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逐步消失还是发展壮大?B股市场再次陷入迷惘

2001年07月14日 13:51  南方网-南方周末 

  □本报驻京记者金城

  开放B股并没有改变B股的尴尬角色,有关决策没有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说法:是逐步让B股消失还是发展壮大?

  B股市场又一次陷入了迷惘。

  2月19日的政策转向并不能改变B股的尴尬角色。更大的问题在于,在2月19日之后,决策层迟迟未能祭出后续手段。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所谓后续手段,不外乎设立B股投资基金,以及B股扩容。前者是为规范市场,后者是为发展市场,相比而言,后者是最紧迫的事情———偏偏就它杳无消息。

  B股交棒

  2月19日的政策转向,按照表面的分析,大多数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保密功夫做到了家,在6月1日之前,B股市场上的资金都是存量资金,而6月1日之后,由于B股向A股股价靠拢的必然趋势,新获得资格的增量资金将蜂拥而入,那时将会有一波狂飙突进的行情。

  事与愿违,在6月1日之前,B股的市盈率由开放前的10—16倍迅速向A股市场看齐,达到五六十倍。而到了6月1日之后,B股市场反而裹足不前阴跌不已。是表面上的好消息还是层出不穷,比如有人说国外机构投资人看好中国B股市场,比如有人在讨论B股投资基金或B股扩容的问题,让人觉得B股仍有很大潜力,甚至到了7月份,绝大部分最后接棒的投资者被套已成事实之际,仍有许多券商的评论在大肆宣扬B股市场前途无量。

  这样的说辞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明眼人一眼就看出,B股市场已完成了一个回合的交棒过程:在2月19日之前的被套一族顺利地将接力棒移交出去。

  据兴业证券的王金升先生介绍,B股的持有者主要是四类人马,一是曾作为主承销商的国泰君安、华夏、南方、海通等券商,二是国外投资公司对大陆企业的投资组合,三是一些先知先觉的中资机构,它们在2000年下半年进入,四是一些散户———这些既得利益者大都已顺利获利出货。

  银河证券的陈健分析道,深中集B第三大股东在3月27日前减持1701万股,粤高速B第二大股东IJM在3月23日之前也减持了4690万股,江铃B的外资股东DBS(HK)则在2月16—4月12日之间卖出4620万股从而完全撤出。百富勤北京首席代表陈兴动也曾指出,在深沪B股市场接近45倍市盈率的情况下,境外机构投资者“基本上已把手上的B股卖掉”。

  在2月19日之前,据称境内居民投资者已通过种种灰色渠道进入B股市场,实际上已占到B股市场资金量的七成左右,而现在,据一位业内人士称,B股市场里,境内居民可能已占到九成以上。至此,原本为吸引外资而设的B股市场,与它的初衷相去甚远。

  一个历史怪胎的形成

  B股市场从设立之后不久就陷入了不知如何定位的迷惘境地。

  从1992年2月到当年5月,B股经历了短短四个月的辉煌,以沪B为例,从开市不久到5月创下了140点的历史高位,之后的五年时间里,就一直在40点到100点之间徘徊,从1997年5月到1999年3月,受亚洲金融危机之累,更一路下滑至最低点21·25点。而B股市场的市值,也由最高的120亿美元左右,在去年底下降到不足70亿美元。

  证券市场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筹集资金,二是优化配置资源。但是B股市场在1996年之后就越来越少发股行为,1997年、1998年通过私募方式发行的新股,一上市就跌破发行价,1999年6月东贝B发行后的一年时间里,竟没有一只股票发股,B股事实上已成为死市,失去筹集资金功能。至于合理配置资源,在B股股价超跌到如此地步的情况下,令人称奇的是竟也没有谁打算通过收购B股进行并购行动。事实上B股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并购行为,例如2000年华润拟通过定向购买深万科增发B股而控股深万科,但该方案最后流产。

