试时,我们问的问题都是特别有创 意的。比如,测试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会问这一类的问题:

  请评价微软公司电梯的人机界面。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请估计北京共有多少加油站?这些问题不一定有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由此可测出一个人思维和独立思想的方式。

  每一位员工面试之后都会把他的意见、决定(必须雇用、应雇用、可雇用、弱雇用或不雇用)、已彻底探讨的方向及 建议下面员工可探讨的方向,用电子邮件通知所有下面的员工。

  最后,当所有的面试结束之后,我们会集体做总结,挑选新员工。我们通常是在获得全体同意之后才雇用一个人。但 是就算全体同意,我们仍会问申请者的老师、同学或其他可能认识申请者的人意见。若一切都是很正面的,我们才会雇用这位 申请者。

  这样的严格组织、谨慎态度和深入面试代表了我们对人才的重视。经过这一严格的过程,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慎重地 雇用了四十多名员工。

  吸引,留住人才

  很多人认为,雇用人才的关键是待遇。更多人认为,微软来到中国可以“高薪收买最好的人才。”确实,每一个人都 应该得到适当的待遇,而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也会提供有竞争性的(但是合理的)待遇。但是,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更 重要的应是研究的环境。我希望我们能够开辟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包括:

  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没有后顾之忧;

  最佳的研究队伍和开放、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切磋、彼此学习的机会;

  造福人类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研究所启发的产品自豪;

  长远的眼光和吸引人的研究题目,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

  有理解并支持自己研究的领导,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支持,在紧随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去发展 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是用高的待遇,或许可以吸引到一些人,但只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才能吸引到,并且长期 留住所有最佳的人才。

  在微软全部三个研究院中,我们的人才流失率不到0.1%(美国硅谷的人才流失率在12%左右)。我在微软面试 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发现每一个人都特别快乐,特别热爱和珍惜他的工作。因此,我在中国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 个同样好的研究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满足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帮助微软开发重要的技术,更进一步帮助中 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科研的方向

  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已近半年。这半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招贤纳士和建立良好的高校关系。最近,我们则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探讨科研的方向上。科研的方向就如同行路的方向,走对了,可以最短的时间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走反了,则 会事与愿违,徒劳无功。那么,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研究究竟应该往哪里走呢?

  未来的展望

  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五年以后将成为主流的研究。那么,五年后的计算环境和手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在这 个知识爆炸、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很难断定五年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但是我仍然试图作一些大胆的预测。

  五年后,计算机的发展将继续突飞猛进。那时,几千元人民币就可买到一台拥有2000MHz微处理器、1G内存 和50G硬盘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在公司可接上千兆以太网或十兆无线网络;在家可用一兆以上速度的电话或电视网络上 网。凭借如此卓越的微处理器、内存、硬盘和带宽,许多今天不可能的事情将突然变得可能,更多今天只能演示的技术将成为 主流。

  五年后,计算机将更普及,但更大的增长将来自所谓的智能家电。将来的电视、电话、“电书”(e-Book)和 “电记事本”(PDA),都会配置微处理器和软件,都会拥有计算机的功能。

  ·人们希望看电视能象上网一样,能随时浏览、选择任何节目。甚至,电视还会推荐一些它的主人可能喜欢的节目。 人们也希望电视能和计算机一样,不只是静态地观赏,而是互动式地操作——如能让人们置身于一部电影的情节中,或徜徉在 琳琅满目的商场里。

  ·人们希望打电话就象开数字视频会议一样,不仅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还能看见对方的面容。机器、软件和网络将使 人更自然、更方便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我认为这一类的“人际界面”将成为一大新发展。“计算机”在沟通方面的能力应该 超过它在计算方面的能力。“计算机”应该最终成为一台人际“沟通机”。

  ·人们希望“电书”与“电记事本”能记得整本书的内容,随时帮助他们迅速地找到任何一个片段,并能用语音交流 (不仅可用语音从事搜索,而且可用语音朗读一篇文章)。同时,电书必须和书一样轻便、清晰、易用,并可用笔书写。

  不难预见,这些“智能家电”的增长率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但是在办公应用上,它们不会取代计算机。作为一种最可 靠、最易用的工具,计算机仍将是家庭和办公室网络的核心。

  五年后,Internet将无所不在。众多的用户、浩瀚的网页、充裕的带宽、丰富的智能家电,将形成一个良性 循环,更多的信息将上网。文本、图象、语音、视频以及许多今天不存在的信息棗如每一次演讲、每一台节目、每一次会议, 甚至每一个人每一分钟的地理位置(GPS),每一个人、每一家公司一生的记录都将可随时随地从网上搜索到。网上将第一 次拥有整个人类现代史的真实写照。

  如何定方向?

