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灰色产业链,信息不对等 网络诈骗“诈”干这届年轻人

2021-07-14 18:42:4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百略网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原标题:“诈”干这届年轻人

  文/王思原 编辑/北渊

  来源:百略网(ID:wwwbailve)

  老年人收割不了就想办法收割年轻人。这可能是目前“诈圈”正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仅浙江一省破获的电信诈骗案就超万起,挽回的经济损失高达9个亿,并且受骗人群也集中在80后90后这两个群体,占比高达70%。

  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在今年被骗百万金额以上的受害人中,大专学历及以上高学历人群占比达到了一半以上。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从我国受骗用户年龄分布情况看,“90”后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诈骗对象,受骗数量超过其他年龄段人数总和,占比达63.7%,其次分别为“80”后、“70”后,分别占比 19.6%、8.1%。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00”后群体受骗用户数量超过“60”后群体,占比4.3%,进一步反映出诈骗分子正逐步把目标向熟悉互联网但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的年轻学生群体转移。

  年轻人被骗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大把高学历年轻人被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少见多怪。而深挖现象背后的成因,除了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外,更多的其实还是当代年轻人那些异想天开的“梦”。

  诈骗手法花样百出

  从最开始的“保健品诈骗”到后来的“电信诈骗”,再到现在的“杀猪盘诈骗”、“客服诈骗”,除了受害人群的转换外,诈骗团伙的骗术也经历了多轮更新换代。

  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高达2000亿元,其中老年消费者占半数以上。巨大的市场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采取虚假宣传、欺诈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严重时甚至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

  以“免费礼品”将老人吸引来,打着公益性社会团体的名义,冒充医学专家免费体检后,诱骗老年人购买质价不等的商品,这是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骗局。

  甚至一些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营,利用有些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防骗意识不强等情况,以发放赠品、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为诱饵,套取老年人信息,进而组织专人提供“亲情”服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最后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打着高科技产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号大肆蒙骗老年人。

  净水器、床垫、保健品等等,这些再正常不过的产品在诈骗团伙的包装下成了所谓的“救命秘方”,极高的售价也骗空了很多老年人一辈子攒下来的血汗钱。

  而此诈骗手法本质上其实是击中了一些空巢老人心理上的防线,“您可以把我当您的亲儿子”、“这是我对您的健康负责”,一句句以亲情、健康为幌子的谎言成了老年人最喜欢,年轻人最痛恨的套路。

  可喜的是,在宣传科普以及相关部门的严打之下,这些“保健品诈骗”的手法已经人人皆知,老年人的防范意识逐步提高,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全民普及,视频通话拉近了在外年轻人与在家老年人之间的距离,杜绝了绝大多数“保健品诈骗”的发生。

  但世界上总不缺铤而走险的人,经过一轮轮对老年人的防诈科普,骗不到老年人的骗子们,盯上了年轻人的口袋。

  2016年8月19日,打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让徐玉玉欣喜不已。徐玉玉2016年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但是由于家庭困难,她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这个来电通知她马上就可以领到这笔助学金。

  随后徐玉玉按照骗子的要求,把存有学费的银行卡全额提现,然后把这些现金存入到他指定的助学金账号进行激活。当天下午17点30分左右, 徐玉玉取出了9900元学费,随后全部存入了骗子发来的银行账号。

  8月21日,发现被骗的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

  此事的发生让社会把防诈目光集中在了电信诈骗以及当代年轻人身上,当然这些人也包括那些诈骗团伙。

  在这之前,大多诈骗团伙还是以老年人为主实施“保健品诈骗”,没人会想到电信诈骗会成为接下来的主流。

  “面对面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更容易得手;打电话效率低,一提到钱人们警惕感就会上来”,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前“业内人士”表示。

  但电信诈骗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蔓延,是利用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编造虚假电话、短信地毯式给群众发布虚假欺诈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面积影响,通俗来说也就是广撒网,坐等鱼,面积大了,人数多了,总会有一两个防诈骗意识低的受骗者。

  当然,无论是“保健品诈骗”还是电信诈骗,最后大多会直接落脚在资金方面。“谈钱即诈”已经成了共识,但不转账就真的不会被骗吗?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为普通用户日常生活提供大量便利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电信网络诈骗技术产业链条发展提供了土壤。

  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运营词中,“杀猪盘”赫然在列。而所谓的“杀猪盘”就是一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骗子会事先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在社交平台寻找诈骗对象。而这些容易被盯上的诈骗对象大多为30岁左右的成功人士,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士一般都有经济基础,成功人士对感情有一定需求,所以会符合他们的要求,把这样的人当做目标,通过建立恋爱关系,即“养猪”。最后通过诱导其在诈骗平台进行股票投资、赌博等骗取钱财,即“杀猪”。

  当然除了“杀猪盘”外,以贷养贷,缴纳押金,陷入网赌等各种网贷、网赚、钓鱼网站的诈骗套路也都成了套住当代年轻人的“枷锁”。

  十年前的骗子,一心只想拿走别人的钱,现在的骗子,让你心甘情愿毫不设防的掏钱。

  为什么是年轻人?

