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王新喜
来源: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
共享充电宝的行情越来越不乐观,在过去的半年,裁员、亏损几乎成为常态。
从行业头部玩家来看,在过去的半年里,在去年街电搜电合并成立竹芒科技之后,行业格局从三电一兽变为小竹兽,但最近半年,几乎未见有竹芒科技的相关市场营销的消息。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曾经连续5个季度盈利,打破共享充电宝不赚钱的魔咒,而如今已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其2022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怪兽充电第一季度营收为 7.371 亿元,同比下滑 13%,环比下降 12% ;三个月亏损近一个亿。
这种亏损甚至是在营销费用大幅削减的情况下,也因此,相对上市发行价8.5美元的市值高点(21亿美元)。截止2022年6月17日收盘,怪兽股价已跌至1.16美元,总市值为3.06亿美元,股价已蒸发85%。
小电也不乐观,早在今年三月,小电科技被曝出了裁员约2000人的消息,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
共享充电宝的寒冬来了?
当然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不乐观,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疫情反复下的大环境相关,共享充电宝的营收高度依赖线下商圈人流量,而在疫情下,各商圈、旅游、酒店、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纷纷按下“暂停键”,线下流量的缺失导致各大厂商都遭受重击。
流量断崖式下跌,收入锐减,但人力、运营等方面的成本还要继续支出,亏损就不难理解了。
疫情的反复对经济与国民收入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进而对消费需求与消费心态造成了抑制性的影响,共享充电宝本质是属于消费升级趋势下的一种产品消费,但从当前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来看,更倾向于消费降级。
而共享充电宝的亏损,本质上还与其商业模式的弊端有着直接关系。
在过去,共享充电宝玩家都是直营模式,即向入驻的商户支付高额的入场费和分成。共享充电宝基于“得商户者得天下”的共识,头部玩家对点位的争夺愈加激烈,企业为了争夺点位,不得不打价格战,商户拥有更高议价权。高居不下的成本,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当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线下人流量锐减的时候,涨价就成了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整个行业其实也看到了自营模式对自身营收与利润造成的压力,开始谋求转型,摒弃这种模式弊端,各大厂的转型思路都是直营转代理。
早在去年7月, Donews透露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高程已离职,有美团充电宝渠道经理在网上公布“低转代”规划,涵盖济南、长沙、杭州等 33个“低收益”城市的自营共享充电宝业务被代理商接盘。
此外,去年4月,街电搜电合并成立竹芒科技,双方形成“直营+代理”的双驱模式,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借助搜电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点位优势,布局下沉市场代理模式。
怪兽充电也在通过“直营+代理”模式推动业务下沉;小电早于2021年7月就已开始发力代理模式。据官网显示,小电目前推行“合伙人公司”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只保留二三十个的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在官网上,也强化了对代理模式业务的宣传。
代理模式是不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解药?
如今,整个行业逐渐向代理模式转移,试图借助代理模式来改善直营模式的现金流压力。
在直营模式下,品牌直接与点位商家协商,租借位置投放设备,同时依靠地推团队来运营维护,厂商需要支付商家入场费与分成费,商家坐地收钱。
而转为代理之后,共享充电宝品牌就可以向商家收取代理费。
代理模式的流程大致是,代理商直接向总部购买设备,共享充电宝企业提供设备与业务支持,代理商铺设专柜,双方按约定确定分成比例,一般是二八分成或者一九分成,代理商占据大头,即每单支付,代理商能获得80%~90%的高额收益分成。
对于品牌方而言,代理模式可以相对快速获取设备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后期分润的持续性收益,能有效控制成本,降低亏损风险,而代理商则拥有运营自主权和大部分分润费用,看起来是一种双赢模式。
但放到真实的市场环境下,代理模式是否能实现真正的盈利,还有待观察。
首先是从目前来看,代理模式在一二线的空间已经不多,各大玩家已经通过直营模式覆盖了各个商场、娱乐场所、餐饮行业、医院、旅游景点等优质点位,点位趋向于饱和,要铺开代理模式,就要去下沉市场铺市场。
代理模式也更适合下沉市场。
不同于一二线市场有更加开放的市场商业规则,可以通过直营快速推进规模,快速建立一张共享充电宝覆盖网络,下沉市场有着不同于一二线的商业规则与独特的商业属性,市场的扩展更依赖于本土化的人脉与资源去推动,官方直营谈合作反而推进慢、阻碍大。
