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试行)》(简称“《行业评级指引》”)呼之欲出,待《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简称“《监管评级指引》”)修订完善后,信托业将构筑起双评级模式。

  《行业评级指引》制定方信托业协会表示,行业评级和监管评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行业评级更侧重于信托公司为投资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增加好的信托公司的社会公信力。监管评级是在行业评级的基础上,综合关于公司治理、风险、合规等监管意见形成的,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

  双评级模式对转型之中的信托业究竟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来看行业评级,行业评级体系涵盖四大板块、11个指标的内容,包括资本实力板块(Capital Strength)、风险管理能力板块(Risk Management)、增值能力板块(Incremental Value)、社会责任板块(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短剑”(CRIS)体系。

  信托业协会将信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列为行业评级考察重点,并将净资产收益率、营业费用收入比、人均信托净收益等列为增值能力,引导信托公司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率、实现人均收益的最大化。这本身也是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体现。

  本次行业评级注重信托项目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与监管部门维护行业稳定和促进行业稳健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在资本实力指标中:净资本/信托风险项目规模,考察的是信托公司对信托风险项目的管控能力。在业务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此外,行业评级体系单列了社会责任指标,主要考察纳税额和向受益人分配的收益,引导信托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再来看看监管评级的内容,银监会在此对信托公司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考核,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资产管理及盈利能力,并综合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及其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等信息。

  多种监管评级指标精准地传达出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要求,借此树立的行业优质标杆,也对信托业转型发展产生积极引导的作用。

  通过监管评级结果,信托公司可以更加清楚公司在行业中的排名,对照检查并客观认识经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相结合,对于评级结果良好,业务创新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公司,在各项监管的配套政策上都会有所倾向,进一步扶持其发展。尽管这点让业内诸多公司压力很大,却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优胜劣汰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信托业界并未有官方权威的信托公司评价体系,一些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信托公司兑付评价等也存在一定程度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不同于监管评级,信托公司行业评级结果将由协会对外公布,有助于推动政府、社会公众对信托业的认知。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