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张新:现实中的西西弗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0月21日 14:57 中国经济时报

  张新深深地陷在对面的沙发里。他衣着简单,面色疲惫,看起来像是文弱的书生。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希腊传说中 诸神的形象不时浮现在眼前:勉力顶天的阿特拉斯,被缚在高加索、任凭苍鹰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循环往复地从山脚往山 顶推巨石的西西弗……一张张坚韧、悲苦、勇毅的面孔重合在张新平静的脸上,又变幻着跳开了,淡去了,只有那双坚定的眸 子,像神的一样透露着悲悯……相同的是难以抗拒的命运。不同的是对命运的感知。在张新这里,除了重荷无法逃避以外,多 了一层理性的自觉: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10年以前,新疆特变电工的前身——昌吉市变压器厂到了破产 的边缘。和其它员工一样,张新收拾行囊,准备另谋生计。他去跟厂里的老员工告别,一位老人哽咽着说:“你走了,我们怎 么办?”张新只是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毛头小伙子。“我又能怎么办?”但是望着这些辛劳了一生却 一无所靠的老人,张新暗暗咬了咬牙:“我挨饿也跟你们在一起!”在53人参加的选举中,张新以51票当选为企业租赁人 ,一人弃权,张新本人投了反对票。2亩地,15万元资产,却背着73万元的债务,这副担子,对一个没有资本、也没有经 验的年轻人来说,不是过于沉重了吗?一半是被迫,一半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张新把自己悲壮地交给了命运。他驾着这艘由于 天日的侵蚀而锈迹斑斑的破船,在月黑风高的夜里,驶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10年后,特变电工成了资产数10亿元的上市 公司。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9位,利润总额居第三,人均劳动生产率居第一。江总书记1998年7月7日视察公司后,对 张新说:“你们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前途无量。”1999年6月,在西北五省 (区)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江总书记点名让张新介绍经验。张新成功了,荣誉和光环照耀着特变电工。然而像一个满脸皱 纹的舵手,温柔的笑容诉说着旅途无尽的艰辛,却不敢有一丝懈怠,张新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永远在路上,没有停下的地方 ,也没有可以停下的时候……张新的女儿说,一年有365天,如果在65天里我能见到爸爸,我就会感激这一年了。张新自 己也感到疲惫。没有笑脸,没有欢乐,甚至没有看病的时间。如拉车爬坡,越来越陡,越爬越累。但是停不下来,退下来会摔 死;然而爬到何时是尽头呢?他感觉苦海无边。36岁的人,但他感觉已经老了。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张新说决不会干这个差 事。他也要劝说子女别干这一行。但是张新也有短暂满足的时候。一位普通的股民曾走到张新跟前说:“你干得不错”。张新 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就像10年前那次一样,张新又暗暗地咬了咬牙……张新说,只有接力才能对抗命运。在他拉不动的时 候,下一任能够顶上来,他希望别人能早日接替他,让他休息一下:“谁也别来找,让我踏踏实实地睡几天觉……”

  记者:从10年前的15万元资产、73万元负债,到现在资产数10亿,各方面都是一流的企业,这个惊人的跳跃 是怎样完成的呢?张新:其实严格地讲,并不能说完成了惊人的跳跃。现在也仍然处在艰难之中,每天的感觉也是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是遇到问题与过去不大相同了。但艰难的程度很难比较,搞企业总是艰难的。

  记者:你是一参加工作就到新疆特变电工?张新:是的。但当时也差一点说“拜拜”呀!1988年初,特变电工的 前身——昌吉市变压器厂到了破产的边缘,“跳槽”前,与单位一些老同志告别时恰逢春节期间,看到他们餐桌上没有一道荤 菜,我头脑中一片空白,心里那难受啊!老同志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万分,“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能不能等企业搞好了,你 再走”。我当时只是厂里的一个技术员,怎么会想到这些问题呢?这是促使我放弃跳槽的最直接原因,从此,我的命运才与特 变电工真正联系在一起。

  记者:我们听说起步的时候特别艰难?张新:经过民主选举,我以51票当选为企业租赁人,53人参加投票,我投 了反对票,一人弃权。租赁与承包不一样,承包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而租赁则是我一个人的责任。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不 久,哪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抵押呢?父母和亲戚朋友也反对,我是硬着头皮顶过来的。当时我心中也没有底啊!那时电很短缺, 变压器的需求也很大,我想这个行业可能有空间。周围有乌鲁木齐石化、八一钢厂等企业,都急需这些东西。缺这些就搞这些 。当时厂里技术员只有我一个,又当厂长,又当绘图员、设计师。我找来几个中学生,手把手教他们。搞出了产品,又没钱做 ,只好我出图纸,让别人做,卖了以后再分成。就这样歪打正着,我们走了围绕市场搞开发、在生产上搞社会化分工的路子, 这也成了我们的原则。现在我们有钱了,外引内培,高薪聘请专家、教授,生产上也有先进的设备,但还是坚持着这个原则。

