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蔚来低调补招应届毕业生,虾仁猪心承诺“绝不毁约”

2022-05-21 15:46:29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智能车参考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万博

  来源:智能车参考(ID:AI4Auto)

  刚刚,蔚来一则春季“招贤令”,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蔚来此次招聘,是属于补招形式,意味着此前一轮招聘还没有满足岗位需求。

  反观造车新势力另外两大玩家——小鹏和理想——此时正陷入春招毁约、内部裁员传闻的人事风波。

  而且,就在最近,蔚来总裁秦力洪还亲自承诺,蔚来没有春招毁约的事。相比另外两家,蔚来也没有内部裁员的消息传出。

  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蔚来春招概况

  春招正式开始是在今年2月份,这一阶段的招聘,主要是作为去年秋招的补充招聘,也就是说,秋招人数没有满足招聘需求的岗位,会在这次春招中进行补足。

  而从整体的招聘规划来看,呈现出2个特点:

  首先,校招重点岗位,以研发为主,职能部门为辅:

  研发方向,包括自动驾驶、数字座舱、三电新能源、整车制造等职位。

  职能部门和用户支持相关岗位,包括法务、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则主要通过社会招聘进行,而且只是社招岗位的一小部分:

  蔚来社招网站显示,全部社招岗位有3141个,而用关键词在站内搜索职能部门相关岗位,只有不到300个,几乎是全部社招岗位的1/10。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秋季校招的主要岗位,也是集中在研发部门。

  以这个逻辑来看,蔚来目前与智能驾驶、数字座舱以及整车制造等相关的研发团队,不管是社招还是校招渠道,还都处于扩张阶段。

  团队整体规模怎么样?

  求职网站职友集的披露的数据显示,蔚来在2021年时招聘需求达到巅峰,全部线上岗位接近4000,而今年只有1541个,基本回落到2020年的水平。

  这个数据虽然不能说明蔚来的整体团队的全部情况,不过至少透露出一个信息:

  虽然春招如火如荼,但整体的招聘需求较去年来看,已经大大缩减了。

  小鹏理想,春招毁约

  视线转到小鹏和理想这边,春招毁约,早已是人尽皆知了。

  最先曝出的是理想,早在5月中旬就有大量相关人员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曝出,理想汽车对一部分2022届的校招offer毁约,

  之后,理想也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

  理想表示,毁约事件属实,主要是因为近期业务架构调整,毁约主要涉及少部分尚未入职的校招学生,同时对遭受解约的学生,理想给出调岗和解约赔偿两种方案。

  但公开信息显示,理想的调岗方案,仅是提供调岗面试,最后是否能真的入职,还是未知数,而没有调岗的人员,理想则给出1个月工资补偿。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小鹏汽车春招毁约也被曝出,对于毁约对象,则是5000元赔偿金。

  对此,小鹏给出的回应也与理想如出一辙:

  解约属实,主要原因是内部结构优化,同时小鹏还说明,涉及解约的仅占春招一小部分毕业生,待入职的应届毕业生约900人,预计在今年7月规模到岗。

  而在此之前,毁约事件似乎早有预兆,今年4月份,两家车企相继被曝出内部裁员,虽然后来被官方否认,但从蔚来招聘需求减少和其他线索来看,头部造车新势力自进入今年以来,都集体呈现一个失速状态。

  以小鹏为例,截止到2020年末,小鹏汽车团队人数有5084人,截止到去年年底,团队人数超过15000人,一年之间团队增加10000人。

  而小鹏回应毁约事件时曾提到,从2021年初至今,新增员工超过10000人。

  按照这个逻辑推算,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小鹏汽车团队人数,基本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与造车新势力2021年团队极速扩张的状态截然不同。

  为什么?

  蔚小理团队扩充踩下急刹车,啥信号?

  归根结底,核心因素还是钱的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2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承压,

  从去年年底开始,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价格经历一波飞速上涨。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国内主要市场的镍报价由原来15万元/吨上涨到22万元/吨,钴报价从不到49万元上涨到56.6万元/吨,磷酸铁锂生产价由不到10万元涨到15万元/吨。

  而相比于去年初,截止到3月份,主流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涨幅都在一倍以上。

  成本承压,想要在利润表上好看点,就得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勒紧裤腰带。

  就像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最新的财报会议上讲的,从内部经营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优化,降本增效。

  其次,就要说到最近一段时间的黑天鹅事件——上海疫情封控。

  从今年3月底开始,上海新冠疫情愈演愈烈,停工停产不仅是影响生产,更严重的后果是,上海作为国内主要的汽车供应链集散地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主要主机厂因为供应链不稳几乎陷入停摆。

  包括蔚来在内的多家车企,只能短时间暂停生产线。

  这种影响最终体现在账面上就是,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4月交付水平环比上个月,下跌幅度都近乎腰斩,受影响最严重的理想,下跌幅度甚至超过6成。

  而且就目前来看,上海虽然正在逐步恢复正常生产,但疫情的影响,能否在短期之内消除,却不好说。

  成本承压+交付遇阻,最终的结果就是:进项少了,就需要在别的地方着补回来,而人力成本作为企业开支的主要项目,自然也在缩减之内。

  不过,从事情的偶发性来看,电池原材料成本长期上涨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按照现在上涨不停的趋势,总有一天会到车企和消费者都接受不了的地步,疫情因素,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这个结果的到来。

  所以,你觉得要解决目前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困局,还有哪些办法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