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苏琦 金玙璠 吴娇颖 编辑/苏琦
来源/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
每一位在大城市离过职、搬过家、分过手的年轻人,都曾在某个深夜灵魂拷问过自己:我是不是该回老家了?
这个问题,在每次回老家舒舒服服过完长假,即将开启回大城市的打工之路时,又会让一些年轻人纠结好一阵。
大城市装得下你的野心却装不下你的眼泪,小城市擦干你的眼泪却让你不上不下。是继续在大城市摸爬滚打还是回老家安家立业,这个问题就和“生存还是毁灭”一样历久弥新,却让人难以下定决心。
北上广的996、内卷等工作压力和买房、婚嫁等生活压力叠加在一起,让不少年轻人无力承受。假期回到家乡,他们感受到了中低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式茶饮、精酿酒吧、咖啡厅随处可见,各式演出、电影和展览也排期满满,小城年轻了许多,却依旧留有独特的烟火气,这让犹豫的年轻人又多了一条回乡的理由。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到底哪种生活是自己想要的?”每个假期后,被这道选择题难倒的年轻人就会多一些。以下是6位年轻人的故事。
—与其为房打工,不如回去安家—
年轻时没考虑过买房问题,
现在压力大到无力承受
洲洲 31岁 | 北京-山东中部县城
我的家乡属于十八线小县城,经济落后,我上初中时,家乡才有了第一家KFC。在那之前,同学们课余时间聚会,都只能去逛公园。
但这次回家,我发现市区居然开了一家精酿酒馆。不仅装潢跟一线城市相差无几,价格还便宜,一杯精酿啤酒才卖10元,味道也不错,毕竟同样的价格在北京只能买到四分之一杯。
年轻人可以聚会的地点也越来越多,剧本杀店、主题餐厅、网红景点等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特别便宜。
家乡的这些变化,我是没想到的,在我的印象里,家乡与北京的生活一直都存在“时差”,好像北京在各方面都快几年,流行的事物要在几年后才到家乡。但移动互联网逐渐消除了这种“时差”,大城市流行什么,老家人在抖音和小红书上也能第一时间感知到。
以前我总觉得那些留在家乡结婚生子的朋友们,过于保守,日子虽稳定,但错过了很多高质量的生活体验。随着这种“信息差”被填平,以前让我“引以为傲”的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在失去吸引力。
和老家的朋友聊起通勤、婚嫁上的成本,我才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比较之下,很难说到底哪种生活才是更好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时间再往前倒几年,我可能完全不会考虑回不回老家的问题。那时候,重心都在工作上,对于买房、买车等基本生存问题通通不在意。可如今,我即将结婚,必须要决定在哪个城市买房和定居,不能再犹豫不定了。
不买房的日子,在哪都是漂泊,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想法。为了给女朋友一个家,我咨询了很多前辈和朋友,发现北京买房的压力实在太大,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步,后面的难题还有更多。
最终,我决定回老家买房,考虑和公司商量线上协同工作、偶尔来北京开会。我的目标是,等到攒够了钱,在家乡开一个自己的精酿啤酒吧。
年薪百万的朋友依旧过得辛苦,
我就没必要再北漂了
陆河 30岁 | 北京-河北石家庄
不出意外的话,三五年内,我就会离开北京、回老家。我回老家的意愿比较强烈,是因为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都和房子有关。
今年5月,我刚在北京有了购房资格,那段时间特别忙,没空看房,拖到了7月份才买房。可房价涨得太凶,我因为拖了这两个月多花了50万。
这还属于小钱,我一位朋友最近换房了,结果越换压力越大。最早是他家里出钱给买了一套小房子,因为结婚生娃需要换一套三居室,市场价1000多万,第一套房升值了将近200万,看似赚了很多钱,但全都要拿来作为三居室的首付。
他已经是努力奋斗、规划明确的北漂一族了,家庭年收入100万出头,可依旧是在给房子打工,大头用来还贷款,薪资的涨幅也只能覆盖房贷的涨幅。再加上养孩子的花费,他的生活没比我好到哪里去。试问又有几个人一年能挣100多万?这让我觉得想换大房子是个低概率事件。
反而是回到老家,日子能过得不错。
我老家在河北石家庄,就算城市发展得一般,但吃的喝的玩的基本都有了。我最近准备结婚,跟几个同学沟通后发现,老家的同龄人基本都是公务员/医生/警察这种体制内的工作,还有一些从事人力资源、婚庆等传统行业的,月收入普遍一万多。
可能收入是北京的1/3,但他们比我在北京过得开心多了。每天下午三四点开始商量晚上去哪吃饭、去哪玩,因为晚上加班是非正常现象,所以可以放心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周六日也比较有保障,基本都是开车去周边游玩。
最重要的是物质上、心理上都没有太大压力。房子基本都有,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但是在北京,即便很优秀,三十多岁也结不了婚的大有人在。
