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看成效 促进就业再就业预期目标实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 06:50 中国青年报 | |||||||||
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在国家对过热行业明令降温和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6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6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其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共有4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国有企业尚有下岗职工1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万人,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全部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代缴了社会保险费。 就业问题专家对此这样评说:“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我国劳动力增长迅猛和失业人员压力继续加大,而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这一大背景下,这一成绩的取得尤为不易。” 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界出现一个对比鲜明的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国家连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收紧“银根”,但几乎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新的操作办法,简化担保程序,降低担保条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信贷扶持。有关方面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1~5月,全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余额5.9亿元,累计达到12.2亿元。 在此次宏观调控中,中央采取“升温”与“治热”并举的区别化调控手法,在对一些过热行业严厉控制的同时,对农业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照”。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的“三补一减”政策的落实,农民感受着宏观调控的“实惠”。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土地和农业重新对农民产生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弃耕、撂荒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缓解了弃农务工造成的就业压力”。 不仅如此,在此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所采取的铁腕“收复失地”行动和严把土地“闸门”,使大量被圈占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直接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形成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地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目标任务被层层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加速推进,对促进再就业迅速发挥重要作用。而各级党委政府在全力落实经济调控各项政策的同时,加大资金筹措和工作力度,运用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 上半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权威人士同时指出,下半年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严峻。 在整体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少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地区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宏观调控对某些领域就业的滞后影响也需要引起重视。据预计,今年因征地和政策因素转入城镇的“农转非”人口中,劳动力将达到140万人。 如何应对仍然严峻的就业再就业难题?专家指出,除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外,还应紧紧抓住眼前宏观调控提供的良好机遇,在“结构调整”这一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上做好就业“大文章”。他们提出,“解决我国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发展服务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结构调整对促进就业的积极影响已清晰显露。各地在控制少数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纷纷在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等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现代流通、服务旅游等被着力加强,一大批原先被忽视的弱势行业和大量微小企业被有力扶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说:“这既缓解了很多地方就业压力的燃眉之急,也为长远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