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特斯拉复工记:8000名员工吃住在工厂,每周可领1900元补贴

2022-05-12 19:55:48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智东西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早上抗原,晚上核酸,特斯拉艰难复工。

  作者 |  Juice  编辑 |  晓寒

  来源:车东西

  “做六休一,工作发300(元)补贴,休息发100(元)补贴。”

  在艰难实现了复工之后,特斯拉开始撒钱促产。

  经历了二十多天的停工之后,特斯拉终于在4月19日顺利完成了复工,尽管特斯拉在4月剩余的日子里,迅速恢复了生产,但整个4月份,特斯拉还是仅仅交出了1512辆新车的惨淡销量。

  进入到五月份之后,特斯拉方面仍然保持了复产的节奏,甚至此前已经决定要从5月16日开始恢复到疫情前的生产节奏。

  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据内部人士消息,由于供应链企业出现感染,特斯拉从5月9日开始又开启了新的停产。

  这已经特斯拉在最近几个月时间内进行的第三次停产了。早在3月份,特斯拉因为疫情核酸检测等防疫要求分别在16日和17日停产了两天。

  3月底,由于整体防疫政策的影响,特斯拉上海工厂进行了建立以来最长的一次停工,共计停工22天。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上海市政府还是特斯拉都在积极为复工做准备,政府也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帮助特斯拉等企业进行复产,而企业也为复工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那么,上海市政府究竟提供了哪些政策来保证企业复工的呢?特斯拉为了复工又做了哪些准备?目前复工是否顺利呢?

  上海政府积极推动 多企业顺利完成复工

  和其他企业一样,疫情期间特斯拉也进行了停工。

  由于园区内部没有宿舍区,特斯拉员工主要分散居住在工厂周边的小区内。上海浦东封控之后,这些员工都被封控在了小区里。

  按照当时的封控政策,浦东将会封控4天左右,特斯拉方面预计4月1日或者2日复工。不过,随着新的封控政策,特斯拉方面并没有按时复工。

  终于在4月16日晚上迎来了转机,上海市经信委出台了一份“白名单”,准许666家企业在4月20日重新开工,或者获得开工的保障。这份名单中包含了绝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其中特斯拉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复工复产部署时介绍:“上海将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点带链,有序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在汽车方面,上汽、特斯拉都属于龙头企业。

▲上海市经信委官网截图▲上海市经信委官网截图

  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安全高效的进行复工,上海市政府也做了很多针对性的措施。

  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官网上显示,为了支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其制定了“一企一方案”,并且配备了“一企一专员”的措施。

  按照这一方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有专员入驻到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内部。特斯拉方面也在之前的感谢信中透露了,政府工作人员连续进行了三天昼夜不停的准备工作,保障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工人能够顺利返回工厂。

  企业实现了复工复产封闭管理之后,还需要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服务。政府方面负责提供统一核酸检测服务,通过市场方式开展核酸检测,不过,政府也会给予3个月50%补贴支持。

  也就是说,最近的三个月时间内,只要进行核酸检测,政府就会提供一半的检测费用。

  对于在厂人员,根据企业所在区的“三区”划分,进行相应的核酸和抗原检测要求。封控区内的企业,实行一天两测,抗原和核酸检测都需要做;管控区内的企业,每天进行抗原检测,同时两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防范区内的企业,每天进行抗原检测,每5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同时,政府也支持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培训专属核酸采样员。

  而在人才方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给出的措施为:畅通引进人才用工渠道,对向新片区企业输送稳定就业员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就业服务补贴,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开辟网上人才市场,鼓励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整体的闭环管理,实现“无疫工厂”和“无疫园区”。

  在政策支持以及政府帮扶的前提条件下,特斯拉在4月19日正式进行了复工。不过对于特斯拉来说,政策支持只是第一步,后续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大,在人员管控和供应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特斯拉上海工厂(疫情前画面)▲特斯拉上海工厂(疫情前画面)

  8000名员工返岗 吃住都在工厂内

  在准备好前期复产之后,工人们就要回来继续生产了。

  根据车东西对上海防疫政策的了解,已经开工的企业员工可以返回工作岗位,但需要企业给出开工证明,然后小区也会开出一个证明。

  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之后,工人才能顺利返岗,而在返岗之后,疫情结束之前不可以再次返回小区。

  在复工初期,人员从小区外出不能驾驶机动车,所以需要企业方面派车来接员工到岗。特斯拉向政府提供的感谢信中也透露了这一信息。

  临港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安排了多辆大巴车将特斯拉及供应商的6000名工人运送到了工厂,并完成了进入工厂所需的消毒工作。

