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薛亚萍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一个属于黄仁勋的时代还没开始就迎来了落幕。
2月8日,英伟达和软银集团双双宣布,英伟达对Arm的收购交易终止。至此,这场为时一年多的芯片行业最大规模收购案以失败告终。
尽管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表示“并不是非收购Arm不可”,但收购Arm对于英伟达而言却是有目可睹的重要一环。
2020年9月14日,英伟达宣布拟以400亿美元收购Arm。而就在收购案的两个月前,英伟达市值逼近2500亿美元,超越了英特尔的2480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也是世界上仅次于三星和台积电的第三大半导体公司。那时候的媒体报道中,开始宣称:一个属于黄仁勋的时代开始了。
一个是GPU领域的绝对霸主,一个是移动端芯片架构领域的主导者,一旦收购成功,这意味着英伟达将掌握全球大多数移动设备核心,不仅仅是智能手机,还包括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以及云计算等等。
面对其将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高通、华为、三星、苹果和谷歌在内的多家公司站出来明确反对这场收购案,各国监管机构也开始出面阻扰。据外媒报道,英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这场交易,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起诉英伟达,要求否决收购Arm的交易。
而如今收购的终止,也意味着黄仁勋——这个硅谷最好斗的男人,终究是没有迎来属于他的新时代。
从1993年创立英伟达至今,黄仁勋提出了与摩尔定律并称的黄氏定律,并一路将这家公司带到近七千亿美元市值,成功入选《时代》杂志2021年度的最具影响力100人。2017年,《财富》杂志曾将其选为2017年度商人,将其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和特斯拉CEO马斯克并列,甚至于有人认为黄仁勋将是下一个乔布斯。
在乔布斯正式发布iPhone的2007年,《福布斯》杂志评价黄仁勋,“自从带领英伟达于1999年上市以来,其股价已经飙升了20倍。在同一时期,甚至连强大的苹果公司也无法与之媲美。”
而后借助iPhone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逐步成为美股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眼下,错失Arm,无法一手CPU,一手GPU掌控芯片江湖的黄仁勋,想要比肩乔布斯的成就,正变得有些艰难。
A
习惯身穿一身皮革摩托夹克的黄仁勋,在其公司股价达到100美元的时候,决定在其胳膊上纹上刺青,从一个不良少年成为亿万富翁,时代赋予黄仁勋的故事多少带着些江湖气。
少时的黄仁勋曾是一名问题学生。
1964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教师。10岁的时候,他和哥哥就被送到了美国华盛顿州的舅舅家。但舅舅家里也比较困难,于是他们最终被安排就读于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据黄仁勋后来回忆,这所学校更像是问题少年集中营:每个孩子都有刀,而同学更是全身刺青。在这里,黄仁勋每天放学都要打扫男厕所,而他的哥哥则在烟草农场上工作。他也做了许多淘气的事儿,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是抽烟。
两年后,黄仁勋的父母来到美国,他也进入到了正规学校读书。对于之前的求学岁月,黄仁勋曾笑着说,“这一年半时间让我学会忍耐”。
后来,不良少年用知识改变命运。黄仁勋顺利考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黄仁勋曾短暂就职于AMD,1985年又在一家芯片公司LSI Logic供职八年,从工程部员工做到了销售部的总经理。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共同创立了英伟达。据黄仁勋回忆,那时候他还没有电脑,只有一个父亲送给他的可能在唐人街买来的算盘,办公室桌子上还有一个打不通的电话,他的兜里也只有200美元,但是当时市场上却林立着250个竞争对手,其中很多还都是大公司,例如IBM、惠普、索尼、思科等等。
1995年,英伟达推出了第一个产品NV1图形处理器,但是这个3D图像并没有流行起来。黄仁勋重新制定了英伟达的战略,主攻以台式机为基础的3D图形领域。
在当时的半导体产业中,技术的发展速度遵循着摩尔定律:每过18-24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这是由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那时,他还没有创立英特尔。而这个计算机行业中的重要定律,统治了芯片行业五十年,在2016年走向衰落。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当时写道,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不再以摩尔定律为目标。
而黄仁勋相信英伟达可以通过打破摩尔定律来建立自身的优势。于是在1999年,黄仁勋提出了后来与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即显示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比摩尔定律快上3倍的产品更新速度,使得英伟达得以建立起行业主流的地位。
