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2017年,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冷热参半”。上半年,在市场关注的目光中,迈过20万亿元资产规模大关的信托业依旧高速增长,仅仅三个季度,信托资产规模就由20万亿元突破至24万亿元,令人咋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监管层的严格规范,以往制胜的利器逐渐“光芒暗淡”,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今年信托创新探索不断,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制度方面都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开始加入创新浪潮。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信托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应以提升受托管理能力为转型方向,明确行业定位,重点开展符合本源定位、体现受托管理能力的业务,发挥自身功能、制度优势,同时,通过各环节努力将其转换为经营优势。资产规模仍持续较快增长。

  自2007年以来,国内信托业已经维持了10年的高速增长,堪称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于今年行业走势,不少行业专家认为,整体来看,目前国内信托业平稳发展,与前两年相比,势头不错。

  近期,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7年3季度行业发展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行业管理信托资产规模继续保持稳健增长,3季度末信托资产余额24.41万亿元,比2季度末23.14万亿元增加了1.27万亿元。3季度信托资产规模的同比增速达到34.33%,环比增长了5.47%。

  对此,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和晋予认为,近年来,尽管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但信托业管理资产的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行业固有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风险资产占比稳步降低。

  和晋予表示,信托资产规模的持续较快增长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分析同比数据发现,GDP季度增速与信托资产规模增速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从2013年以来,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65,从统计上印证了信托业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预计,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的宏观基础更为牢固。”

  “就信托公司业务经营来说,今年成绩还是不错的。首先,信托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其次,虽然信托业务收入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从利润角度看,可以说还是有比较好的“收成”;另外,从去年以来,受惠于楼市升温,信托公司在房地产领域收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此外,信托公司所掌握的土地或房屋等抵押物价值明显上升,有助于化解存量资产风险,从而使行业总体风险水平有所下降。”知名信托专家、西南大学兼职教授陈赤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统计显示,随着信托业资产规模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行业发展效益也在稳步提升,前3季度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增长,信托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对行业收入贡献不断提高,信托业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7年3季度,信托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1-3季度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56.33亿元,比2016年前3季度的730.8亿元增长了3.49%,平均每家信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2亿元。从营业收入当季新增额来看,3季度全行业营业收入新增258.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了10.30%,创2015年4季度以来新高。

  从利润总额来看,2017年前3季度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53.79亿元,比2016年前3季度的518.64亿元增加了6.78%,平均每家信托公司实现利润总额8.14亿元,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从当季实现的利润总额看,2017年3季度为188.94亿元,同比增速为5.34%。值得关注的是,自2016年一季度行业利润当季增速下滑至-17.41%的近年最低点以来,2017年行业当季利润总额增速总体放缓,1季度为11.11%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但2、3季度均在5%左右,增速趋于稳健。

  和晋予指出,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尽管3季度行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总额都有一定程度增长,但不论是当季值还是累计值,其增长速度与信托资产规模、固有资产规模的增速相比仍存在一定空间。这种现象与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阶段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当前信托业在一些新型业务领域、新型业务方式上进行了布局,短期内尚未形成持续化、规模化的收入。预计未来随着转型业务的不断成熟,以及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系列政策的持续落地,信托业管理资产的质量和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9月全行业通过已清算的信托项目,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达到672.78亿元。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3季度平均每月信托业从信托业务中获得的报酬收入为58.32亿元,相当于为投资者实现收益的1/11。

  “今年信托业表现良好的另一个点在于给投资者回报较高,这方面成绩要好于前两年。”陈赤指出,除了今年信托投资收益较好的有利条件外,当前市场上资金紧张也推动了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升。“年底出现的“资金荒”主要是因为银行资金收紧,而并非社会资金短缺。当然,这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从银行出来的钱少了,购买信托产品的量也随之减少,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节奏因此放慢。为了加快成立产品,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必然增大。与此同时,信托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会增强。”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集合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从1月份的6.32%涨到12月份的7.24%。临近年末甚至出现收益率高达9.5%的集合信托产品。

