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经营

特别报道
经济观察
经营之道

>>> 经营 / 经营之道 / 内容



微软的经验——从《逆风飞飏》看管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2月14日 08:56 IT经理世界

  ---- 因为太多的原因,吴士宏女士的《逆风飞飏》获得了太多的“注意力”。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的都有。 但对于微软公司的管理经验,尽管有人认为是大曝光,有人认为只是陪衬,我们则觉得,这些经验对于企业还是很有启示和借 鉴意义的。

  ---- 一天之内将《逆风飞飏》看完,虽然对其第144页以后的内容非常失望,但在这144页里讲述微软公 司的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值得关注和深思。

  营销战略

  ---- 微软的营销战略非常成功,它在营销渠道的各个制高点,能够“隔”着渠道准确把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 手,以最少的直接资源为杠杆去控制和影响最大的市场。

  ---- 微软的营销渠道有两个:一是OEM,一是二级分销零售系统。OEM就是向微机厂商销售预装Wind ows操作系统许可,厂商卖出多少台微机,就交给微软多少个拷贝的“份儿”钱,只要把握最主要的十几家乃至几十家微机 厂商,全世界大部分微机操作系统市场就已在掌握之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营销史上最智能的这个发明,至今仍有神效!另 一个渠道是二级分销零售系统,各地区分公司直接管理几家分销商,再通过分销商间接管理零售商,零售部分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软件(主要是升级版本)和其它产品。两种渠道相加构成100%的渠道营销模式,可以最有效地影 响、管理乃至控制最广大的市场,而微软却最大程度地节省了直接营销资源。曾经有人说“微软是隐形的”——到处都有微软 的产品,却看不到微软的人——因为微软不需要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微软最集中的直接亮相只是在国际会展或者产品发布会 上。

  ---- 微软的100%渠道营销战略持续成功了十几年,被同行艳羡却无法效仿,因为微软同时具备几个必要条 件:产品相对独立,简单开放;占有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以成功的市场运作不断保持客户对产品的期待热情,甚至达到狂热 ,保证产品一出世即能在渠道中顺畅流通。

  ---- Win95的发布耗资5亿美元,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未来支出的,是为计划两年后出生的Win 97预支的,尽管这个版本比预产期推迟一年而更名Win98。这才是微软市场操作的博大精深之处:任何产品的发布都不 会是昙花一现的孤立的辉煌,Win95之发布如火山喷发般灿烂,但微软让“岩浆”流向了设计好的轨迹,去接引后辈产品 。不能只是产品发布做得精彩,一定要让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放出新光彩,而且在自身的精彩中又能带出下一代产品新的悬念 ,使得市场在接受和品味刚出炉的新产品时,已经不自觉地在期待着下一个产品了。

  ---- 微软的传统是由最高首脑亲自动手演示,即使盖茨也只是配角——主角只能是正在发布的产品。这是光荣 的传统,值得企业和企业家们效仿。企业花费无数智力财力做出产品,为的是得到市场最大程度的认识和接受,产品发布是产 品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命运。企业不惜重金策划产品的出生典礼,但企业首脑却常常不能配合做“最佳 配角”,甚至喧宾夺主分散主题气氛,成为新生产品的悲哀,这是企业资源最昂贵的浪费。总经理怎么能做技术人员的话?当 我看到微软总裁们的表演后,深深体会到“这样的举动”所传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组织效率

  ---- 微软有3万多正式员工,超过一半是做软件开发的,另一万人左右做营销,其他几千人分布在各管理职能 部门和法律部门。微软的一贯资源战略是,需要时尽量从社会上买资源,不必太多直接雇员。所以,微软一直成功避免了臃肿 膨胀,没有患上这种成功企业的常见富贵病。

  ---- 人事、财务、生产、流通等所有的管理职能统称财务行政部门,人员精简,但管理效率极高。微软将所有 可能外包的功能一概外包,但有着功能无比强大的实时在线管理系统,外包方(如工厂)和供应商都必须达到微软管理系统的 要求。比如,外包的工厂必须严格执行联机日报生产状况,并根据系统下达的销售预报准备生产计划和材料,管理也必须十分 严谨,否则达不到微软的效率管理目标;供应商必须能够连接到微软的联机采购系统,处理联机采购订单,等等。

  ---- IT部门管理着微软自己的“数字神经系统”。盖茨提出衡量企业数字神经系统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微软 IT部门的直接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几条有:

  企业记忆是否完整;

  企业最高领导掌握的信息是否所有管理者都随手可及;

  是否很容易地找到关于客户的任何信息;

  是否很容易地收集、传达客户的反馈;

  合作伙伴是否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所有人能够迅速畅通地做出“接力”反应。

  ---- 从买文具、销售报表、分析统计,到个人绩效计划与评定,所有的管理工具都是实时在线的。在其他公司 要由经理执行的管理职能,有很大部分已经由员工自己分担了,经理们被最大程度地解放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

  ---- 只有胸有成竹、有能力驾驭全局的统帅才够资格说“放权”,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甚至是玩忽职守。在危 机的形势下,总经理有理由越过高层经理直接进入前线,必须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驾驭全局。此时此刻,总经理要做的是下达 作战任务、督战、参战,而不是放权。