  美好的未来值得人们去憧憬,但也预示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带宽的供不应求问题棗虽然带宽的迅速增加将能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困扰(如等候网页的下载),但是,随 着多媒体信息的快速增长和存储信息的无限扩大,上述“人类现代史的真实写照”的实现将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多媒体 将达到更高的逼真度和互动性。这两点将极大地增加多媒体所需的带宽,因为输送的信息不再是MPEG视频,而是HDTV ;不再是二维,而是三维;不再只是自然的,还将包括合成的;不再只是下载,还将有互动的上载。如何压缩、传送多元的多 媒体,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无序信息爆炸的问题棗网上信息是无序的。所谓无序,就是只储存一连串文字和图片但并未提供更深一层的结构, 如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和大纲,或一段视频的主题和角色。由于网上信息浩瀚无序,所以搜索十分困难。例如我们进入Alta Vista或其他搜索引擎,打入“speech recognition”这两个关键词,搜索引擎将找到超过40,0 00个相关的网页。另外,今天的网上,绝大多数信息是英文的文本,但是五年后将有更多种语言和多媒体的信息,以及更多 的用户和更大的硬盘。这将使网上的信息增加100倍以上。我们不难想象五年后,一个简单的搜索,将带给用户多大的困扰 !

  ·多元操作环境的问题棗随着智能家电的普及和无线网的发展,信息将无所不在。但是,每一个客户端都存在着速度 不同、网的带宽和稳定性不同、显示器的大小和分辨率不同、应用环境不同等因素。因此,网上内容的传送方式不能是静态的 ,它必须能自动地转换和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同样的信息,如果用户是在连着高速网的电视机上看,应用采用丰富多彩的 多媒体来表现;如在连着低速网的计算机上看,应采用文本和图像来表达;但如果用户使用电话查询,则应转换成语音信号, 精简表达。

  ·用户界面的易用性问题棗未来的用户界面必须有革命性的改变,因为:

  随着计算机的信息与硬盘容量的快速增长,用户将无法再用菜单命令和目录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信息。他将需要更自 然、更智能化的用户界面,以便在计算机和整个网上轻易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人们希望新的智能家电“傻瓜型”的,不需学 习便可使用。在人类交流的所有方式中,最无需学习、最直观的就是人的语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学习计算机的 语言。希望下一世纪,计算机能学会用人类的语言与我们进行交谈。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问题棗新一代计算机和网络,将有 能力远远提升多媒体的技术。理论上,我们希望新一代多媒体能够结合多种技术的优点,做得象三维游戏一样互动,象视频一 样逼真,象数据库一样有序和象视觉技术一样自动。但今天,三维场景和数据库造价浩繁,视频仍是被动式的,视觉技术更不 成熟。因此这些技术及其合成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集成的将不是它们的优点,而是它们的缺点。

  根据以上所作的预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被确定为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

  新一代多媒体

  新一代多媒体研究的目标是开创新的技术,让多媒体能自动适应环境,拥有互动式操作,并在网上快速可靠地传送。

  首先,我们将研究“网上多媒体”。毫无疑问,新一代多媒体将以Internet为中心,而Internet本 身最大的问题就是带宽永远供不应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进行最新的网络和压缩研究,希望能将多媒体信息的检索变得更 简便、快速、经济。首先,我们将研究面向对象多媒体表达式,对自然的和合成的多媒体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同时,我们将 研究压缩和其他技术的结合。我们希望利用这项技术达到自动的视频分割和分析,自动提取面向对象多媒体表达式。我们也希 望发展新多媒体。另外,我们将研究如何在不稳定的IP环境上(无论是有线网或无线网)可靠地传送多媒体,至少达到人们 期望和满意的程度。这方面的研究将促成多种多媒体新应用,包括:高质量的IP数位电视及视频会议,三维的互动式电子购 物,三维的智能化计算机助理,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电视广播。这方面的研究将由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博士负责。