  在此背景下,2018年信托自主管理类产品的增长会出现延缓,其规模增速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面对竞争,信托收益率提升,带来信托资金成本上升,某种意义上会削弱信托为优秀企业服务的能力,对信托公司控制风险水平不利。“一些优秀的企业不愿意接受信托较高的融资成本,而愿意接受较高利率水平企业,往往信用等级较低。”陈赤坦言。通道业务扩张之路或戛然而止

  盘点今年信托行业的关键词,陈赤表示,有不少创新可圈可点,这其中有制度方面的,也有产品方面的。比如说,信托登记正式施行、通道业务规模爆发、信托公司增资扩股、慈善信托频频问世、资管新规即将落地,等等。

  其中,通道业务的大幅扩张是今年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增速的主要支撑。“目前就规模而言,通道业务占信托公司业务比重较大,接近一半,但就业务收入来说,占比不太高,对行业收入的贡献不算太大。”陈赤表示,通道业务对信托公司来说,性价比较高,的确是部分信托公司偏爱的业务。“对于信托公司来说,虽然其实通道业务赚头不多,但规模很大,风控方面主要由银行来负责,所以这部分收益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据了解,目前通道业务往往被统计于信托公司“事务管理类”项下。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3季度末,行业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为24.41万亿元,其中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高达12.48万亿元。

  事实上,通道业务的爆发自去年底已经开始。2016年4季度信托业通道规模增速高达21.33%,2017年1季度、2季度信托业通道规模增速分别为14%、8.71%。3季度,信托通道增速为8.01%。

  上周末,银监会赶在2017年结束之前,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简称《通知》),对银信类业务进行规范,迅速引起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首次明确将银行表内外资金和收益权同时纳入银信类业务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将银信通道业务明确为信托资金或信托资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均由委托人决定,风险管理责任和因管理不当导致的风险损失全部由委托人承担的行为。

  陈赤表示,在目前的银信合作中,通过信托投出去的银行理财资金,客观而言,大部分应该是进入了实体经济,也有小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其中既有合乎监管规定的业务,也不排除有刻意规避监管甚至违反监管要求的业务。“《通知》其实主要针对的是银行,但不排除少数信托公司配合银行规避监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通知》的宗旨是希望信托行业自律,不要把重心放在发展通道业务上,而是更多开展主动管理类业务,以此实现转型升级。”

  “《通知》明确了通道业务的定义,此前虽经过几轮整顿,但在这方面,表述还比较模糊。信托公司在承接银信通道业务时,会有“风险由银行买单”的心理。而根据《通知》精神,今后通道业务的风控责任在银行,除此之外的其他银信类业务的风控责任在信托公司,那么信托公司在面对银行抛来的“橄榄枝”时就会比较谨慎,不能像以前那么轻易接受。”陈赤判断,2018年,在《通知》的监管压力下,通道业务规模会大幅减少,越来越少甚至消失。这对信托资产规模肯定有影响,或将出现增幅放缓。“《通知》的规定必然大幅度削减银行开展银信通道业务的动力,从源头上抑制银行绕开监管扩张业务规模的冲动。随之而来也必然使信托公司的该类业务来源大减,失去监管套利的空间。”

  但从长远看,对信托公司未必是一件坏事。“在通道业务中,信托公司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虽然规模很大,但每一笔业务的收益率很低,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在目前的监管形势下,信托公司自主管理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原来依托银行实现投资风险管理的模式行不通了,信托公司必须自己把控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加重了信托公司的责任,将倒逼信托公司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升级和创新。”陈赤认为。

  不过,《通知》并不意味着银信合作画上了休止符,除了通道业务,银信合作中的其他业务将继续在市场上运作。

  某信托机构研究员袁吉伟表示,短期银信通道业务规模会有下降。但《通知》并没有彻底颠覆现有银信业务模式,而是为原有监管政策打了补丁,引导金融机构在更加合规的前提下开展银信合作,所以不是取缔银信通道业务,而是剔除违规的业务需求。创新转型势在必行

  2017年信托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统计显示,今年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领域创新频出。

