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科研会更具有创造力

每经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科研会更具有创造力
2021年01月06日 22:42 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每经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科研会更具有创造力

每经记者 梁宏亮 实习记者 王思雨    每经编辑 梁宏亮    

2020年注定因其不平凡而载入史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触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调整。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又为人们带来新的机遇。

回顾2020年,面向2021,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变革,全世界应怎样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在危机中辨析新机,于变革中开拓新局。身处科学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深度影响未来发展的今天,我们不禁想要探求:怎样才能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初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重磅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策划。在第一季,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商学院将独家对话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世界经济前瞻、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本期,我们带来的是对2017年诺贝化学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的独家专访。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于1940年9月12日生于德国锡根,他因发明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而闻名全球。此外,他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作出重要贡献。2017年为表彰其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查德·亨德森、雅克·迪波什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阿希姆·弗兰克 图片来源:诺贝尔官网阿希姆·弗兰克 图片来源:诺贝尔官网

“从事研究是我毕生的追求”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从事科学研究,是阿希姆·弗兰克教授从孩童时代就拥有的梦想。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8岁开始,他就已经开始做起了实验。“在高中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非常出色。毫无疑问,我会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职业生涯的追求。”

行动是迈出梦想的第一步,而坚持才是梦想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要素。

一直以来,他一直坚定选择从事科学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说道“只要我拥有生活必需品,那么就算其他职业薪酬再高,我都会选择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

诺贝尔奖不过是阿希姆·弗兰克教授在坚持梦想道路上的一块证明奖牌。当然,在他看来,获得诺贝尔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

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邀请,有机会去结识很多有趣的人。“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庆祝活动让我毕生难忘,非常高兴全世界对我多年科研工作的认可。”

“科研最好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

1975年到2008年,弗兰克教授完善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的单颗粒算法,发明了SPTDER软件,该软件至今为全世界上百家实验室广泛使用。虽然有许多科学家起初与他一样,对该领域有类似的关注,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坚持下来。

研究成果虽然早已完成,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世界认可。这种情况,许多专注于开创性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都有着类似经历。

“不要轻易因失败而灰心。睁大眼睛,寻找意外结果所带来的机会。”阿希姆·弗兰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要具有广泛的外围视野,要对其他学科给予的建议和暗示抱有开放性态度。当然,情况发生变化,还需要做好改变策略的准备。这些对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他也指出,一个科研团队能够高效运转,离不开良好的组织架构和包容的环境。“科研最好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如果一个团队内部没有森严等级制度的话,那么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并且更具有创造力。”

从200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起,Joachim Frank教授曾多次造访中国。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他回忆起他上次来到中国成都的经历:“我和我的妻子来到成都,去了四所大学。这里的文化、博物馆和河流水道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无国界。”阿希姆·弗兰克教授强调:“无论走到哪里,对待科学都需要有开放的态度和知识自由。”

科研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