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用户注册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新浪频道 财经纵横

宏观

深度分析
新视点
宏观动态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缩小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28日 14:23 中国经济时报

  缩小地区社会发展差距的基本思路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即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包含了如下含义:第一,是 一个发展过程,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第二,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寻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第三 ,是基于现实的中国国情背景的和根植于中华文化资源的特有的现代化过程。

  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特点是:

  第一,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计算,中国人 类发展指标1997年为0.701,居世界第98位,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预计25年之后,中国人类发展指标将达到 世界高水平(大于0.8);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1997年为3130美元,居世界第104位,到2 020年中国人均GDP美元值将达到世界中等水平。这表明,中国有可能在相对低的人均GDP水平上达到相对高的人类发 展水平。

  第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消除贫困、避免贫富两极分化。从长远的观点看,到2020年或2050年 ,按当时的美元值计算,中国也不可能赶上或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也不可能使中国的人均能源和资源消费水 平达到那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但是如果能使15-16亿庞大人口都能够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那将是中 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最精彩一幕。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提倡和实行与经济发展水平、经 济增长速度以及资源可供量(包括进口量)相适应的消费水平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依靠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明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举的指导思想。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和社 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它们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步发展,否则一个轮子快一些,另一个 轮子慢一些,既可能出现制约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可能出现社会的不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不是自动形成的, 只有实施有效的政策,才能够使得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也使得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这里,政府的政策具有决定 性作用,应当有意识地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

  国家发展计划要突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地位。在“十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中应把社会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的位置上,从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看,还应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应提出旨在缩小地区社会发展差距的公共政策。

  全国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地区社会发展差距,首先是缩小各地区人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制定全国公共 服务如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最低标准。发展必须满足所有人口最低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促进大 多数人实现小康与促进少数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同等重要的发展目标。

  实现全国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宪法和法律依据的。

  实现全国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一、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使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欠发达 地区与发达地区人口享受诸如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机会是均等的,基本标准是均等的,基本投入也是均等的。二、实 现开发人力资源的目标,对贫困地区人口提供起码的公共服务,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又提高了他们 的劳动能力,从而扩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三、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全国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雪中送炭”的公共政策。为各地区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 重要共同职能,由于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差异甚大,凡是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有能力“锦上添花”的,中央政府则“少提供” 甚至“不提供”;凡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需要中央政府“雪中送炭”的,则应当“多提供”,“及时提供”,帮助他们达到 全国最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

  缩小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的公共政策

  获取全球与全国知识的政策

  欠发达地区应当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获取全球和全国知识,创造本地知识。

  第一,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大幅度降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进口关税税率,对电信和信 息技术及设备实行零关税,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国内各类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ISO9000和ISO14 000认证标准)接轨,提高本地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

  第三,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外国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简化手续,提高外国人发明专利批准率(目前只有9%) 。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盗版侵权行为。

  第四,充分利用原籍的海外人才资源或外地人才资源。鼓励他们不定期返回本地传播知识、转让技术、交流信息、提 供各种讲学机会,投资机会和贸易机会。

  第五,鼓励本国、本地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政府需要提高R&D的投入;确定投资的优先领域,特别是农业、环境 保护、资源开发、人口与卫生等领域的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外部性;激励知识创新者,保护创新收益;提高公共R&D投资效 率;对公共R&D机构进行改革,集中精干、高素质的研究力量于优先发展的基础科学领域;改变政府分配资金体制,面向社 会公开招标,公开竞争;促进一批公共R&D机构进行企业化或公司化改组,形成科技企业,直接进入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鼓励民间和外资进入R&D领域研究。

  扩大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政策

  第一,实现全民普及基础教育目标。增加中央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补助直接用于非贫困人口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和其 他费用,乡村教师生活补贴、乡村校舍设备投入;对贫困地区兴办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办寄宿学校、女童班、中小学的民族班 ;提倡大学生利用假期或或毕业后到乡村短期任教。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全额免费、中等和高等教育部分免费的特殊政策 。

  第二,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开办适应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化的职业学校。

  第三,放开高等教育市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提倡大学生勤工俭学,实行多样学生资助与劳动报酬 方式。

  第四,发展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和虚拟大学。

  扩大公民交流知识与信息能力的政策

  第一,充分利用通讯和计算机新技术促进人类发展。

  第二,为贫困地区和穷人提供更为方便的通讯系统。对少数民族家庭实行免费或低费入网;对小城镇、边远地区、山 区和各类学校提供通讯与电脑网络专项补助。

  第三,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第四,加快电讯业开放,降低服务成本和资费。

  保证未来生活环境质量的环境政策

  第一,开展大规模的国土整治,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作为优先领域。严禁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源头砍伐 森林,对25度以上坚决实行通耕还林。国家设财政专项用于上游地区水土保护国土整治、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 采取以工代赈,使当地老百姓尽快摆脱贫困。

  第二,采取严厉措施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第三,以“大扫除”方式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符 合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规模经济、严重亏损的企业。

  第四,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使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3/4降到1/2以下;大力发展清洁的再生能源——水力发 电;鼓励发展核电和新能源;取消能源(包括电力)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外资开发能源。

  第五,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用水效率,防止水污染。

  第六,鼓励公共参与,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环境社会压力。

  第七,积极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开放环保市场。

  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政策

  第一,积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改变传统政府投资与经营的做法,按商业化或企业化原则经营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如采取经营业绩协议、管 理合同和服务合同。

  第三,在公共行业打破独家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改善服务水平。

  第四,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

  投资于人民健康的政策

  第一,政府提供使用成本较低、社会收益较高、普通人口受益面较大的公共卫生。

  第二,加强母婴保健工作,降低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率、孕妇死亡率。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育母亲产前检查、分 娩服务实行免费。

  第三,进一步加强基础临床服务。

  第四,加强公共卫生保健营养知识的传播。

  第五,采取特殊措施获取全球卫生医药知识、强化本国知识创新。

  第六,强化农村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开发。

  第七,为居民健康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鼓励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提供更为方便的公共服务

  对少数民族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由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育 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增加国家对计划生育经费专项投入,应由目前占GDP的0.6‰逐步达到1.5‰以上 。 ■权威论坛□胡鞍钢 邹平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