▲特斯拉上海工厂(疫情前画面)▲特斯拉上海工厂(疫情前画面)

  据媒体报道,4月19日当天,工厂内还有拖着行李的员工报到,还有部分员工在移动Model 3的车架,少量车辆在工厂内行进,而厂区内还摆放了等待交付的车辆。

  最新消息显示,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内已经有8000多名员工到岗了,但仍然还有一大部分员工在所住的小区封闭。

  员工返回工厂之后,需要每天早上进行抗原自测,晚上进行核酸检测,同时生产区域内严格进行消毒,确保生产环境足够安全。

  由于工厂内部没有宿舍,特斯拉方面向员工发放了床垫和睡袋,员工在工厂内部睡觉。但特斯拉会向员工提供淋浴,一日三餐。

  此外,根据内部员工的介绍,特斯拉方面还会向员工提供补贴,工作日每人最多可以拿到300元的补助,而休息日也可以拿到100元的补助,以这个标准计算,每周可以领到1900元补助。

  不过,具体的补贴金额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职位和级别来决定,每人拿到的补贴金额可能会略有差别。

  据了解,特斯拉目前电机产线和电池PACK产线已经在全速生产,整车产线正在逐步恢复,员工采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生产模式,日产整车1200辆左右。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车间(疫情前画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车间(疫情前画面)

  特斯拉方面信息显示,整个4月份,特斯拉上海工厂产量为10757辆,国内批发量为1512辆,余下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已有部分车辆正运往亚太地区,另有大批产品也在近期装载,将出口到欧洲地区。

▲部分车型正在上海南港等待装船出口▲部分车型正在上海南港等待装船出口

  很显然,特斯拉上海工厂虽然复工了,但仍然未达到疫情前的产量。此前媒体报道称,特斯拉方面计划从5月16日开始实行两班倒的生产模式,尽最大的努力使其工厂产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使工厂的日产量提升到2600辆。

  供应链是核心 产能提升仍不明朗

  想要高质量完成复工复产,不但需要特斯拉方面的努力,供应链企业的帮助更加重要。

  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只要一个零部件不到位,车辆就无法完成量产下线,所以供应链企业的复工情况也非常重要。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国产化率达到90%,并且大部分零部件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而长三角的部分地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出现了停产的现象。

  至于没有停产的企业,也因为物流运输的问题,无法往上海输送零部件。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临港新片区已经与特斯拉成立了工作小组,一企一策,以确保高效推动特斯拉复工复产。

  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推动下,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全力协同,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保障工作开始逐步恢复;跨省物流运输和跨境物流运输也在稳步推进,物流渠道正在逐步恢复,大量的成品车也在港口等待发送。

  临港区政府正推动100余家长三角及本市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同步复工复产。目前来看,特斯拉的供应链方面已经逐步跑通了。

▲均胜电子工人驻厂保障生产▲均胜电子工人驻厂保障生产

  尽管如此,但特斯拉的生产还不稳定。正如上文所说,一旦有一个零部件出现了问题,特斯拉的生产就将再次陷入停顿。

  而日前,特斯拉就遭遇了一次危机。

  5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因供应链问题再一次停产。此后有媒体进一步报道称,停产的原因主要是安波福的线束短缺,安波福上海工厂内发现有工人感染新冠病毒而暂时停止供货。

  车东西也第一时间向特斯拉方面进行了询问,对方的回应为:如果有相关消息的话,第一时间同步告知。

  车东西通过相关渠道找到了特斯拉工厂内部的知情人士,其表示由于供应商员工感染,物料供应不上,5月9日就停线了。

  目前来看,特斯拉的复工之路似乎走的并不顺遂,至少在疫情完全稳定之前,全速生产还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结语:特斯拉艰难复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寂静了一个多月,坐落在上海的特斯拉工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连续停工超过20天。

  这对于特斯拉的影响非常大,上海工厂在2021年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产量,是特斯拉目前产能最大的工厂。特斯拉今年的目标是在全球实现将近150万辆的销售目标,而上海工厂无疑是这一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特斯拉也在积极推进复产复工,已经在4月19日初步实现了复工,但现在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员工居家隔离,工厂尚无法进行全速复产,想要达到疫情前的产能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不稳定也是一个隐患,只要有一家供应链企业出了状况,特斯拉的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

  但对于特斯拉来说,持续停产所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复工仍然是不得不选的道路,只能继续艰难推动复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