1999年8月,黄仁勋首次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带领英伟达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自此,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计算单元。
在黄仁勋看来,英伟达不仅是一家芯片公司,而且还是专注于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困难的视觉计算问题的公司,生产芯片不是最终目的,为什么要生产芯片才是。就像当初他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黄氏定律”一样。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会看到一两年以后更大的图片,我们比他们想的更远,解决这些世界上出现的计算方面最大的困难。”
B
然而,芯片这条路,并不好走。就像当初黄仁勋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曾给一位分析师打电话咨询时,分析师告诉他,这个市场还没起步且已经乱成一团了,你最好别干这个。
而创立初期的英伟达也确实遭遇了不少挫折。因推出的第一款产品NV1没有得到市场认可,最困难的时候,英伟达的资金只够维持30天运转,黄仁勋不得不将公司非核心员工劝退,公司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30多人。雪上加霜的是,英伟达又因为一意孤行错失了日本游戏巨头世嘉的合作,NV2芯片也沦为失败品。
21世纪初以来,英伟达还一度面临着ATI的威胁,这是继3dfx之后,英伟达在当时的最大对手。
当时的微软为了进军游戏主机业务,找到了英伟达,但是由于英伟达要价过高,微软转而寻求与ATI合作。与此同时,因为英伟达的崛起威胁到了英特尔的地位,这让英特尔也决定扶持ATI对抗英伟达。
两大巨头的夹击,让英伟达遭受了沉重打击。也是在这个时候,黄仁勋主动找微软谈判,2003年,双方达成和解。
而围绕在黄仁勋身上标签,除了创业传奇经历,还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调侃称号:“两弹元勋”“核武狂魔”“煎蛋狂人”等。
在21世纪初,面对ATI的逐渐崛起,英伟达匆匆推出了GTX480、GTX590等显卡。结果由于GTX590显卡对电源要求更高,当时配套的高端主板无法承载GTX590所需电量,导致GTX系列多次发生自燃事故,甚至还有网友直播煎蛋。GeForce FX 5800 Ultra显卡也因为其风扇噪音而得到了“吸尘器”“吹风机”的称号。
甚至在一档军事节目中,一位主持人在介绍如何攻击航母时失误说到:搭载了690战术核显卡的榴弹,只需一发就能摧毁一个航母战斗群。主持人的口误被网友引用到了英伟达身上,很多人把英伟达称之为“核弹工厂”,而黄仁勋也被网友冠之以“两弹元勋”“核武狂魔”的称号。
C
在黄仁勋带领英伟达走过的二十九年间,从PC时代到移动通信时代,再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对于英伟达来说,人工智能的到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发展节点。
2012年,是英伟达的重要转折点,也被黄仁勋称为是人工智能发展标志性的一年。在这一年的ImageNet竞赛中,取得突破成绩的Alexnet的发明人亚历克斯就使用了英伟达的GPU,证明了GPU适用于许多并行计算机的神经网络,比CPU快得多。
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包括谷歌、百度等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研究都转向了GPU深度学习,进而导致英伟达的芯片一度供不应求。
在入选2021年《时代》年度最具影响力100人之时,《时代》杂志如此评价黄仁勋: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使得计算机能够完成曾经需要人类感知和判断的事情。这件事上,黄仁勋创办的硬件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而黄仁勋收购Arm,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年由英特尔一手促成的与微软建立的Wintel联盟,一度垄断了世界微型机芯片与操作系统市场90%左右的份额。在英特尔从一家小作坊变成“超级航母”的路上,Wintel联盟功不可没。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这样回忆微软与英特尔的友谊:“微软和英特尔一起努力,开发更为快速的处理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苹果公司是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IBM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因而取代苹果成为个人电脑产业的老大,英特尔与微软此时也成为电脑产业的巨人。”
如果黄仁勋收购Arm成功,借助英伟达GPU领域的霸主地位,再辅以Arm架构在CPU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成为芯片领域下一个乔布斯的故事或许就在眼前。而随着收购Arm失败,这一切都成了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