而依赖下沉代理商的人脉等本地资源与对当地市场环境的熟悉,可以更好的推进合作。
但弊端也存在,下沉市场,无论是产品服务、品控与售后等方面难与一线城市媲美,如若只追求市场扩张的速度,而不注重对下沉市场代理商的挑选与扶持,代理点位往往会因为各种产品问题、服务与收费问题导致整个品牌的声誉受损,规模化布局也很难持续。
因此,在当前,各大厂商基于代理模式都有专业团队负责代理商的培训和支持工作,通过渠道代表负责在其区域内对代理进行业务帮扶。
比如小电科技就一直都有专业团队负责代理商的培训和支持工作,渠道代表负责在其区域内对代理进行业务帮扶,运营内容包括对代理团队业务方向的把控和业务能力的培训等,代理商有问题和想法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获得帮助。
整体而言,代理与B端商户合作方式较灵活,代理模式可以加速渗透,更细、更全面地覆盖市场,早一步通过代理模式将市场铺开,就能率先抢占下沉区域市场的主动权。
但由于所有厂商都开始直转代,内卷的战场从争夺直营点位到争夺代理商。当前各大共享充电宝品牌发布的招募“合伙人”的条件,大多以低门槛创业、高分润甚至分期购机等去招募代理商。
从代理商的角度来看,在多家竞争之下,基于快速回本的考虑,会选择分润比例高的品牌进行合作,因此,厂商会在代理模式上给予更加优惠的条件。
这也不难理解,代理模式要成立的逻辑首先是让代理商赚钱,才能形成规模化的代理渠道,之后品牌方才能考虑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如果代理商本身不赚钱,就很难稳固代理商阵营,代理渠道规模扩张受阻,整个模式就很难运转。
因此,当前的主流厂商都给到了二八分成,或者一九分成,根据早前《天下网商》的报道,为了在代理商争夺上更有优势,有厂商甚至开出100%收益分成的加盟条件,有加盟商户一星期的佣金收益就高达三万。内卷到极致的结果,直转代又步入了同一条河流—为线下门店打工,因此,代理模式要实现盈利可能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与此同时,因为代理模式增加了人员培训与渠道帮扶、售后的各种成本,在各种成本支出之下,代理模式下能带来的利润还非常有限。
而下沉市场的共享充电宝的消费需求与频次又不如一线,下沉市场铺的越多,越快,帮扶培训人员的投入越大。
也是基于对代理模式带来的不确定性,厂商们都是将直营与代理结合,而没有偏废其一,因为直营与代理是不同的市场拓展方式与不同业态模式的互补,是通过不同市场区域的不同方式运作的,两者之间目前是割裂的运营方式,如何实现融合,发挥1+1>2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主流厂商都在发展代理模式,但当前却没有厂商喊出代理模式已经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
共享充电宝持久战:直代共存与现金流为王
整体而言,在疫情反复的市场环境下,各大厂商都在找出路,毕竟,维系点位优势的成本越来越高,赔本赚吆喝式点位合作愈来愈捉襟见肘,相对而言,代理模式的现金流和成本控制优势还是明显的,也不失为一个尝试的出路。
但代理模式的难题是管理难度大、服务水平与标准不如直营,直营模式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更好,也能够保证日常管理效率,但现金流压力大。
相对于直营模式对点位质量的要求更高,经营成本更大,代理模式可以提高密度,降低成本,但也会降低品牌的掌控力。
因此,由于直营和代理各自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未来直代共存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行业的大趋势。
从当前来看,各大玩家还在苦熬,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比如竹芒科技还在大力发展合伙人模式,进行新硬件产品的推广。怪兽充电在探索广告+白酒业务。
整体而言,共享充电宝的生意是成立的,据《2021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 年我国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5亿元,而未来五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将继续扩容,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8%。
但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行业的竞争逻辑不是技术比拼,也不是网络效应,而是资源的争夺。
在狼多肉少的市场环境下,整个行业要实现盈利,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行业合并减少内耗,这样也能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并降低入场费。另一种方法则需要玩家达成一致协议,建立与商家的分成标准,确保双方都有利润。
但事实上,各大厂与各商户彼此都是基于利益最大化考量,这两个方案都难逃人性的弱点。
主流玩家直转代虽然降低了直营模式的现金流压力,但同时也强化了代理模式的竞争,模式转换了,但内卷的本质没变,品牌方如何将直营与代理模式有机整合,形成差异化定位与良性的共赢模式,是度过寒冬的关键。
对于场上的玩家来说,当前整体亏损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洗牌时刻,因此,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盲目扩张规模并不可取,当下的市场环境应该坚持现金流为王,谁能最终到活到长期盈利的那天,要看谁更有打持久战的实力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