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谁偷了你网购的坚果?

2020-11-23 13:59:1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张栋伟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张栋伟

  来源:张栋伟(ID:zhangdongwei19750613)

  网上买坚果,突然变得不靠谱了。

  一、大V们的坚果焦虑

  11月22日,由前知名科技记者程苓峰创办的自媒体“卢泓言”发出了一篇文章,题目很吓人,叫《提请人民日报关注网购平台拼xx》。

  文章里举例在“拼XX”上销量10万+的坚果,“一上秤,罐子就有100g,除开罐子净重只有150g。可标题、购物页写的都是250g”。

  这个剧情有点眼熟。

  因为就在不久前的10月5日,也有一位新媒体大V@马锐拉 ,反映“坚果不足称”的问题。只不过,马锐拉反映的是另一家电商平台淘宝天猫。

  马锐拉在微博里维权,称自己在淘宝上买的坚果,全部不足称。

  据微博内容讲,他在国庆期间坐家里吃网购来的坚果,不到10分钟就吃完了。闲极无聊,就拿出一台秤做了个测试,结果发现:每罐250克的松子,塑料罐83克,铝盖3克,不可食用小包14克,松子151克(其中保鲜袋1克)。也就是说,松子本身只占总重的60%。

  一个月内,两个大V连续为坚果维权,这是为何?

  为此,11月22日,由前新浪科技主编郭开森创办的财经自媒体“陆玖财经”,以《一颗坚果引发的电商公关战》为文章指出:在这两个大V连续为消费者的坚果操碎公益心的背后,存在着莫名的诡异,“极有可能是电商平台之间的PR大战”。

  从“陆玖财经”整理的内容来看,两大电商平台被接连指出坚果问题的背后,存在着同样的话语套路:

  首先,都是拿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坚果类零食说事,以便唤起“最广大群众”;

  其次,涉事商品和涉事商家都是同时在这两个平台上架销售(没在第三家);

  最后,在言语之间都给“幕后股东”下套,比如马锐拉在微博发声,就表示微博股东是阿里,而程苓峰在微信公众号反映问题,不忘记说明腾讯投资了拼多多。

  ---这种言语套路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投诉文章不能成为爆文,那就是平台打压。

  两大江湖门派接连倒在同一个招式下,这到底是有人借双11来制造话题?还是公关之间难以明说的暗战?

一个月内,淘宝和拼多多都在同一个坚果类商品上摔了跟头。图片来源:陆玖财经一个月内,淘宝和拼多多都在同一个坚果类商品上摔了跟头。图片来源:陆玖财经

  二、和大V学炒作

  11月份写什么能火?当然是电商网购话题。

  互联网行业一直是爆文生成器,流量收割机,每天都是热点频发,而电商界的 11月,更是如此。

  不管是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赞助的营销晚会,还是双11过后各大媒体要继续监督电商平台的售后、退款等问题,总而言之,在11月,只要你找到合适的角度写电商,话题效应和流量一定有保证。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淘宝遭遇的坚果事件,还是拼XX遭遇的坚果事件,都有着相同的“造热点”逻辑。

在微博上投诉股东淘宝,一旦被限流,很容易被引发众怒。图片来源:陆玖财经在微博上投诉股东淘宝,一旦被限流,很容易被引发众怒。图片来源:陆玖财经

  比如,都精准戳中消费者“总有人想害朕”的心理,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发表出来。

  江湖大V,这一点就比普通写手拿捏的准。一个是发表在双11之前,一个是发表在双十一之后,从抢购期到后悔期,流量热点满满。

  再比如,要想有流量,必须标题党。立意要高,下手要准,绝不泛泛而谈。

  假如你是一名作者,想要抨击坚果事件,以下有三种标题表述:

  第一种:网购坚果套路多,缺斤少两

  第二种:多家店铺售卖不足称坚果,尤其是淘宝

  第三种:淘宝蒋凡,你为啥要包庇商家,卖不足两坚果?

  相比之下,显然第三种指名道姓的流量最大。

  马锐拉就很懂这一点,明明是行业现象,非要聚焦到一家企业,甚至一个人身上。前几年有个网易毛巾哥事件,也是这么发酵起来的:一个创业者的设计被其他商家抄袭,这个创业者不是去找抄袭者维权,而是隔空喊话:“丁磊,请给创业者一条活路”。

  而卢泓言(程苓峰)就更有高度,毕竟是老媒体人出身,也操作过成功的媒体公关项目,趁着当前网络环境治理整顿的大好形势,直接指挥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起势宏大,气吞山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不过,在这些大V为民请愿的背后,却是隐约闪现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暗影。

  据多位媒体行业人士分析,最近的连续电商事件背后,显然存在着人为操作的推动力。

  梳理一下最近的电商争议:

  (1)双11之前,淘宝遭遇坚果事件

  (2)双11之后,拼XX遭遇坚果事件

  (3)某东直播间被质疑刷流量

  中国三大电商平台分别被扒,到底是同业互殴,还是别有幕后黑手?

  不管真相如何,这些大V反正已经获胜,爆文流量和公益名声双丰收。

京东也是“坚果”的难兄难弟京东也是“坚果”的难兄难弟
希尔顿枕头,要不要试试?希尔顿枕头,要不要试试?
希尔顿枕头,要不要试试?希尔顿枕头,要不要试试?

  三、谁来解决坚果的问题?

  社会上有句俗语,叫“无奸不商”。

  其实老祖宗们要是活到现在,估计能被气死。

  因为这句话的原身,是“无尖不商”。古代市场上购买米面,商家要把计量用的斗堆出个“尖”再给客人,以示让利。良心商人称为“尖商”,优质商品称为“尖货”。

  从“尖商”到“奸商”,不能仅仅用一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来搪塞,终究之道还得寻本溯源。

  电商平台是假货的受害者。

  因为任何一个商品,都不是电商平台生产,电商平台更无权对生产者进行监管执法。

  平台发现假货提供商,并没有权利执法或者取缔,只能关闭店铺。但是被关闭的店铺还会变换姓名来重新注册。

  社会要分辨出假货的源头是制假,而不是电子商务公司,苛求作为渠道的网络上没有假货不啻于舍本求末。

  我们作为消费者,其实还是纳税人。我们购买的每一分钱商品和服务里,都是包含了消费税的。

  所以,谁才应该对这些缺斤少两的商品负责?谁才应该真正承担属地监管的主体责任?毕竟网购是个科技平台,有关部门很容易就是能追踪到商品的出品商、生产商、经销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有关部门应该也很委屈:因为当前并无立法或者规定,对坚果类零食的“净含量”有强制标准。

  过度包装的事情,起码有两件事情都已经呼吁了20年了,一个是买椟还珠的月饼盒子,一个是绑螃蟹的那根绳子。

  然而,至今无解。

  尾声:

  根据工商部门的资料,网购产生的消费者投诉量相对于成交量的比率仅为线下商场的十分之一,但社会舆论对网购的指责显得有些苛刻。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经常在拼多多上购物,坚果类自然也是经常之选。

  在下单时,其实可以看到“含罐500g”的价格,会比“净包装500g”的价格便宜,如果是要送人或者保存方便,当然会选择前者,如果就是自己吃,自然就会选择后者。

  一分价钱一分货,花钱时自己心里总得有个数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