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一个无线训练班,半个香港娱乐圈

2021-05-06 07:0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吴晓波频道

今年五一档,有一部香港电影——《追虎擒龙》上映,单看演职员表,就很值得思量:

◎ 梁家辉,63岁,无线艺员训练班第10期学员。

◎ 吴镇宇,60岁,无线艺员训练班第11期学员。

◎ 林家栋,54岁,无线艺员训练班第14期学员。

◎ 古天乐,51岁,无线艺员进修班第5期旁听生。

图源:《追虎擒龙》图源:《追虎擒龙》

近些年还活跃在大荧幕的香港演员,大多数都有“无线训练班”这一层背景,而且无论电影的口碑、票房表现如何,这些演员的演技与敬业精神,好像很少会被人诟病。

为什么“无线训练班”能培养出那么多好演员?这个模式又为什么没能一直走下去?今天,小巴就来和大家侃一侃“无线训练班”的兴衰始末。

1971年,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开办了一个艺人训练班,多年来为香港演艺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除了开头提到的四位,还有周润发、任达华、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刘青云、刘嘉玲、郑伊健、甄子丹、郭富城等,这些只是最知名的部分学员,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至今依然活跃着。

如果要认真列的话,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很长。可以说,无线电视台的训练班,就是今日香港半个娱乐圈。而这家电视台的老板,便是鼎鼎大名的邵逸夫先生。

邵逸夫先生当年为什么会创办无线艺员培训班呢?这要从一个人说起。

他叫王羽。 

王羽

1970年,贵为邵氏电影公司头号明星的王羽,打算离开抠门的邵氏,跳槽去刚刚成立的嘉禾影业。可是,邵氏有合同在手,在这份长达8年的合同到期前,他哪儿都去不了。

怎么办呢?

王羽想出了一个天才的方法:烧掉那份合同。

某一天晚上,王羽偷偷溜进邵氏的档案室,把自己和其他100多个同事的合同,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英国评论家邓宁格说:“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邵逸夫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这句话不只适用于资方,有时候也适用于劳方。

影视行业总会有这样的事情:演员红了以后,身价暴涨,便开始要求加薪。但再红的明星也不能保证下一部作品一定赚大钱,老板当然不乐意加薪了。可是,架不住竞争对手愿意啊,比如嘉禾公司就愿意给王羽高薪。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但没有难倒邵逸夫先生,他想出了一条应对之道:增加劳方的供给量。

邵逸夫

1971年,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成立。邵氏的想法是:只要我每年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当中总有几个会红。如果他们红了之后肯继续好好干活,当然最好;如果要加薪,就会被强势弹压——反正我还能捧红第二个。

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邵逸夫所设想:艺员训练班的每一期学员,总有几人能脱颖而出,挑起大梁。但无论有多红,都要乖乖听公司的话。

比如1979年,吴孟达出演《楚留香传奇》而红遍东南亚,第二年因欠下赌债而被雪藏一年。

1984年,刘德华出演《鹿鼎记》走红,第二年因拒绝续约而被雪藏400天。

1996年,张卫健出演《西游记》走红,因向公司提出加薪要求而被雪藏半年。

这么多年来,类似例子不可胜数。邵氏就像是一个大家长,管理着从训练班毕业的各级艺人,只要违逆了公司,就会被投闲置散。公司的利益至上,员工的利益被压榨到极致。

演员游飚,在邵氏旗下的无线电视台工作了21年,但直到辞职前,月薪仍只有10500港元,比当时邵氏保安的月薪还要低200港元。

演员游飚经常在香港影视剧中饰演配角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好多人只要我们肯签,不要工资都愿意啊”。

那这些演员收入太少,覆盖不了生活开支怎么办?