我2015年毕业后来北京是觉得这里时髦,我应该过来,既然想要的已经得到了,自己又没有特别好的发展,就没有必要在这里漂着了。
现在唯一制约我的,是还不知道回老家能做什么。有些事需要机缘巧合,我打算未来3-5年看看老家的机会。
—在哪都可以赚钱,回去生活更好—
心理压力大、每天凌晨3点睡,
漂泊8年的我想回家了
潘川 30岁 | 广州-河南南部县城
我在广州有房,但最近一年还是有了“回老家”的想法。
因为我想明白了一点,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扛着压力在大城市挣钱不是必选项,尤其当我发现挣钱不一定要在大城市,那还不如回老家。
我算是半职业投资人,自学金融课程后,有四到五年的炒股经验,目前90%的收入都来自股市。炒股在哪里都可以做,我就算回老家收入也不受影响。
更好的待遇、更多的机会、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过去这些是大城市吸引我的地方,所以我一毕业就成了沪漂一族,目标一度是实现财务自由,后来的目标是实现基本的“超市购物自由”,至少每天能吃得起海底捞。后来发现,大城市和老家的生活成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从享受生活的角度,老家明显更有优势。
我老家在河南南部的小县城,认识的同龄人大多在当地的医院或者学校工作,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照样活得挺好。现在老家交通便利、电商发达、快递高效。很多大城市有的东西,老家也慢慢有了。
不过我的切身感受是,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完全不同。我在上海3年、来广州5年,说实话,这8年的心理压力很大。大城市的节奏太快了,身边的人太拼了,我虽不喜欢这种状态,但身处其中迫不得已,心里非常慌,每天做投资研究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我也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朋友选择回二线城市发展,比如我大学同学原来在网易,她老公在京东,但两人因为在北京买不起房,一起回贵州发展了。
等到广州疫情完全结束,我准备找个离家最近的城市生活,还能经常回家探望60后父母。我还没成家,说走就走,在广州买的房子可以租出去,实在不行就卖掉。
在外奋斗的这些年,我对自己的赚钱能力很满意,不满意的是自己活得越来越世俗,对社会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使得自己在一线城市奋斗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样即便是回老家,可能也会选择闷声发大财。
生完二胎,
担心在大城市没法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
小朵 28岁 | 武汉-湖北中部县城
我是在生二胎前一个多月回老家县城住的,生完宝宝并休完国庆假期后,才返回目前居住的城市武汉。
听我妈说,县城新开了很多餐厅和商场,生意都很火爆,但因为怀孕,我没有太多机会出去体验。作为孕妇,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环境都比以前好了很多,加上有爸妈在身边照顾,我生产很顺利。
7年前大学毕业后,我和男朋友就去了深圳发展,虽然顺利落户,但我们的收入涨幅远远赶不上深圳房价上涨的速度,即便勉强在深圳买房,未来两个工薪族养家的压力也会很大。另外,我们的父母都不习惯来大城市生活,深圳离我家有1000多公里,我们不得不经常开十几个小时的车回老家探亲,也比较辛苦。
在结婚并有了第一个宝宝后,我们决定搬到离家比较近的武汉定居。这几年,武汉的发展速度很快,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我比较担心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在这里真正扎根,给两个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支持等。有了二胎后,我们的压力更大了,可能要换更大的房子,再过两年还要考虑买学区房和为孩子上学准备教育资金等。
回老家的话,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我和丈夫都在电商行业,工作不太受地域限制,回老家并不会影响收入,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父母都可以帮忙照顾孩子,这能让我们放心且轻松不少。另外,老家还有很多同学朋友,各方面也都能彼此照应。
前段时间,我们还去看了几套老家县城的房子,感觉条件都还不错。但我比较担心县城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与武汉相比还有差距,所以目前还没有完全想好是否要回老家,可能等两个孩子再大一些,才能看情况做出选择。
—新潮流和烟火气,老家都有—
以前坚决不回老家的我,
被夜生活和烟火气打动
乐乐 28岁 | 北京-江西北部县城
