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最该知道的事

投资者最该知道的事
2018年03月13日 21:44 新浪投资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明说

  来源:风险点(ID:fengxiandian001)

  (1)

  2017年12月资管新规出台后,接到几位投资者的电话,没有意外,所有人表达的都是对新规出台后投资风险的担忧与焦虑。他们的担心也非常简单:风险项目在增加,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判断投资产品的真正风险;同时担心机构利用资管新规,不负责任,掩盖信息,导致投资者受损。

  这些担忧很新鲜吗?一点都不,有投资就会有这种疼痛。在刚兑时期,不管投什么都会收回本息,考虑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只需要考虑收益、期限这些简单的、直观的问题,风险被大家自动忽略了。刚兑就像是麻醉剂,麻药过了,疼痛自然就回来了,资管新规的出台只是唤醒了这种疼痛,重新让大家开始担忧风险。我曾向约50位投资者做过一个关于风险与投资决策的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

  主要依靠自己做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认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风险判断;

  主要依靠投资顾问的建议的投资者,担心投资顾问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2)

  投资者都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总能找到最正确的思考方向,但遗憾的是做最优投资决策的难度太大。他们思考的问题往往是金融的本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受到诸多的现实因素的限制,实际的投资决策都很难做到最优。原因如上所担忧的:信息不对称、知识受限导致的判断失准。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是自己做出的,但投资者独立决策存在两个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一是多数投资者怀有强烈的风险恐惧心理,他们看重的是损失,而不是盈利。对他们来说,损失一百万带来的痛苦程度是盈利一百万带来欢乐的数倍。曾看到过一位投资者一年投资的利息收入接近千万,却因为一个产品上损失了三十多万而耿耿于怀、夜不能寐,整个人焦虑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犹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明智的人追求的是减少痛苦而不是快乐。大多数投资者希望减少损失带来的痛苦,因而常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寻求确定性,一种看似能够降低风险、减少痛苦的非理性确定性:希望有一个声音明确的告诉他,这个项目可以投资,风险不大。哪怕这种声音并没有多少依据,他们依然乐于去听、并急切的想听到,但他们忽略了这个确定性的声音是否准确,以及确定性并不等于安全性的事实。

  制约因素二是捷径思维,大量的风险判断工作是由投资者自己完成,但面对复杂的、海量的信息与数据,他们难以有效的加工处理,因而常常依靠经验和直觉,甚至直接听从于投资顾问的安排,简化决策流程和决策模式。而事实上,投资顾问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子,他们却很少考虑。

  这两个制约因素可以彻底解决吗?第一个很难,风险恐惧的心理基于人性难以消除,但恐惧的程度是建立在第二个制约因素之上,投资者不应该有捷径思维。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展开的,风险管理是财富管理的本质。风险和收益相比,收益是直观、可量化、易判断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对风险的判断。

  理论上市场并不存在真正的无风险,大家所提及的无风险利率所参考的国债、定存等,并不是真正的零风险,只是在某一阶段内发生实际风险的概率极其小而已。所以,投资者应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形成理性的认知,接受风险的客观存在,提高自身风险判断的能力与智识,并为此付出必不可少的成本:要么花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和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要么花时间和金钱去挑选专业客观的投资顾问或机构为自己服务。没有其他的办法,这方面的节省有可能在未来加倍偿还。

  (3)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重新去学习专业的金融知识也是不现实的。那么重点就落在了如何花时间去选择专业客观的投资顾问或机构为自己服务。选择比学习更重要,投资者要有选择的哲学。这个选择题看似简单,好像选择正规、大型金融机构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并不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了解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大多数投资者会和熟悉的投资顾问建立一种看似和谐的信任关系,并在投资时听取他们的投资建议。但很少有投资者自问为何相信他们,以及相信他们什么?是基于私人关系、机构背景还是投资顾问的能力?很多时候,问题都被表象掩盖了,投资顾问面带微笑的聊聊天、吃吃饭、旅旅游、打打球、送点礼品、再说上几句好听的话,投资者便做出了投资决策,把最该关心的“专业、客观”的基础性问题抛诸脑后了。