  记者:你自己认为有哪些法宝贯穿在你的经营活动中?张新: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把资金后投到最关键的部位,其 它靠重组、兼并,而不是自己建。1991年我们就开始搞资本运营。那时内地对股份制也争议很大、阻力很大,新疆对股份 制更是两眼一摸黑,派人到内地去学,也没有现成的材料。记得当时去找领导,领导很为难:“不能说不让搞,但怎么搞,你 们说说?”我们提出干部带头,职工自愿、再吸收社会资本,新三会、老三会并在一块,交叉任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个 目标是把企业搞上去,设计时就注意避免人为的矛盾。从1992年到1996年,我们的资本与利润各膨胀了8倍,销售收 入增长12倍。在进行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少。我们隔壁有一家国有企业,人比我多,资产也比我多,但我的 产值比他多好几倍。我想兼并他,州长、书记都同意。但与厂长谈了两年,才算同意,可到了开会宣布的那一天,记得是12 月28日,各界来了几百人,但却死活等不来那个厂长,原来他临阵又变卦了,他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别提有多尴尬啦 !还有一家线缆厂,占地200亩,但厂区杂草丛生,一片破败,负债超过资产好几倍,七八百号人没活儿干、没饭吃。我看 上那块地,提出兼并他,没想到两边都反对,那边的工人说:“我们不当奴隶!”这边我们的工人说:“不让他们抢我们的饭 碗!”但经过艰苦的谈判,还是谈成了。我们搬过来,门窗连玻璃都没有,室内滴水成冰,烧不起炉子,穿着很厚的棉衣,也 冻得直发抖,根本坐不住,当时我们200工人,兼并过来800人,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但我们苦干了3个月,企业产生了 根本性的剧变……1997年6月18日,我们的股票上市,募集到大量资金,但我们仍然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现在我们的 产量由全国的前50位上升到第9位,利润总额占第3位,人均效益第一。到头了吗?没有,远远没有。现在市场占有率才3 %,而线缆不到1%,空间大着呢!我们又开始在国内及到国际上进行资本运营。我们的理念是做精做大。千万不能什么都做 ,许多企业栽就栽在这里。

  记者:我们感觉新疆与内地和沿海的区别还比较大,你在这地方搞企业,觉得外部环境怎样?张新:在新疆这样的地 方,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外部对新疆的偏见,认为新疆那么落后,根本不可能造出好产品,企业走向市场要付出昂贵的成 本、巨大的代价。这个包袱太沉重了,这种局面也不是某个企业能改变的。但说实在的,也只有少数企业能这么做,边远地区 内部软环境上也存在问题。发展上缺乏长远的规划,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到市场上来,尽管与过去比好了很多,但同沿海、同市 场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等、靠、要”的思想还很重,怨天尤人。很多企业,本来有很好的条件,天天面临机遇但天天坐 失机遇。在这里搞企业,精神上、经济上的负担、包袱比内地、沿海沉重多了,周围的企业都困难,都伸手向你要,你帮都帮 不过来。现在全国、全球市场都一体化了,新疆的产品如果不如别人,非得让人买?外面的产品好,就是不能进来?我们不能 当井底之蛙。

  记者:在经营中,有没有过刻骨铭心的失误?张新:当然有,并且还不止一次。起步时一次错误的采购使企业损失了 十几万元,几乎相当于当年(1988)的全部利润。这次教训对我们震动是巨大的,它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缺 陷。于是,部门整合和员工培训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了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总不可避免走些弯路。特 变电工曾花费100多万元兼并了一家企业,在一年时间内就实现投资收益700万元。应该说,这个结果与兼并的初衷是吻 合的。但以后我们发现,要取得进一步的成绩,就必须改造现有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因素,于是,转移生产、办公场所就成为必 然,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成本,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而不能只注 重眼前利益。

  记者:我们看到一个数字:特变电工出口业务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0%。你们的海外市场主要在哪里?中国 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个行业会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张新:海外市场主要在西亚、中东、东南亚及 蒙古地区。如果加入世贸,冲击肯定不小。现在同类产品进口关税有百分之十几,增值税又是百分之十几,两项加起来百分之 三十多。一旦取消,我们的很多企业肯定撑不住。但是反对或阻挠加入世贸无济于事,封闭是死路一条。怎么办呢?别人要进 来,我们要出去分一杯羹。

  记者:依你看,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里?张新:技术上有(差距),但通过努力可以赶上,差距更大的是管理 和劳动者素质上。别人人均产值100万元,而我们只有10万元,也就是别人一个人干的活儿,我们10个人在干。就我的 企业来说,劳动生产率比国内同类企业高四五倍,但与国外相比还是少一倍!入贸是残酷的调整。但是宁可战死也不能坐而待 毙!你不抓紧技术上、管理上的创新,过几年必死无疑。来的都是猛虎豺狼,你像羊一样弱小,能避免被吃掉的命运吗?