  人力资源

  ---- 微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最现成的、最短时间内能担当某个具体工 作的人。对人员培训的原则是:5%通过培训,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在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时,就已 被淘汰。

  ---- 这个原则对公司利益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微软选用人的原则是注意非常具体的技能和经验,选到的人立 即被放在非常具体的职位上,高速运转使得许多人不可能找到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职之外的“自学”、“实习”,从而难以扩 展、提高能力和知识。

  ---- 微软不在乎人员的流动,最在乎的是能否得到和保持足够的激情和智慧,是否每一个具体的工作都有最好 的专才在做,对于微软来说,速度和结果是最重要的。

  ---- 盖茨总结过微软的“最好的员工”所具有的特质,其中有这样几条:

  对产品、技术有强烈的兴趣,甚至是布道者般的虔信和激情;

  与公司一致的长期目标和思维,能自我激励和不断自我完善;

  具有特长的知识和技能,有迅速学习的能力;

  专注于竞争对手,从竞争对手学会更聪明的做法,避免它们的错误;

  会思考,更会行动;能够迅速决断,承诺结果。

  ---- 企业的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薪酬体制和绩效体制。它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手段,过去十几年里,微软一 直沿用的薪酬体制证实是非常成功的。微软的薪酬构成中,薪金部分只处在同行业的中等水平,很多中、高级人员加入微软时 的工资都低于原来所在公司的水平。但是,“持有微软股权”的分量足够吸引大部分所需要的人才。

  ---- 它的设计是这样的:相当级别以上的员工被雇用即得到一部分认股权,按当时市场最低价为授权价,所授 认股份分期在几年内实现股权归属,员工可以按授权价认购已归属自己的股权,实际支付的认购价与认购当时市场价的差价就 是股权收益。被雇用后每年都可能得到新的持股权奖励——取决于个人的绩效和对于公司的长期价值。这实际上是公司在为员 工投资而公司又不冒任何风险。对于员工也没有风险:股权归属时如果市价不高不必着急,尽可能等到升值再认购。惟一可能 的风险是股票一路下跌再不升值,员工在较低工资方面的“损失”就补不回来了,可是,这在微软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 这种方法在已经或快要上市的处于上升的公司效果会很好,但很快就可能遇到新的问题:人员过于稳定, 不称职的员工宁可降职也要留在公司里,这个问题十几年前就在微软遇到了。因此,要激励鞭策富翁们自觉地努力工作,必须 有一套强有力的绩效管理体制。

  ---- 微软的绩效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形成内部竞争,保持员工对绩效评定的焦虑,驱使员工自觉地寻求超越自 己和超越他人。其主要成分有三个:个人任务目标计划、绩效评分曲线和与绩效评分直接挂钩的加薪、授股和奖金。

  ---- 个人任务目标计划由员工起草,由经理审议,再修改制定。制定计划有几个原则:具体,可衡量,明确时 限(不能用“努力提高”,“大幅度改进”之类的模棱词语),现实而必须具有较高难度。

  ---- 绩效评分曲线的形状和角度是硬性的,不许改变(各级分数的百分比是规定的,最佳和最差的比例都很小 )。评分等级有:最佳、较好、及格、不及格。做到任务目标计划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分,你必须争取做英雄中的英雄,才有可 能不落到最后。

  ---- 微软的绩效体制能不断地驱使本来优秀的人群更努力地进取、竞争,置优秀的一群于危机感的压力之下, 使其自觉保持颠峰竞技状态。

  ---- 年度加薪、授权、奖金与绩效评分直接挂钩,不及格就什么都得不到,还要进入“绩效观察期”。一个进 入观察期的人通常就会主动辞职了,也就自然失去了所有未到期归属的股票认购权——这是最沉重的损失。

  技术跟随

  ---- 微软有意识地部分采取“技术跟随”的战略:紧盯着市场上冒出的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察新技术对 市场的潜在影响力,分析新技术与微软现有产品技术结合可能产生的制高控制力。许多新技术刚一冒头就夭折了,或被吞并了 ,有少数生存下来的可能就代表着未来的强大生命力。当这少数新技术生存下来并被证实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时,微软即可扑上 来“跟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或者干脆把原创者购买过来,并迅速占领市场。买不到也没有关系,只要微软宣 称“已完成同类产品开发,近期上市”云云,小公司的订单就立即锐减,因为客户宁可等待微软……

  ---- “技术跟随”战略的好处是明摆着的:省去大量研发经费、人力、时间,最有效地利用全行业的创造智慧 ,避免了过多投资在错误的研发方向。而现实的状况是,创新注定要失败很多次才能有一次成功,无数企业已经因此错误而死 去。但是,企业要想得到如此“巧取豪夺”的厚益,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兼备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能力的技术资本家天才; 有雄厚的资本(应该是资本和人才)支撑,足以在滞后一年或更久仍能一扑而就并后发成功。·吴智勇·



>>> 经营 / 经营之道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