  七年的低迷,根本原因在于,原本为国外投资者开设的市场,外资对它并不认同。开始不了解情况还有外资机构进场,但很快就对它意兴阑珊,失去兴趣,七年时间是外资不断撤离的一个过程。从1993年开始,外资就在不断地撤退,1997年H股红筹股大行其道,海外的投资者纷纷从B股市场退出,转战H股红筹股市场,有的甚至在亏损90%的情况下斩仓从B股退出,迨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欧美机构投资者更是大量减持亚洲股票,B股当然雪上加霜;2000年B股市场开始回暖,全年升幅达130%,而境外投资者却减少了40%。那些舍不得割肉的,就被迫做长期打算,等着A、B股并轨的那一天,当然他们的命还算好,无需等到A、B股并轨,到2001年2月,对内开放的政策解放了他们。

  境外投资者为什么对B股没有胃口?武汉证券的分析员张戡、陈亮认为,B股上市主体被局限于国有企业,在结构类型上先天不足;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还要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使持有B股的境外投资者无法通过并购方式取得企业的控制权,无法有效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削弱了B股股东应享有的权利,降低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兴业证券的分析员王金升指出,B股市场企业上市主要是以私募形式进行,信息披露不符合国际惯例,透明度差,流通总市值太小,限制了国际投资者的价值研判和资本的进出。

  百富勤的陈兴动先生则对记者说,B股市场最根本的缺陷在于,我们想要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最前提的条件,是公司治理结构,你的会计准则,你的信息披露,你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所有的方面都应达到他们的要求,否则他们宁可不来,他们的钱是全世界流动的,不是说非要到你这里来不可。陈说,从理论上讲,一旦国内企业被允许到海外上市,尤其是香港市场,大陆的B股市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处置B股市场的三个方案

  1998年初,证监会在伦敦开了个会,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带了一帮人到伦敦去,跟全球的机构投资者一起讨论B股问题。

  当时大概有三种方案,一种就是把B股取消掉,有三个办法灭了它,一是把好的B股选择出来,拿到香港上市,变成H股,二是把另外还不错的公司,让它发A股,然后回购B股,三是把那些实在不行的垃圾股,干脆国家花一笔钱买回来,注销掉。这是关的办法。

  第二种方案就是,B股不要再定位于外资市场,回到国内来,对境内居民开放,国内好的企业也不要再到海外上市,都在B股上,大力发展国内的市场。

  第三种方案是,让它自生自灭,反正早晚人民币要自由兑换,等到那一天,自然而然就解决了问题。

  陈兴动当时跟周正庆一起去伦敦参加了这个会。第二种方案就是他的观点。他认为,证监会早就应把B股作为一个国内市场来发展。陈当时说,虽然H股要发展,但是你看看,全世界没有说把最好的企业拿到国外去上市的,而不管国内的市场,让国内的投资者买一些很糟糕的公司,这太不公平,从长期来说对国内资本市场也是不利的。当然他也表示理解国企到海外上市要引进海外管理经验和各种规则,对国内资本市场也有好处。

  事实上百富勤的创始人梁伯韬先生正是人称的“红筹之父”,红筹股是百富勤赖以成为亚洲投资大行的关键。在国内,也有业界人士指责梁推动国企到港上市,使得B股失去了意义。

  虽然各种方案都提了出来,但是最后的决策却没有进展,1998年对B股在客观上是采取了顺其自然的办法。一年的无为使得陈兴动的看法走到了自己的对面,到1999年时,他就认为,把B股市场关掉算了。不过当时决策层正在全力应付亚洲金融危机,关掉B股市场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至少在周正庆任上,B股回购还是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周正庆曾对媒体指出“将逐步开展B股市场的回购工作”。事实上在B股大多已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下,对B股上市公司来说,回购不失为一个合算的买卖,但对投资者来说,他们只得到一个教训。但是回购工作显然并没有开展起来。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周小川就任证监会主席之后,B股市场有了转机。2000年底,周小川曾明确表态:“在A、B股合并之前,中国证监会也应有所作为”。可以观察到,2000年下半年的主要方针一直是,大量B股增发A股,显然是为将来B股与A股合并创造条件,同时B股不再有新的公司上市,显然是欲减少更多的遗留问题。