  记者:张先生,你比较过你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区别吗?张新: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对政府负责,而我则是向股民负 责。我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说,总经理不是官,也不是老板,而是高级职员,是给股东打工的。在股份制公司,股东是出钱的 人,当然也就是老板了,他们推选有能力的人当总经理,其目的是帮助他们赚更多的钱。

  记者:向政府负责和向股东负责的最大区别在哪儿?张新:向政府负责其实就是向主管部门的领导人负责。他们考察 企业的优劣是从许多企业的比较中设定标准的。譬如很多企业都在亏损,有一家企业仅仅是亏损略少,矮子里面拔将军,在主 管部门看来,该企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是奖金、奖状接踵而来。因为比别的企业亏损少就给予表扬,这实际是安慰落后, 很容易使人满足现状。股份制企业的总经理是向股民负责,向股东负责。他们判定总经理优劣的标准是个人利益,这个标准是 高了还要再高的。譬如,去年特变盈利6000万元,按理说不错了,可他们还提意见,他们是拿长虹、海尔和特变电工比的 。长虹、海尔的股息分别为2元、1元,还有的企业为8角,特变电工分少了就不行,股东就不满意。在已经上市的800多 家企业组成的股海中,竞争永远没有完结,创造新的经济效益也永无止境。去年,我们开完股东大会吃饭的时候,一位很普通 的股民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干得不错,我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在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位置相对较稳,如果干不下去还可平 调到别的单位去,但在股份制企业,其境况也许相反。从股东推选我当总经理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下台的心理准备,股份 制企业的总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企业创造效益,没有效益,股东不选你,你就只好下台。

  记者:在企业采访过程中,我们的感觉是没有你,就没有这个企业。但是会不会因为大家信赖你,而你也有自信,导 致重大决策失误,成也箫何,败也箫何呢?张新:我们这个股份制企业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组成,有一套完整的科 学运行机制。总经理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必须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再交股东大会审议,最后才能形成决议执行。这就形成 了对总经理权力的制约。但在国有企业,对厂长、经理就缺乏这种制约机制。

  记者:为了保证这种监督制约机制正常运作,作为总经理,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张新:最重要的是尊重多数人 的意见。去年早些时候,我提出兼并四川一企业,在董事会讨论时,4票反对,3票赞成,我的两票投到哪一面,哪一面就成 了多数。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觉得反对意见有理,我就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把两票都加到反对的一方。我的权力是建立在大 多数人的基础上的,什么是我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管理的公司,10年前负债73万元,总资产15万元 。如今公司总资产达数10亿元,这就是决策不失误、发展不走弯路的结果。

  去年的技改,投资149亿元,3年工期一年结束,这是重大贡献,我是总指挥,但没做具体工作,只挂名,功臣 是我们的总工程师高崇斌,一切荣誉、奖励都给他,因为技术权威是他。在技改方面,他说了算。

  1997年公司上市,2月份拿到文件,6月2日发行,当月就挂牌。这种速度,全国少有。其实,特变电工搞证券 的全是20多岁的年轻大学生。关于证券问题,他们的话比总经理的话有权威。

  记者:就一个企业家的标准来衡量,你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张新:荣誉很多,称号也很多, 看起来、叫起来也确实耀眼顺耳。但我几乎感觉不到——心理压力太大了。有很多人红火过,红得比我们还厉害,但今天在哪 里呢?我们的明天又会怎样呢?我们这个社会对失败者理解不够,同情不够,要知道成功的毕竟是少数,而多数人要遭受挫折 甚至失败呀!

  记者:这么说,你也有后顾之忧?张新:这是客观存在。我认为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企业家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但是这个事情得慢慢来,作为个人,不能想自己过多,热得过火就会对生活、人生失去激情 。我个人的原则是生活要向下比,工作要向上比。十几年来,我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得到什么呢?但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工 作没法干。

  没有笑脸、没有欢乐,生活就像个苦行僧、清教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连天伦之乐,父女的亲情都享受不到。如 果下辈子让我选择,干什么也不会搞企业。但这辈子,股东信任我,我就得对他们负责。想想真是苦呀!就像马拉车爬坡一样 ,一旦上了路,就别想有停下的时候,路会越来越陡,越来越累,但退下去就会摔死;爬到何时又是尽头呢?我现在想,只有 接力,我拉不动的时候,下一任能继续顶替上来,这样我才放心。我希望有人早日接替我,让我休息一下,检查检查身体,好 好地睡一觉,读几本书,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啦。



>>> 经营 / 特别报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