公司倒也考虑周到,建议他们“兼职去做的士司机”。听起来很离谱,但真的有演员在兼职做的士司机。

香港作家陶杰曾如此总结:(邵氏)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润,把创作人和艺人当成“畜牲”来用。

站在资方的角度,邵氏这种增加演员供给量的策略有很多成功之处。

演员供给量足够大,导致演员间的竞争加剧,这会带来两大收益。

一方面,竞争越激烈,薪酬水平就会被压得越低,公司既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又能获得对演员的绝对的话语权。

打个比方,3个人竞争3个岗位,每个人都能挣100元;但6个人竞争3个岗位,每个人就只能挣70元甚至更低,因为你不做有的是别人做,更别提还有人“不要工资都愿意”。

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让员工更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不得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1980年,吴孟达被雪藏后,想要死地求生,就必须用力去抓每一个机会。

于是他拜了关海山为师,认真研读《演员的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等专业著作。他曾对着一页剧本,反复琢磨三句普通的台词,为的就是通过这三句普通的话出彩,虽然最后这三句词还是被导演剪掉了。

《喜剧之王》中的这个桥段其实来源于吴孟达

去年,胡杏儿在参加综艺节目时,把前东家无线电视台称为“少林寺”。这个说法并不夸张,无线电视台的激烈竞争与高要求,让工作如练功一般艰苦难熬。

只有练成神功,才有可能出头。

如果影视制作是完完全全的体力活,邵氏的这套策略可以说是几近完美。

可是,在影视制作中,总有些工作会需要“人”的创意去完成,也总有些人会坚持选择走自己的路。

邵氏的吝啬,让他们损失了很多。

邵氏电影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嘉禾影业,其三位创始人就是因为不满邵氏的吝啬与管理方式,而从邵氏离职创业的。

李小龙回港拍电影,一开始接触的是邵氏,结果邵氏却因为2500美元的片酬差价,而将这位天皇巨星拱手推给了嘉禾影业。

李小龙与嘉禾影业创始人邹文怀

许冠文曾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找邵逸夫,提出合资拍片并平分利润,遭到邵氏拒绝,于是这位香港喜剧大师转头找到了嘉禾影业。

成龙在闯出名堂后也有了自己拍电影的想法,但在自组子公司这个条件上和邵氏始终谈不拢,最后嘉禾又笑开了花。

在连番错失巨星大咖后,邵氏电影的竞争力江河日下。到1985年,邵氏宣布电影停产,将精力转到无线电视台方面。

不过,无线这边的故事剧本也差不太多,只是比邵氏电影慢了几个章节。

无线台各个时期的台柱演员,不管有没有和公司起过冲突,大多数最后还是离开了,比如刘德华、梁朝伟、刘青云、古天乐。

原因无外乎两条:工作太累,收入太少。

古天乐在拍摄《寻秦记》后连发5天高烧,甚至“有可能得肺炎”,于是决心离开。

汪明荃先后两次在台庆典礼上,代表演员们向无线的高层喊话:“可不可以给我们加一点工资。”

汪明荃在台庆上向无线电视台高层喊话

早年,无线台还可以凭借自己在电视领域的垄断地位,凭借香港文娱业的底子,维持“明星造血”,不断捧红新演员。

可到了最近十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内地经济的崛起,无线台在影视制作上的经验领先优势被不断拉近,收视市场的劣势则被不断放大。近些年的当家台柱与台庆剧,其影响力已然无法同前些年的相比。

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需要数十个工种的通力协作,每个工种都需要纯熟的技能与丰富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影视作品是一种工业产品。

但是,电影、电视剧的成功,又离不开少数艺术家长期的构思与突然的灵感。从这个角度看,影视作品又是一种艺术品。

邵氏和香港电影产业对前一种角度的理解很深,对后一种角度的理解不足,或者说即便理解了,也因各种原因没能做得更好。

无线台和邵氏电影曾是香港影视产业的标杆

想要尽可能简单地挣快钱,是每一个行业都会遇到的病症。只是在影视行业,这种病的潜伏期特别长,治疗起来特别难。

在邵氏的兴衰故事中,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培养了那么多热爱表演,热爱影视行业的优秀人才,可等到这批人才一一老去,才发现走错了路,日暮途远,回头太难。

走错这段路的代价非常沉重,正如梁文道所言:“还要赔上许多兵将,甚至一整座城市在灯影下的光华。”

作者林克|当值编辑 | 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主编 |郑媛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