  第二,我们将实现多媒体的自动分析、有序化和可视化,最后达到“自适应式多媒体”。今天的多媒体视频基本上是 被动式的时域信号。我们认为未来的多媒体视频必定是互动式的,因为用户会期望一目了然地看到一天的新闻内容,随时搜索 到他想要看的某一时段的视频。我们的做法分两个部分。第一,我们将提出和开发一些多媒体有序化的方法,通过一些标准( 如MPEG4,MPEG7)的规范,要求多媒体在制作时就加入它的结构(有序化)。第二,这些标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 会成为主流。所以,我们也需要同时开发一些技术,将无序的多媒体变成有序的多媒体。虽然这种“有序化”技术难于尽善尽 美,但是,我们认为它会给用户提供预期的功能。再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如何才能在任何网络状况、任何服务器、任何客户端 、任何应用环境中,经过适当的自转换和自适应,将有序的多媒体可靠地传送给用户。这方面的研究将由主任研究员张宏江博 士负责。

  第三,我们将研究如何把计算机视觉、图形学与数字视频相结合,以实现“互动式的多媒体”。我们认为,许多视觉 方面的理论可以运用在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视频研究上。许多视觉的方法,比如图像的分割与理解,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视频的 压缩及传送。我们将研究新的算法来自动地、迅速地合成栩栩如生的环境、人物和动画。今天的多媒体应用,唯一能实现互动 的是三维游戏。如果互动式的多媒体研究取得成功,我们不但可以保留三维游戏的互动性,而且可使它更逼真,并且人人都可 参与设计。这项研究将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旅游、房地产和娱乐。十年后,这项研究将可能彻底改变电子购物(人们可以走入 虚拟商场,试穿衣服)、人际交流的方式(人们可以虚拟的环境中,以虚拟的身份出席会议或会见朋友),甚至令整个人机界 I面三维化。这方面的研究将由主任研究员沈向洋博士负责。

  新一代用户界面

  我们研究的第二大重点是新一代用户界面,目标是开创新的技术,让人们能够用更自然、更多元的方式和机器“交谈 ”,让使用计算机象与人交谈一样自然。

  人的表达方式包括语音、文字、语言、手势、表情等多种。其中语音是最迅速、最常用和最自然的一种。我们将研究 语音技术,尤其是如何改善语音技术,使之更适合于中文。我们将搜集大量的数据,用来研究中文分词、四声、声学模型等特 殊问题。我们也将研究如何运用语音识别较成熟的统计框架,实现与其他输入输出方式和多通道输入技术的结合。我们深信, 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到别的领域(如拼音输入、手写体输入)。这方面的研究将由我负责。

  除了技术,我们还将从事用户界面的研究,并首先应用于多通道用户界面。有些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经常会忽视了 用户界面的重要性。但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将铭记我们的研究宗旨不是推广技术,而是帮助用户。所以我们将从事(1) 可用度测试棗让用户使用我们的技术,并将用户的意见反馈给研究组;(2)用户界面设计棗设计最适用的用户界面,包括如 何融合多通道,使用户界面更简化,达到“最好的用户界面就是用户不知道界面的存在”的境界;及(3)崭新的用户界面棗 设计一些将来的软硬件集成,如新中文输入器、新中文电脑、将来客厅的新家电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正在筹划之中。

  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

  我们研究的第三大重点是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中文信息处理,目标是开创新的技术,让中国人将来使用中文 计算机象美国人使用英文计算机一样轻松、方便。再进一步,我们希望这方面的发明能帮助其他自然语言的处理。

  首先,我们将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就是用语言学、信息论和概率统计方法,从极大规模语料库中挖掘不同颗粒 度的各种语言知识,研究新的语言模型和算法,以实现真实文本的分析、处理和理解。我们将研究中文的辞典、分词、语法和 语义,以及各种统计语言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将由黄昌宁教授负责。我们希望把这些研究结果运用在中国人特别需要的三个地 方;

