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9日 09:03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王雅洁

  被市场认为是资本市场大鳄“明天系”旗下成员的新华信托,近来大事不断。除7月完成增资扩股外,镇江冠城计划二期、奈伦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汇源6号等新华信托发行的多个信托计划在今年接连踩雷,遭遇延期兑付,涉及资金分别为0.74亿元、2.66亿元、6亿元,本息超10亿元。

  不仅如此,从年报透露的信息来看,新华信托经营风险的加剧,利润的大幅下滑均令业界忧虑。数据显示,2014年新华信托实现净利润1.06亿元,与2013年的5.40亿元相比,骤降80.40%。值得担忧的是,该公司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同比增幅超两倍。

  对此,新华信托解释称,“127号文”的出台,意味着各部门在监管银行同业业务问题上已达成一致,信托公司的单一通道类业务受到了巨大影响。从市场环境来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大力开展资管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市场竞争,但因踩雷而受连累的投资者对此并不买账。

  镇江冠城计划悬而未决

  距离去年12月27日到期的“新华信托·镇江冠城商业中心项目收益权投资集合(查询信托产品)”8个月的处置期时间已过,然而,有投资者向经济导报记者反映,仍未收到全额本息。 据新华信托网站公告显示,镇江冠城计划共三期,总募集资金2.2亿元。第一期成立于2012年10月30日,计划规模1亿元,实际募集资金为人民币(6.3657, 0.0000, 0.00%)1亿元。而二期成立于2012年12月25日,发行规模1.2亿元,实际募集资金为人民币7480万元。

  第三期成立于2013年1月6日,实际募集资金4520万元。 目前可知,该计划二期并未如约兑付,而其他两期是否已经兑付,不得而知。9月8日,导报记者致电新华信托询问该计划进展,其并未回复。 有消息称,在处置期内,新华信托之所以未进入司法程序,是考虑到法院拍卖资产程序较慢,希望融资方自身可以再次融资。该消息还透露,新华信托也做好了自掏腰包“兜底”的最坏打算。

  在完成了7月的30亿增资后,新华信托似乎比以往更有底气。据了解,新华信托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2亿元增加至42亿元事宜,于2015年6月23日获重庆银监局批复,并已于7月8日完成工商变更及备案登记手续。 值得一提的是,增资完成后,原股东股权比例稀释,而上海珊瑚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上海纪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宏达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出现在了新华信托最新的股东名单中。

  身为“明天系”的新华信托,继2014年引入“人和系”后,其股权结构也再度生变,作为原第一大股东的新产业投资持股比例稀释至17.33%,仅列第三位。据了解,虽然近年来新华信托股东有进有出,但自1998年起,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新产业投资不曾易主,此番表面上“明天系”公司股权降低,但是否暗度陈仓,尚不得而知。

  不良资产骤增

  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华信托信用风险资产共计17.99亿元。其中,报告期内,公司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期初数为2.51亿元,期末数为7.76亿元。2014年不良资产共增加5.25亿元,同比增幅达209%。自有资产不良率也从2013年末的12.22%,激增至2014年末的43.16%。 对于风险管控,新华信托表示,公司按照“三会一层”架构,完整地建立了符合经营管理需要的运营体系,且确立了实现以防范风险传递为目标的“三个分离”的公司内部控制措施核心。 事实上,这些措施并未有效制止风险事件的频发。进入2015年,新华信托在官网发布多个公告,对其运行项目辟谣或宣布延期兑付

  。而爆出面临兑付危机的也远不止这些。 今年3月5日,新华信托公告称,“新华信托·汇源6号房地产基金集合(查询信托产品)”(以下简称“信托计划”)投资的“石家庄卓达碧水馨园住宅项目”运行正常,项目抵押物充足,能够保证投资者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同时,其还含糊表示,受托人有权根据本基金实际运作情况决定延长本信托计划的期限,决定延长本信托计划的时间不得超过1年。有消息称,该计划已延期1年。 今年4月已经到期的“同岳租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3号)”一期的2899万元也未能如期兑付。幸运的是,在拖延了20多天之后该计划一期投资者如数收到兑付资金。

  6月1日,“新华信托华恒70号·奈伦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期由于5月27日到期无法兑付,被宣告延期。新华信托称,上述计划投资的“奈伦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目前债务人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突发事件已致其无法正常经营。 据了解,奈伦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一期共计2.66亿元,另外两期产品共计1.84亿元也将于下半年到期。对于上述多个信托计划的最新进展,新华信托工作人员并未予以回复。

  此外,新华信托2014年的违约大戏更是堪称精彩绝伦。本息高达10亿的上海录润计划、新华信托基石7号、华惠119号、华惠50号等均未能按期兑付,其中还不乏自掏腰包进行刚兑的案例,业界调侃的“踩雷专业户”可谓实至名归。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