  赤裸裸的数据让我们真切的看到,90后、00后已经成为主要被骗对象,这虽然与一般大众认知相悖,但不能否认,年轻人确实已经成为防诈的首要宣传对象。

  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分析,便可一窥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容易被骗。

  1.灰色产业链

  近些年,集团化、专业化、跨区域早已是诈骗团伙的标配,电信网络诈骗更是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涵盖购买设备、拨打电话、群发短信、假冒身份虚构事实、骗取钱款、转账取款等所有环节。

  据悉,“包网平台”、“应用封装及分发平台”、“第三方在线客服”等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诈骗团伙“批量化”、“规模化”、 “多样化”生成各类网络涉诈资源的工具。

  以钓鱼类诈骗网站为例, 当前诈骗分子已经具备快速升级网站功能并更新迭代诈骗模板的技术能力。从功能设计方面看,大多数钓鱼网站普遍会针对“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增加输入校验功能,且用户操作步骤更加繁杂,用户体验更加接近正常网站,这与之前一眼即假的粗糙网站相比进行了“大规模升级”。

  甚至有些网站在设计上甚至还出现了“仿冒ETC在线认证”、“仿冒外卖平台”、“微信个人认证”、“工商信息登记”、“统一企业认证” 等各类钓鱼手法。而这些手法往往层出不穷、迭代更新周期较短,这说明此类诈骗手法的技术支撑链条已经较为完善,诈骗团伙可以根据当前治理形势,快速变更上线新型诈骗模板。

  虽然大众防骗意识已经增强,但诈骗团伙在诈骗类型、诈骗手法(模式)、诈骗技术、诈骗产业链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创新”,致使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大众防不胜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6月已经累计出现百余种新型诈骗手法,而接触周期长、套路复杂、手法叠加、跨平台操作成了“主旋律”。

  此外,精准诈骗也已有取代“广撒网”之势。

  拆了快递后不将身份信息模糊直接丢弃;在互联网上分享出行的火车票、身份证照片;在钓鱼网站、恶意应用中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连接钓鱼WIFI导致信息被窃取等,个人信息泄露成了精准诈骗实施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手。

  精准诈骗具有一定针对性及指向性,因此其欺骗性、迷惑性进一步增强,成功率也更高。数据显示,目前有超7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窃取有关。

  2.信息不对等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骗术其实本质上还是借助被骗人的信息不对等,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接收主观性很强,大多数人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基本上是视而不见。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防诈骗宣传更多是入耳不入心。

  这就会造成受害人与诈骗团伙掌握信息不对等。诈骗团伙在开展诈骗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受害人的详细个人信息,而受害人对于手机屏幕的另一边却一无所知。

  当一个被诈骗团伙盯上的人率先得到这个诈骗团伙提供的详细个人信息时,大概率会放下戒心,但他不知道的是,诈骗团伙所展现给他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可能只是诈骗团伙打造出来的一个虚拟形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手握诈骗团伙提供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你以为能找到他的一切资料,也没多大用处。

  3.年轻人的自信

  事实上,无论是完整的黑灰产业链还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等,本质上都是实施骗局的基础,而年轻人为什么会进入圈套,更多还是因为年轻人的自大,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是不会自我反思的生物,我们永远都会觉得我们是对的。尤其是血气方刚、正义感爆棚和情绪高度丰沛的年轻人,他们听不到外人的劝阻,也最容易被欺骗被洗脑。

  因为他们的世界观相对简单并且容易被影响,而年轻的时候恰恰又是最容易迷茫焦虑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只要煽动他们的情绪,一切他们经常看到甚至创作出的防诈常识都会被抛在脑后。

  当然,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骗局一定不是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精神层面的骗局更是渗透到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看到了某篇爆文里说年轻人应该率性而为,高容错率可以降低你的试错成本,所以你在工作上的一次不如意后大声怼了老板,裸辞回家,此时的你以为自己很帅,但当你搬着东西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别人心里只会说你xx。

  因为某些文章鼓吹消费主义,精致主义,所以你花光了所有积蓄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而当你亲朋好友频频邀约聚会时,为了不让看过你旅游朋友圈的人觉得你窘迫,将手伸向了借贷平台。

  “个体骗局”不可怕,可怕的是“群体冲动”。现在的年轻人都自信的认为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但现实是大多数年轻人在冲动之后都会后悔,甚至无法弥补冲动时犯下的错。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所以你辞去了工作;现在想要的东西如果不买,以后有钱就没有现在的感觉了,所以你存不下钱;现在还没成家,成家后就没时间玩了,所以你在闲暇之余拼命玩乐;你觉得天上不会掉陷进,只会掉馅饼,所以你将所有积蓄压在了DB平台上……

  杂乱的信息时代,年轻人最需具备的是独立思考能力,鼓吹不凡只是某些人在某些舞台上的人设需要,不该成为自命清高的依据,到底何等成色,自己最清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