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组织成福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5:4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福州8月1日电 (记者 陈强) 据最新发布的福建省高校就业白皮书,2003年福建省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非公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地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由福建省人事厅和教育厅联合推出的这份“白皮书”称,2003年的需求情况调查表明,非公经济组织对毕业生的需求占全省总需求的79%。从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分析,省属及中央在闽单位接收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1%和9.75%,而到各类企
在非公经济组织活跃的福建,对于工科及应用型专业需求较旺,因而凡是紧扣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专业就业率就高,而覆盖面窄、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白皮书”列出了福建高校本专科就业前10位(就业率在80%~100%)和后10位(就业率在30%~60%)的专业。 从专业角度分析,本科专业就业呈良性状态,两头小中间大,大部分专业就业率在60%以上。专科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呈上小下大的态势,而且就业率低的专业比就业率高的专业高出48个百分点,可见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难不单纯是学历层次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专业结构失调的问题,有些专业的开设并没有找准市场需求的方向,盲目设置。 这份“白皮书”指出,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还是突出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差;大多数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仍采取学年学分制而未进行完全弹性学分制改革,这对改变学生一次就业到位的旧观念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都是不利的。此外,一些学校办学思想浮躁,一心想升格、办本科、办综合性大学,而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有些高职高专办学很有特色,经过夯实、改造,完全可以办出自己的风格,打出自己的品牌,但也想升格,办本科,不但丧失自己的特色,办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和别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