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方浩
来源:接招(ID:itakethat)
时隔两年,巴菲特股东大会再次回归线下。关于接班人的问题,巴菲特说会把公司交到自己信任的人手上。之前伯克希尔也发布消息,说今年的“巴菲特午餐”是最后一届了。这意味着,股神的正式退休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本次股东大会,巴菲特说过去两年的股市就像赌场,正确投资最重要的原则依然是理性。“理性”两个字贯穿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从他身上,总让人想起几百年前的一个中国人——王阳明。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一个是良知,一个是知行合一;如果说良知是世界观,知行合一就是方法论。
良知是什么?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无需外求,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良知很容易被私心杂念蒙蔽。所以,致良知就是对私心杂念的掌控,而不是反过来,跟着情绪走、跟着感觉走。
良知是天生的,但良知起作用的关键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良知需要知行合一的实践去触发、磨练和增强;良知愈彰显,知行合一就愈彻底,反之亦然。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并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孔子,而是说人人都有一种被叫做理性的良知。
通过知行合一,你把良知实现100%,可以成为孔子;把良知实现90%,可以成为孟子;实现60%,可以成为汤显祖那样的文学家或者徐光启那样的科学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寡姐有部电影叫《超体》,说的是人的大脑一旦被深度开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超人。这个思路其实与王阳明“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只不过王阳明强调的是对人固有潜能的开发,而不是借助外部力量赋能。
为什么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与王阳明的人生哲学很像呢?因为在巴菲特看来,人人皆可成为股神。
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而价值投资的核心,就两点:选得好and拿得住。
选得好是一种理性判断。光这一点,就把很多人排除在价值投资的圈子之外了,因为很多人炒股与赌博、买彩票没有本质区别,他们不是在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是完全由着性子走,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恐惧就跟着恐惧,别人贪婪就跟着贪婪,没有任何理性可言。
当然,确实也有人凭运气赚到了钱。
事实上,通过理性判断挑选一只被低估的股票也并没有多高的门槛。在价值投资的征途上,大多数人并不是发现不了好公司,而是买入之后没拿住。
巴菲特说他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后,不管不顾可以睡上十年,等一觉醒来再考虑卖不卖。遗憾的是,很多人可能连一个晚上都等不了。所以,价值投资最难的不是选得好,而是能否拿得住。
选得好考验的是理性判断,拿得住考验的知行合一。股票涨了一点就想套现走人,股票跌了一点就要割肉离场,对于短线操作者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就是知行不合一。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是所有伪价值投资者的通病。贪婪和恐惧是价值投资路上的两只拦路虎,很容易让人缴械投降。
良知与私心杂念就像同一条船上的少年派和老虎,不是谁干掉谁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小船最终能够驶向理性的彼岸。巴菲特就没有七情六欲吗?当然不是,当年老爷子在感情世界里也是个出了名的老六啊,但至少在投资这件事上,股神是足够理性的,而且做到了知行合一。
巴菲特说过,我不是买股票,而是买公司,哪怕只有一只股票,也把自己当作这家公司的主人。很多人之所以在价值投资的路上半途而废,是因为只把自己当成了股票的主人,而不是公司的主人。
而巴菲特对知行合一的诠释,不仅仅是买别人公司股票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主人,还让别人买自己公司股票的时候也当作主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伯克希尔从来没有拆股。
如果1964年你用1万美元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今天这些股票的价值是3亿美元。今年以来伯克希尔的股价已经突破50万美元,单只股票的价格比很多小盘股的日交易量还要高,可以说把99%的散户挡在了外面。
为什么不拆股呢?
在巴菲特看来,躁郁症的个性会产生躁郁症的价格,而理性价格的关键在于理性的股东。“我们希望的是这样的投资者,他们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并打算与公司长期相伴;他们着眼于企业运营的结果,而不是股票的价格。”
如果把伯克希尔比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巴菲特希望这个世界里理性尽可能的多一些,私心杂念尽可能的少一些。巴菲特自己投资时是这么做的,他也希望投资伯克希尔的人跟他一样:用高股价把非理性的人拒之门外,再用理性把跟自己一样的人聚拢在一起。
如果说王阳明和巴菲特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理性的长期主义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