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罗宁
来源:光锥智能(ID:guangzhui-tech)
北京时间7月20日晚九点三十分钟左右,伴随新谢泼德号火箭成功返航,又一位亿万富翁圆了自己的太空梦。
世界首富、亚马逊&蓝色起源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无疑是本次事件的头号人物,在这段从起飞到着陆大约11分钟的太空旅行中,这位太空冒险家不但完成了自己的太空首秀,也实现了蓝色起源公司的首次载人飞行。
同时,此次与贝索斯同行的还有三位冒险者:包括贝索斯的弟弟马克·贝索斯、82岁的女飞行员沃利·芬克以及18岁的物理专业学生奥利弗·戴曼,后两位创下了宇航员年龄的新纪录,这也为本次火箭升空带来了更具普适性的特殊意义。
我们都知道,就在贝索斯去往太空的前一周,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抢先一步,乘坐维珍银河飞行器“团结号”去往86千米的太空“巡视”一番,并宣布自己是商业航天的第一人,抢了贝索斯的风头,但无论谁先谁后,这注定开启了一个商业航天的新时代。
而当我们把目光朝向地球之外,究竟又对我们有哪些影响?为何理查德·布兰森、杰夫·贝索斯、艾隆·马斯克在内的富豪企业家们纷纷想要飞出地球飞往太空?中国商业航天又有哪些进展?
太空对新时代的亿万富豪们有一种迷人的吸引力,但他们的目标显然不仅仅只是上一次太空做一次秀这么简单,这一次谢泼德号升空共创造了四项重大纪录:
1、沃利·芬克成为太空飞行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人;
2、18岁的奥利弗· 戴曼是第一位买票并乘坐私人资助、获得许可的航天飞船宇航员,并且他也成为太空飞行史上最年轻的人;
3、新谢泼德号成为第一个获得亚轨道可重复发射许可证的商用飞行器,可以将付费用户(包括载货和宇航员)送往太空并返回;
4、杰夫·贝索斯和马克·贝索斯成为第一对一起在太空飞行的兄弟;
对于第三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天时间不长,但蓝色起源这次搭载的新谢泼德号飞船最高飞行高度超过100公里,高于上周另一位亿万富翁布兰森乘坐太空船二号创造的86公里高度。
尽管按照NASA定义的太空边界50英里(80公里)计算,布兰森可以称得上是商业航天第一人,但如果按照国际航空联合会认定的62英里(即卡门线,100公里),贝索斯才是商业航天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而新谢泼德号则是第一个进入亚轨道的可重复发射的商用飞行器。
关于卡门线,这是位于海拔100千米处、被国际认可的外太空与大气层的分界线,新谢泼德号飞到卡门线,并在失重环境下停留了大约3分钟,舱内四人在此过程中还愉快的玩起了太空乒乓球。
当然,此次成功着陆,证明了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至少具备了三种能力:
1,进入卡门线完成太空旅行的能力;
2,成本可控制的可回收火箭能力;
3,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载人能力;
这三种能力不但证明了蓝色起源在火箭发射上的技术水平,也可以证明年龄将不再是人类进入太空的限制。毕竟连82岁的老人也能进入,就很能说明短途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尽管现阶段价格高昂,但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尝试的项目,使其商业化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蓝色起源也的确已经规划好了之后的项目,这家公司预计今年将增加两架载人航班,到2022年将有更多航班飞往太空。而当商业太空旅行的大幕拉开,这些企业的太空计划才可能继续向前,经过多年的巨额投入,虽然风险巨大,但这些拥有太空梦的企业家很可能因此获得巨额回报。
今时不同以往,尽管在美国,部分媒体认为不论是理查·德布兰森还是杰夫·贝索斯,他们的短途太空之旅更像是亿万富豪的一次炫耀,甚至还不及20年前亿万富豪丹尼斯 · 蒂托在国际空间站旅游观光8天的壮举,但事实其实远不止如此。
创办一家航天企业,实现火箭发射与回收,并实现载人目标。同为亿万富翁的杰夫·贝索斯和艾隆·马斯克在投资各自的航天公司时有着相似之处,其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降低人类在航天发射中的高昂成本。
马斯克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在了降低太空运输成本上,他希望能将每公斤太空运输成本从一万美金降低到三千美金以内。这在SpaceX建立初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通过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SpaceX不但实现了这一目标,还做到更低,仅为2700美元,这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更好基础。
于是马斯克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可重复火箭发射自己的“星链”卫星。在NASA的订单之外,星链卫星让SpaceX能够不断调整火箭设计,并伴随产品成熟让火箭发射成本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星链探索出的商业方向又为SpaceX提供了更多研发资金,自2018年2月发射星链计划的第一颗卫星开始,截止到今年6月,共有29次猎鹰9号火箭升空,发射星链卫星总数达到1737颗,按照计划,星链一共会在地球三个轨道上部署近12000颗卫星,整个计划预计需要约100亿美元的支出,但预计到2025年收入可以超过300亿美元。
贝索斯也同样对太空事业寄予厚望,尽管新谢泼德号在飞行速度(每秒1.3公里)和高度(100.4公里)方面落后于SpaceX的猎鹰九号,但他因此把目光放在亚轨道太空旅行当中。于是速度慢、飞行高度不够高这些劣势反而能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太空当中。
从本次发射来看,我们注意到新谢泼德号的太空舱实际上非常适合短途太空旅行,不但设计了一次可以乘坐6人的内部空间,还有四面环绕的玻璃窗供乘客欣赏进入亚轨道之后的太空景色,尽管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工程难度,但从之后直播情况来看,无疑很能吸引想要飞上太空的普通人。