  除了决策层之外,没有人知道证监会对B股市场的未来五六年究竟有怎样的规划。因为从2001年2月19日的政策来看,思路显然又有了变化,变成了将B股对内开放,大力发展B股使其市值规模与A股相当、股价与A股接近这样的一个思路。这一变化显然出乎不少业内人士的意料。

  到了今年上半年,所有人的谈话都一致了,周小川说,至少5—10年内不会合并,而全国“两会”上吴敬琏先生在答记者问时也引用朱总理的话说,“没有时间表”。但他表示,国内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上的开放应有个倒计时了。

  为什么要对内开放?

  这种变化显然关系到B股市场对内开放的重大决策。但细分析起来,这决策更多似乎是从汇市的角度、从银行体系的角度、从A股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发展B股市场的角度考虑。

  原本为外国投资者开设的B股市场,只要有国内居民也搀和进来,就肯定要牵涉到外汇市场的问题。因为B股市场是人民币外资股,是要用外币表示的。

  早在1993到1995年,就有不少国内居民外汇资金通过灰色渠道进入B股市场。最常用的办法是在证券公司那里开立户头,由证券公司(他们有资格买卖)代为买卖B股。至于为什么境内居民反而对B股市场有兴趣,依陈兴动先生的说法,是他们看到B股股价跟A股差距很大,尤其是既有A股又有B股的公司,同股同权不同价,这些人认定早晚A、B股要并轨,这里边有投资价值。

  但是在199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明令境内居民不得买卖B股,1996年6月中国证监会甚至为此清理B股账户。为什么要清理?有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担心如果允许这些灰色的、不合法的国内投资者进去,就可能给外国投资者提供一个出逃的机会。

  我国的居民有大量的外汇存款,据统计到2001年5月底,即使不算企业存款,居民也达750亿美元左右(在去年底这个数字也有700亿美元)。这笔巨额外汇意味着双重压力。一是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每年居民外汇出逃严重。另一个压力是银行的。2000年底时,国内商业银行外汇存贷款的比率是48%,也就是说,52%的钱没有贷出去,光利息就是一大笔钱,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很不利。不只承担利息的问题,它得投出去,为什么不给居民一个投资渠道呢?同时还减少上市企业的对外借款,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对内开放B股市场,解决的是B股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它没有解决B股何去何从的问题。

  外资还会不会来?

  在陈兴动看来,B股目前的市盈率如此之高,在外资眼里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梁定邦先生在4月初断言,大部分外国投资者都私下看好中国的前景,希望在中国筹资之后用于内地投资。

  确保外资对B股市场的兴趣,惟一的办法是降低市盈率,这就要求国内证券市场挤泡沫。因此陈兴动断言,国内的B股市场必须有一个大的调整,而且由于A股和B股已经粘在一起联动了,A股也必须有一个大的调整。

  还有一个H股的问题,毕竟B股和H股之间,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五六月份的B股阴跌,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资金转去炒H股。

  五六月时,香港联交所主席梁锦松曾提出对国内居民开放H股的建议。当然,梁的建议,已超出了在政策上在技术上可操作的可能。因为允许境内居民投资H股,也就意味着资本可以向外流动,可以投H股为什么不可以投香港的蓝筹股?既然投了香港的股票,这资金就可以流向全世界,因为香港是个全球市场。

  但是通过这波H股行情,一个现象已十分明显,国内的A股、B股和香港的H股已形成联动之势,在这三个市场之间,至少有30亿—40亿美元的大陆民间热钱在流动,这些游资将加大B股市场的不确定性。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