  其中,资产证券化更是信托公司今年耕耘的重点。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35家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总规模7368.11亿元,比2016年增长39%。其中,中信信托、建信信托、华润信托、上海信托参与超过10单;中信信托和建信信托的参与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以信托型资产支持票据(ABN)为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已有13家信托公司作为发行载体管理人,一共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规模合计475亿元,基础资产类型不断扩展,覆盖了消费金融、商业物业抵押贷款、PPP项目等。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表示,2017年信托资产规模虽然稳步上升,但不同类型信托资产规模结构展现出新的变化特征,表明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服务实体经济、业务创新等方面加快业务转型。比如,信托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创新手段,推进非标准化资产向标准化转型,拓展产品支持领域。

  袁吉伟指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加快主要体现在业务创新方面。依据信托公司能力、未来市场、与政策导向切合度看,家族信托、养老信托等信托业务相对未来发展较为看好,主要在于这些业务既能体现信托制度特色,而且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市场潜在需求较高。而外汇信托、互联网信托、消费信托等信托业务在短期并不看好,主要是这些信托业务难以规模化发展,与信托公司能力融合性不高,发展潜力可能并不高。

  陈赤预计,相比今年而言,2018年对信托公司也许不会太好过。除了通道业务规模将大幅下滑之外,信托公司另一大收入来源——房地产信托业务也将承压,符合风控要求的高品质项目融资需求将减少;另外,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也在持续规范中。“未来定位于银信类、政府平台类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单一从事非标债权融资的信托公司以及资本金比较低、流动性风险较高的信托公司会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但危中有机,那些此前在资管领域探索、着力较多的,投行业务储备较多的,资产证券化做得比较好,在财富管理上花了功夫的信托公司将面临更多发展机遇。”他同时认为,明年市场虽然有多重压力,但最近几年信托行业积蓄了不少实力,再加上目前行业风险整体下滑,以及信托业保障基金的成立,因此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即便有个别信托公司出现经营困难,也会在行业内消化,不会风险外溢。

  “目前信托公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压力不在“近忧”而在“远虑”。现在日子尚可的信托公司,如果不大力进行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能力会降低,最终会被市场淘汰。”陈赤表示。

  袁吉伟也指出,创新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趋势,信托行业只能前行,不然未来发展挑战越来越大。未来越是具有前瞻性的信托公司越是能够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而固步自封的信托公司最终会被淘汰或者成为被兼并对象。

  行业发展仍需“回归本源”

  对于未来信托行业的发展,除了转型升级,如何回归本源也是行业关注的热点。

  和晋予表示,未来信托公司仍要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最核心位置,发挥信托金融工具优势,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一是大力推进新兴产业投融资业务,信托公司未来需要更加贴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新兴领域的投融资机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业务,转变传统政府平台融资业务模式,积极推进PPP、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三是积极支持房地产租赁市场,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投融资业务逐步转向REITs、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存量房地产业务。

  “2007-2016年信托业实现了9年20多倍的规模扩张奇迹,年复合增速高达近40%,信托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与期间经济发展和监管有关。”方正证券分析师表示,随着监管规则逐步细化,资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风险因素的前后叠加,信托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信托公司需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持续回归信托本源,努力提升投研能力,深入挖掘新增长点,凭借经营优势消除来自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实现管理资产规模的适度增长以及收入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上述人士强调,信托业务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机构本应在获取委托人信任的基础上代客理财,但实践中信托机构多基于隐性刚性兑付来开展融资性业务,偏离了信托业的本源。因此,从中长期看,信托业应以提升受托管理能力为转型方向,明确行业定位,重点开展符合本源定位、体现受托管理能力的业务。同时,分步对非本源业务进行优化,建设制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受托资产管理机构。

  业内专家指出,信托行业发展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阶段,其实是依赖监管红利发展,由于监管差异化,国内金融机构都有自身不能碰的投资区域,而信托全牌照优势就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当监管优势渐渐消失,资管市场竞争加剧后,信托就需要发挥自身功能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这种优势,信托业就自然而然比其他行业做得好,还必须把好投资、风控等环节,将功能优势转换成经营优势才行;再进一步,信托业比拼的是制度优势。这几个步骤是一个进化、演进的过程,也是信托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郭艳琦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