就目前阶段来说,贝索斯的太空旅行显然是富人才玩得起的项目,此前一位匿名用户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此次飞行,尽管之后因为未知原因放弃首飞被换成了奥利弗· 戴曼,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太空旅行的成本会一步步降低。
一位商业航天专家告诉光锥智能,新谢泼德号采用的可回收火箭能大大节省航天发射的成本。按照测算,对第一级火箭实现回收重复使用,能将发射费用节省80%;如果加上第二级,费用可节省98%。
而若按照蓝色起源目标,其未来将会发射的新格伦号火箭可以实现单次最多25名乘客运输,就意味着成本还会继续下降。就像贝索斯在采访中提到的:“我们需要重复地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今天的商业航班一样。”甚至,还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载人月球着陆。
不过,若仅从市场规模来看,太空旅游终究只是小众,贝索斯和布兰森能够去往太空边缘停留并回到地球,从更具未来的市场来看,这或许有助于人类实现快速洲际航行。
想象一下,从北京飞往纽约,目前乘坐飞机需要至少13小时,不论你是普通乘客还是拥有私人飞机的富豪,时间都不会变得更短。但通过贝索斯或者布兰森的太空船,进入亚轨道再回到地球,从北京到纽约只需要短短半个小时(这也是马斯克的想法),这样的体验无疑能够将地球交通系统再提升一个台阶,而市场规模也从数十亿的太空旅行直接面向更广阔的商务交通,也许会再次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
当然,不论是理查德·布兰森还是杰夫·贝索斯,有着太空梦的他们也都计划参与卫星宽频服务当中,这这一领域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市场。
此前,布兰森投资的OneWeb计划向太空发射700颗卫星,目前已经购买通信频率许可证,而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在2017年与第一位亚洲客户达成交易,计划在亚太地区提供卫星宽频服务。ABI Research预测,到2021年,卫星宽带用户将达350万,到2026年会增长至520万,并产生41亿美元的服务收入。
不过,说到这里,或许可能会有朋友问,中国在太空载人旅行、卫星宽频服务上的进度如何,什么时候会出现中国商业航天旅行第一人?
不得不承认,尽管中国目前航天领域进展飞快,仅在近两年我们就已经看到探测车登陆月球和火星,但在商业领域,我们相比美国起步时间晚,因此速度上相对落后。
我国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这被看做“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随着面向民营资本打开大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亿元增长到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在2020年市场规模更是突破10000亿元,企业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说明虽然起步晚,但行业增速很快。
据创业邦睿兽分析统计,2020年商业航天投融资集中在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领域,由于目前大量企业还在行业发展早期,处于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因此造价成本高的火箭制造、载人航天等都还在摸索阶段,并且围绕需求端考虑,未来5-10年,中国在卫星运营、服务环节会持续增长。
不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下一阶段,未来我们对于卫星等太空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垂直和深入,过去的太空投资帮助人类推动一些技术进入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手机上的GPS功能、天气追踪服务,而从当下开始,太空领域的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多与其他领域相融合。
比如航天科技的“鸿雁”星座工程,计划2022年建成60颗覆盖全球低轨的卫星通讯与空间互联网系统,能够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实现实时双向通信能力,与地面的5G网络组合在一起,构成“海、陆、空、天”的互联网接入,并与星链、OneWeb展开正面竞争。
再比如今年年初,哈尔滨在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中,就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探地雷达、激光推扫车和人工普查结合,历时一年半,探测核实了城市地下各类管线1.9万公里,300余万个城市部件数据,不但弄清了哈尔滨的每一处井盖,还弄清了每一根电线杆、变电器,过去这样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如今却只需一年半便能完成。
说回载人航天,这项工程的复杂度是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现阶段,实现飞行器重复利用是其中的关键。就在三天前,根据新华社报道,一艘中国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飞行器首次成功飞行,尽管目前暂时没有任何图片或视频说明,但该航天器可用于空间运输系统,并且官方表示其成功飞行"为中国可重复使用的空间运输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意味着我国在技术方面进步的速度已经非常迅速。
当然,技术上的赶超是一方面,但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基础投入也十分重要。贝索斯从小便喜欢《银河系漫游指南》,他五岁起就梦想着去太空旅行,并说:“我会和我的兄弟一起去太空旅行。”就连他的前女友也提到,这位雄心勃勃的世界首富赚钱的目的是“让所有人离开地球,将地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国家公园”。这种疯狂在马斯克身上同样明显,后者的名言是希望自己“死在火星上。”
与其说科技富豪们普遍有个太空梦,不如说50年前人类登月的“太空种子”在无数儿童心中撒下了种子,只是恰好贝索斯和马斯克梦想成真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