  专业和客观,很普通的两个词,翻译一下:

  专业,意味着对金融产品有全面、深度的了解,这是信任的基本前提;

  客观,意味着没有利益冲突,这是信任的重要保障。

  专业的投资顾问很多见,但没有利益冲突的投资顾问就少有了。这个逻辑也非常简单,就目前金融机构(包括财富管理机构)的盈利模式、投资顾问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需要把金融产品销售出去才会有收入,投资顾问把金融产品销售出去才会有佣金,获利都来自于产品端。谁给钱就替谁说话,这种利益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指望他们说实话就太天真了。大部分情况下风险越大的产品获利越高、提成越高,投资顾问潜意识中会有推荐高收入产品的倾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最有利于金融机构和投资顾问的,最不可能有利于投资者。

  可能会有些投资者说,他遇到的客户经理挺好的,感觉很客观。那么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你遇到了“资深”的投资顾问了,你感受到的可能是高超的销售技巧,这个以后再论。另外,几乎所有的投资顾问都背负着所在机构的业绩考核压力,在这种关乎生存和饭碗的压力之下,他们会向投资者推荐所有的金融产品,而不管投资者是否真正合适和需要。所以,投资者经常会受到各种金融产品的推荐信息,如果每个都投的话,资产早就几十亿以上了,可见信息之巨和未经筛选的事实。有些投资顾问甚至赤裸裸的向客户提出“最近业绩差,帮我买点吧”的无厘头要求。我不知道那些真的提供“帮助”的投资者是如何思考的,我只是觉得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存在。格林斯潘曾说“那些指望着奉行利己主义的借贷机构来保护客户权益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深感震惊,觉得难以置信”十分赞同。

  抵制住诱惑真的很难,真正没有私心的投资顾问做金融产品销售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或者他们有很强的自制力,但一定伴随着痛苦、焦虑和犹豫。当然,不是因为利益冲突的存在,就意味着投资顾问推荐的所有金融产品都有风险,而重点在于信息被过滤了,投资者不知道哪些是信号哪些是噪声,难以判断真正的风险所在。有没有真正独立、没有利益冲突的投资顾问(或机构)?国内还真的很少见,成熟财富管理市场的投资顾问,他们提供服务是向投资者收取费用的,而不是向资产方。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环境和土壤,投资者也没有成熟到愿意为投资咨询付费的阶段,但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4)

  风险也分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所有的钱都放在银行活期,理论上是没有损失本金的风险,但实际上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本金缩水了、贬值了。看似没有亏钱,但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这是不参与市场的风险,也就是所说的相对风险。相对风险往往经常发生在较差的资产配置策略里,不易被察觉,但却十分重要。绝对风险是投资产生了实际的损失,投资者感受强烈,是常被提起防范投资风险的具体所指。

  投资者首先要防范的是绝对风险,再具体一点,是防范已知的未知风险。即知道所投资的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风险因子有很多,但不知道这些风险因子如何相互作用并多大程度上影响结果,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分析判断这些风险因子,并正确的指导投资决策。

  对于目前中国整个财富管理的市场,绝对风险发生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但总量比较大。根据信托行业2017年三季度的统计数据,不良项目多达594个,占全年总数量的3.3%左右,规模达1392亿,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只是表现较好的信托行业,如果算上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风险暴露的比例只高不低。一支产品3%的概率发生风险是偶然,所有产品的3%却是必然。当不小心成为那3%的时候,个体的风险就变成了100%,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自己成为那3%。

  (5)

  未来的变化速度将是指数级的,变化是机会还是风险,取决于思维方式和对待方式。对所有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与时俱进,最大的危险是让意识生活在昨天的背景里,继续按照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做事。对于大多数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投资者们,去学习专业的金融知识去判断风险投资未来是必要但不现实的。对他们来说,最该做的是投资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创富经历和人生体验,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择哲学。做知情的投资者,这是最简单、透明、高效的策略。

责任编辑:何凯玲

相关专题: 信托理财学苑专题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