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城炒股上班族:工作炒股两不耽误

2001年07月11日 09:36  北京晨报 

  刘唱/文

  上班族:我们不以炒股为生

  要说散户股民中,除了每天出入交易所大厅的职业股民,少数在家办公的soho一族,大多数得算上班族了。

  一位业内人士说,上班族不以炒股为生,资金量并不大,不杀进杀出频繁交易。但是如果单从数量上讲,说上班族撑起股市的天都不为过。长城证券北京知春路营业部的副总经理陈宇介绍,营业部开户数8000多,实际每天到营业部的大户、散户也就几百人,剩下的7000多人,绝大多数是上班族。上班族作为股民中的一个群体,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股市作为目前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是吸引上班族涉足股市的一大原因。庞大的上班族股民,在本职工作之余,还在惦记着手中的股票该不该抛、某只股票该不该进。

  一位上班族股民纠正了记者“上班炒股”的说法,他认为“上班炒股”容易给人造成不良印象,认为整个上班时间都在炒股。实际上,他只是利用上班时间看看报纸,偶尔下下单,谈不上影响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炒股的上班族容易扎堆儿。在工作相对轻松、生活压力都相对较小的企业、部门,员工介入股市的可能性较大。而且经同事之间的耳濡目染、相互交流炒股就成了风。某国企计财部7位职工,清一色是股民。这些上班族股民,普遍心态较好。正因为不以此为生,赚了高兴,赔了还有工资,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不把输赢太放在心上。上班族股民爱说的一句话是:又赚(赔)了俩月工资。

  公司高管:不同企业看法不同

  对上班炒股的问题,公司高管看法不一。一位国营企业的产品销售处处长徐先生说,公司没有关于炒股方面的规定,不提倡、也不禁止。销售处与一家证券营业部仅一条马路之隔,股市的诱惑力也不是几个条文就能禁止得了的;再说,股市对机关干部都放开了,现在又都是电话委托,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了。事实上,这位徐先生本身就是一个业余股民。而一家网络公司明文规定:上班时间不许聊天、玩游戏、炒股,一经发现罚款100元。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员明确表示:炒股不可能不影响工作。这位管理人员认为,工作量不满负荷才是职工炒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记者了解,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的管理制度中尽管没有具体到炒股这一条,但均表示“在上班时间不允许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其中自然包含炒股。网易公关部总监邹萍再三说,我们忙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炒股票。

  市场人士:要把功夫做在盘外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炒股家庭在全国的总家庭数的比例大约为7%~8%。而美国家庭的持股比例达50%~70%。但是,在国外,尽管投资股市的人很多,但很少有自己操作的,更多的是通过共同基金。而且,交易信息的获得也并不像中国这样普遍,多数是要付费的。

  尽管上班族在许多方面没有职业股民的优势,但因为一向不情愿把资金交给别人来操作,我们的股民还是喜欢自己炒股。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这种信用体系下,高昂的代理成本可能是造成全民炒股的重要原因。

  市场人士提醒,上班族炒股,要把功夫做在盘外,对政策面、公司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搜集,虽然掌握不了盘中信息,盘面之外的分析也有它的优势,不会受到瞬时变化的盘面的影响,也避免了在营业部内受人气等因素影响而产生一时冲动的盲目投资行为,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客观。

  另外,要尽量做中长线投资,并明确心态,将炒股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投资储蓄手段,不要对股市回报寄予过高的期望。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去炒股,才不至于因股市的涨跌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将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资金投入股市,承担过高的风险。实习记者肖齐

  编后语:从世界范围看,我们亚洲人似乎更愿意自己去管理自己的金钱,而不像欧美人那样自己没时间、没经验,就把钱交给基金管理人去打理。但这也有个好处,就是如此下来,我们这些原来很专业的医生、教师、记者、演员,也同时把自己变成了兼职的证券投资家、分析家。艺不压身,多条生财之道总归是好事。但上班族要切记一件事,那就是千万别将工作和炒股的位置搞颠倒了,因为工资才是你最可靠的生计来源。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