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特斯拉因幽灵刹车被判定系统缺陷!法院:车留下,并退回全额车款

2022-07-16 18:56:16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智能车参考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邓思邈

  来源:智能车参考(ID:AI4Auto)

  特斯拉又被德国车主告上法庭了。

  这次是因为Autopilot系统无法准确识别障碍物、幽灵刹车次数过多。

  由此,慕尼黑法院判定——这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危害”,容易导致追尾事故发生。

  结果就是,车主胜诉,并拿到了将近76万元的购车款赔偿。

  到底发生了什么?

  特斯拉再次因为Autopilot深陷“泥潭”。

  据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最新报道称,因为特斯拉Autopilot存在安全缺陷,慕尼黑法院判决如下——要求特斯拉赔偿车主这台Model X的购车款,即112,0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76.3万元)。

  他们所指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是什么?

  目前已透露的有两个:Autopilot系统无法准确识别道路障碍物,例如建筑工地的狭窄过道处;还有就是幽灵刹车次数过多。

  法院据此裁定,这些缺陷和不足可能会对市中心交通带来“巨大危害”,并且导致追尾碰撞事故的发生。

  然而特斯拉律师辩驳道,Autopilot并不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

  慕尼黑法院那边给出的回应则是:如果车主需要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不同驾驶场景下频繁开关Autopilot,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原告律师克里斯托夫·林德纳(Christoph Lindner)说:“这再次表明,特斯拉在Autopilot方面没有信守承诺。”

  网友怎么看?

  跟以往特斯拉自动驾驶出问题不同,这次更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莫名其妙和不解。

  首先,有人认为德国法院的判决有些奇怪——特斯拉Autopilot本来就只适用于高速公路。

  其实这样的怀疑有一定的合理性,参阅特斯拉车主手册就能发现端倪。

  例如ACC自适应巡航功能,主要限定在高速路等干燥的直路上。

  自动辅助变道功能,也是为高速公路上变换车道而设计的,还特别注明了请勿在施工区域或可能有行人的路段使用。

  自动辅助导航驾驶(NOA),同样是为自动驶入驶出高速公路匝道或立交桥岔路口而设计的;且特别注明了车辆接近施工地段时,该功能并不能确定合适的行车道,需要车主及时接管。

  另外,还有网友质疑这位车主动机不纯——他只是想“捞”到一台新Model X:

  也有网友认为原告律师想借此案“出名”,或者律师可能被其他车企买通了故意为之:

  上文提到过,原告律师是克里斯托夫·林德纳,德国人。

  资料显示,他所在的律师团队——“特斯拉律师之家”,专门面向特斯拉车主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宣称他们的使命是为了让特斯拉成为最具价值的制造商。

  目前这个律师团队经手过的案件,包括特斯拉车辆的面板间隙、车身油漆、电池容量、充电,以及自动驾驶等问题。

  最后,也有网友赞同德国法院的判决,同样流露出了对特斯拉Autopilot能力的不信任。

  德国人对自动驾驶非常谨慎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法院的判决已然成了不容置喙的事实。

  只是慕尼黑法院的那套说辞听起来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似乎希望特斯拉Autopilot一夜之间就能达到很高水平(适用于不同驾驶场景),如果做不到就得接受惩罚。

  未免对自动驾驶现阶段的能力要求过高?

  其实对于自动驾驶,德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小心翼翼、十分谨慎的态度。

  早在2016年,德国联邦交通部的专家就表示,特斯拉Model S构成了“巨大的交通危险”,特别是Autopilot,还提议让Model S退出德国市场。

  2020年,德国法院判处特斯拉——不能用“Autopilot”、“具备自动驾驶的能力”、“今年年底就能在城市街道实现自动驾驶”等字眼打广告做宣传,原因是误导消费者。

  今年3月,一位德国Model 3车主也起诉了特斯拉,主要因为自动驾驶软硬件不兼容导致一些功能不起作用,诸如无法识别交通信号灯、停车标志等。

  法院最后判决的结果是,要求特斯拉赔偿给车主一台Model 3的购车款。

  综上来看,德国对自动驾驶这项新技术的态度显得有些冷漠、将其拒之门外的感觉,作出的判决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反而是草草了事息事宁人。

  相比较而言,英国和中国则更为开放包容一些,不仅在法律上承认这项新技术,还明确划分了事故责任主体。

  诸如英国今年出台了新规,允许司机在自动驾驶期间通过汽车内置屏幕观看电视和电影,如果车辆在自动驾驶期间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而不是个人承担索赔责任。

  我国深圳最近出台的法规,则是明确了L3-L5级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主体,规定L3、L4级出事由司机负责、L5出事谁开发谁负责;

  并且强调自动驾驶出事后,自动驾驶软硬件供应商们应当及时召回车辆并解决现存的不足。

  也许这才是对待一项新技术的正确态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