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 杨学聪) 近日,市劳动保障局发布了本市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本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已经达到183818人,求职人数为142114人,求人倍率已经从二季度的1.08上升到1.29,职业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据统计,三季度本市劳动力市场最大匹配率只有0.62,意味着100个岗位中只有62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市劳动保障局官员总结,6大因素阻碍劳动力找到称心工作。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共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大量的求职招聘信息不能及时上网,造成空岗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中餐厨师在宣武区需求缺口高达935人,而在崇文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272人却没有岗位。
其次是求职者观念问题,有岗位不应聘或者无岗位也应聘的现状导致部分职业供求不平衡。如,三季度环卫工人岗位很多,在朝阳、海淀等区县都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4546个岗位竟无人应聘。而机动车驾驶员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供过于求,三季度仍有6164人没有岗位,但还在继续应聘这一职业。
技能和学历的老问题仍然突出。今年7到9月,本市就有近3成的岗位由于求职者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而空缺,与此状况同时存在的是目前近8成的求职者只有高中或以下学历。
服务资源不足也是造成供求结构矛盾的因素之一。据了解,目前本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近400家,但没有一家有较大的场地,主要接待零散用工的服务机构。
工资价位缺乏在市场中的指导作用,也导致了职业匹配难。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出现漫天要价或者工资过低的现象,最终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结构性矛盾造成市场配置率低,劳动力供求弹性差,也影响了职业介绍成功率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