  中文输入——今天的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工具;今天的键盘是为字母语言设计的硬件。近年来,虽然中文输入的速 度有显著改善,但是仍然比英文慢数倍。因此,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面曾提到的多通道用户界面的第一个应用对象就是中文 的输入。我们希望最新的自然语言技术加上键盘、语音和手写体识别技术,能够结合成一个最人性化、最迅速的输入方式。这 方面的研究将包括短期的目标(如帮助微软拼音更成功)和长期的目标(如设计一个现在不存在的软硬件集成)。

  跨语言的检索棗Internet的广泛使用,使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由于网上绝大多数文件都是英文的,大 部分中国人既无法有效地搜索到所需的文件,又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计划研究跨语言的检索技术,比如能对英文文 本提取大纲和关键词,并将这些信息翻译成中国人可以利用和理解的文字。虽然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但是我们相信跨语言的检索能帮助所有的中国用户。

  智能化的检索棗如上文所述,今天的检索系统无法简捷地找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计划结合一些信息论、概率统 计、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从客户端(根据用户的习惯、嗜好、背景)到服务端(根据信息的引用率、可信度、信 息量)自动地筛选信息的方法,以达到智能地、简捷地提取信息。这些应用仍在筹划阶段。

  总之,我们的研究将主要围绕Internet、多媒体和用户界面。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有助于把无序的数据演变 成有序的数据,从人学习计算机的语言演变成计算机学习人的语言,从以技术为本的用户界面演变成以人为本的多通道用户界 面,从今天的多媒体演变成逼真的、互动式的、网上的多媒体。我更期望上述创新能够对解决中国人所面临的计算机难题有所 帮助,进而造福十二亿中国人。

  加强交流,把握方向

  回国后时常与国内的学者、学术界领袖和研究管理机构的官员一起交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 与国际一流的科研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而且相对于开发与应用而言,基础研究的差距要更大一些。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也许人们会认为主要在于科研环境、设备、工作待遇方面,但在我看来,还有更重要的因素。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就有很多杰出的华人学者。但是,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 人都是在国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们的论文的署名来自于其它国家的实验室。以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为例 ,近10年来,有许多中国学者发表了许多优秀的论文,但几乎都不是在中国做出来的。为什么?难道只有出国才能做出世界 一流的工作?当然不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全球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的方向问题。我认为,只有加强交流,才能更 好地把握科学研究的大方向。再以张亚勤博士为例,他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师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皮克霍兹教授 。皮克霍兹教授是无线电通讯波谱及卫星通讯方面蜚声世界的大学者,在他的带领下,亚勤有了许多与世界一流的学者进行交 流的机会。他们通过通信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使亚勤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研究的方向,集中精力进行研究,成为了全 球多媒体及通讯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把握世界科研趋势的大方向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例如基于Internet 的研究。但力度还远远不够,还缺少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这也是微软中国研究院于今年6月28日 ,邀请包括两位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级学者到中国出席“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所在,我们 希望这个研讨会能成为每年一度的中国计算机业内最盛大的学术会议,成为中外计算机科学家交流的桥梁。

  事实上,自研究院成立以来,我们也注意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学者到中国来访问,其中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迎来 了IEEE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贡三元博士,IEEE院士、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 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杂志的主编兼创始人幸多博士,IEEE院士、Bell core副总裁Sinkoski教授,美国两院院士、AT&T 研究院副总裁Larry Rabiner教授、华盛顿 大学孙明廷教授等多位国际图象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原来只有在杂志上才能看到名字的国际著名学者亲自来到同 学们中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疑对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而在微软中国研究 院,张亚勤、沈向洋,以及我本人都分被聘为北大、清华、中科院、科大、浙大、西安交大、香港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与他们之间也有很多学术方面的交流。

  我们还聘请了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成为我们的访问学者。今年暑期,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相继到研究院来访问、 工作,其中包括卡内基梅隆、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学、史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研究院的博士 及研究生。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科研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力图避免“近亲繁殖”。在中国许多科研院校,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几乎清一色的本校学生留校工作 ,人员流动太小,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这种现象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十分强大,但它的所有学生都持同 样的观点、同样的科研手段和思维模式,那这个学校的水平下降只是时间的问题,就象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近亲繁殖” 必然导致物种品质下降,竞争实力降低。其实,科学研究也一样。

  最后,我希望用浙大校长潘云鹤教授给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题词与大家共勉:“科学研究桥架中美,技术合作情倾神州 。”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