一年多没有回家,惊叹于家乡的发展速度。以前的城郊,现在都盖起了高楼,学校、医院都扩建了新区,就连商圈都多了好几个。因为有了各种新式茶饮、网红餐厅的入驻,还有随处可见的咖啡店、小酒馆,感觉整个小城都年轻了不少。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县城的年轻人,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逛商场、喝奶茶,他们更习惯混在中老年人群里,在江边广场上进行一些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比如喝茶、吃夜宵。
最打动我的,还是南方小城丰富的夜生活和特有的烟火气。
每天晚饭后,爸妈都习惯到小区附近的河滨公园散步消食,而我总是在晚上10点以后被他们喊出去吃宵夜,而且场地都不重样。第一晚,在小区附近的路边摊喝酒撸串;第二晚,在河滨公园的茶楼喝茶吸田螺;第三晚,在小吃街上吃小龙虾大闸蟹……
小县城不大,这些地方几乎都是步行和骑车可达的,最远也不过开车20分钟的距离。有一天晚上,朋友们还驱车半个小时带我去城郊吃饭、爬山、看日落,这些还只是他们的周末日常。在大城市“卷”久了,感受了几天这种舒服到不行的慢节奏生活,以前坚决不回老家的我都有点心动了。
虽然近两年家乡的房价也在上涨,但跟北上广比起来,涨幅依然不值一提。据同学介绍,一套100平米的高层小区住宅,前有学校、后有医院、楼下还有便利店,几十万就能到手,这笔钱在北京可能只能买到一个卫生间。而她的工资每月也有近一万,覆盖各项生活开支之外还能过得很滋润。
让我比较困扰的是,老家是一个人情社会,回家意味着不得不应付亲戚、同学、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一些无效社交。几乎每次回去,都会被拉去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免不了面对工资高不高、有没有对象、买没买房等一系列灵魂拷问。如果回老家工作,毋庸置疑会被更频繁地催婚催生催二胎。而且,我所在的行业在老家没有什么工作机会,体制内的工作又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
综合考虑,未来我可能会选择一个离家比较近的二线城市,生活节奏慢一点、有时间多陪陪父母,也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不用时刻面对老家的人情社会。
闻着桂花香喝咖啡,
真的不想回大城市“内卷”了
嘉伊 29岁 | 杭州-江苏省东南部县城
这次国庆回老家的第一份惊喜,是老街上新开了一家硕大的喜茶店。就在我惊叹终于可以实现喜茶自由时,没走两步又发现了一家瑞幸,而在它对面,赫然立着一家奈雪的茶。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惊喜一直在持续。比如街上跑的车,不仅有小鹏、蔚来等新能源车,还有贴着水冰月车贴的五菱宏光。一打开大众点评,网红换装日料店、精品手冲咖啡店、沉浸式剧本杀店等新式门店让我眼花缭乱。娱乐演出也不输大城市,我注意到芭蕾舞剧、话剧的排期满满,前不久甚至开了崔健的专场巡演。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是自己忘记切换大众点评所在的城市了。
我一直知道老家的消费水平并不低,但作为一个小县城,它能提供如此丰富的消费选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听朋友说,之前每逢周末他们还常去周边的上海和苏州吃吃喝喝、赶赶潮流,现在感觉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更愿意“就地消费”了。
就在临回杭州的前一天,我和另一位也在大城市打工的朋友相约喝咖啡。那是一家开在当地剧院里的网红咖啡馆,外面是一大片荷塘。喝完出来散步,阳光照临、清风拂面,空气中隐约飘来桂花的香气,我俩不约而同地感慨道,好久没有这样“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要知道在平时,我俩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加班到天黑,日日见不到太阳。
那一刻,我真的动了回老家的心思,还发了朋友圈开玩笑说要回来养老。之前我一直纠结留在杭州还是回老家,之所以无法下定决心,一方面是觉得家乡“接不住我”,我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无法顺畅地迁移到家,消费理念不同。但自从今年家乡开通了高铁后,这种开放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了。
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回老家不知道该从事什么职业。我本身是从事品牌相关的工作,这几年一直在探索时尚行业的人脉,为创业蓄力。
家乡的发展,让我们这些坚持留在一线城市的人,多了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现在我觉得,回老家成立自己的饰品品牌这件事的可行度越来越高。我觉得自己和家乡,都准备好了。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嘉伊、洲洲、潘川、乐乐、小朵、陆河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